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安南自古为中国藩篱,中国历朝亦视之为一个重要的属邦。进入明代以后,这种藩属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明朝中后期,中国与安南莫、黎两朝同时保持朝贡关系,这是古代中越关系史上颇具特色的历史事件。东南亚史学界囿于资料的局限,长期缺乏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本文力图从各种中越史料中勾沉探微,剖析莫、黎朝并存时期明朝政府对安南政策的建立过程,借以揭示其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2.
试论朝贡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朝贡制度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外交关系体系 ,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朝贡起源于先秦的分封制 ,秦汉以后 ,进一步发展 ,到隋唐时期已初具规模。宋元时期 ,由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交通的发达 ,朝贡制度更加完善。明代是朝贡制度发展顶峰 ,其制度达到了缜密的地步。然而 ,进入清代以后 ,朝贡制度出现了严重的衰落 ,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破坏了东亚传统的华夷秩序。  相似文献   

3.
明代,琉球是一个与中国关系极为密切的藩国。在明朝长达二百七十七年的统治时期,中国向琉球派遣使者共有二十余次,而琉球入明朝贡达三百余次,频繁的中琉交往引出了琉球的中介贸易问题。以琉球为中介,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与朝鲜、日本都进一步开展了海上贸易活动,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之间在这一时期的海上贸易活动也通过琉球起中介作用。那么,琉球的中介贸易在明代中国海外贸易史上所处的地位与作用究竟如何呢?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宓翠 《东南亚》2014,(1):73-78
朝贡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进行交往的主要方式。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所以能够形成朝贡体系,原因在于古代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对朝贡所代表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古代东南亚国家特殊的政权模式及其对世界的看法是促成朝贡关系达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这些古代东南亚国家基于其社会形态和世界观而产生的对朝贡不同于中国的理解也是他们愿意接受朝贡关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明初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主要是以朝贡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东南亚各国把造使者附载方物来中国进行朝贡,而明政府则以赏赐的方式收买其“贡品”。这种所谓的“朝贡贸易”到郑和下西洋时发展到鼎盛,出现了海外16国、遣使1200多人同时入贡的盛大场面。郑和下西洋不仅加速了中国与东南亚海上贸易的发展,而且增进了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明太祖刚刚建立明朝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同东南亚各国搞好关系,他于洪武二年(1369)正月、二月连续两次派出使者到占城、爪哇等国,颁赐诸国王以玺书、大统历、织金绮缎、…  相似文献   

6.
很多东西方学者所认为的中国与东南亚之间长期存在的“朝贡贸易与宗藩关系”,实际上并不具备“朝贡”和“宗藩”的实质。将到中国者统称为朝贡者,基本上是中国统治者以及历代史官、文人的一厢情愿。中国朝廷通常没有也不打算利用这种表面上的、自我安慰式的“朝贡宗藩”关系来干预东南亚地区事务。实行“朝贡体制”数百年的明清两朝,其海外政策基本上是不作为的自我封闭政策,并没有获得对东南亚的实际政治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清代中国与苏禄的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褥(Sulu),位于今菲律宾群岛的南部,为古代东南亚著名的商业岛国。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与中国正式建立通商关系。其后,舟舶继路,商使交属,彼此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交往甚为密切,并一度在明朝初期达到高潮。鉴于史学界以往多侧重于研究明朝中国与苏禄的关系,尤其是政治上的友好关系,本文拟对清代中国与苏禄的贸易关系作一初步的考察。一、贸易的类型与特点清代中国与苏禄的贸易,大体上可分为民间帆船贸易和官方朝贡贸易两种类型。自从明隆庆元年(1567年海禁开放后,福建沿海每年就有三至四艘商船直航苏禄贸易。降至清代,这种民间帆船贸易关系依然维持着,其规模亦不相上下。每年冬季,以  相似文献   

8.
明代,占城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较宋元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政治上保持睦邻的宗藩关系,经贸关系活跃,文化交流频繁。虽然到明中后期,占城国家式微,与明朝的交往也日渐减少,但是,两国始终保持着睦邻友好的关系。一、睦邻的宗藩关系占城,又称占婆(Champa)。“周越裳地,秦为林邑,汉为象林县。后汉末,区连据其地,始称林邑王。自晋至隋仍之。唐时,或称占不劳,或称占婆,其王所居曰占城。至德后,改国号曰环。迄周、宋,遂以占城为号,朝贡不替。元世祖恶其阻命,大举兵击破之,亦不能定。”①明代初期,占城是印支半岛南部的一个强盛国家,其国…  相似文献   

9.
14世纪初,在明朝的支持下,满剌加取得独立,并迅速发展成为东南亚国际贸易的中心。然而,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侵入东南亚,占领了满剌加,导致东南亚国际形势发生剧变,从根本上动摇了以“朝贡”制度为基础的“华夷秩序”。面对这一空前的变局,明朝最高统治者愚昧无知,不了解世界大势,做出不合时宜的反应与决策;加之明朝国力式微,缺乏坚强的实力作后盾,在对葡交涉中软弱无力,其结果只能是坐视满剌加的灭亡,从此我国丧失了在东南亚原有的地位,东南亚逐步沦为西方的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10.
明代的中央政府在处理与缅甸关系时,最重要的做法是把缅甸纳入云南都指挥使司的统辖范围,将缅甸直接纳入地方政治组织系统,同时又将缅甸置于藩属地位,纳入明朝的朝贡体系之中。这样,中缅关系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相较于之前的元代,明朝在缅甸的控制力度和影响力都在下降,但两国间的贸易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旅居缅甸的中国人人数剧增,籍贯及身份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大明街"的形成,说明留缅中国人已有自己的聚集区并建立了自己的商业网络。  相似文献   

11.
十六世纪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与漳州月港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十六世纪是中国海外贸易发生大变革的时期,广东地方官无视朝贡贸易的原则,准许非朝贡船入口贸易,促进了私人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东来的葡萄牙殖民者在福建、浙江沿海的走私贸易,不断对海禁发起冲击,倭寇的骚扰与掠夺,迫使明朝政府不得不改弦易辙,在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出海到国外贸易。本文拟对这些变革,以及漳州月港的崛起作一初步的论述。一  明初厉行海禁,“申禁人民无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1。对于海外国家来华贸易,明朝政府则采取鼓励政策,要求他们以“朝贡”的形式来华进行贸易,史称“朝贡贸易”。这种贸易由明朝政府直…  相似文献   

12.
安南莫朝与中国建立朝贡关系后,带来中越关系中诸多制度上的变化,包括册封称号的降格,册封制度的降格等。这实际上反映出明朝后期以来中国不愿干涉越南内政,而以外交制度作为调整中越关系的手段。莫朝以来中越朝贡次数的减少,则反映了中越朝贡制度的政治属性。  相似文献   

13.
贺圣达 《东南亚》2010,(3):23-28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与东南亚关系经历了复杂的和巨大的变化。以1990年代初冷战结束为界,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大致上可以分为冷战时期和冷战后时期,冷战时期可分为五个阶段,冷战后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总体上看,冷战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特点是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以政治关系为主,经历了曲折、复杂、多变的历程,与东南亚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冷战后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已构建了全面合作的战略框架,互信更加牢固,合作更加有力。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各国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海及以外的一些岛屿,它们与中国之间的友好交流,历史十分悠久。两宋时期,中国与东南亚交往日益频繁。“海上丝绸之路”由此也走向繁盛。一两宋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频繁主要可以从朝贡和海外贸易两个方面得到反映。据《宋会要辑稿·蕃夷》所载统计,宋代来华朝贡的国家有26个,朝贡次数为302次,其中,除东亚的高丽外,东南亚国家交趾(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中南部)、三佛齐(位于苏门答腊岛)、真腊(今柬埔寨)、婆(位于爪哇岛)、丹流眉(今泰国)、蒲端(今菲律宾)、摩逸(位于吕宋岛)、勃泥(今文莱国)、蒲甘(今缅甸中部)…  相似文献   

15.
朝贡贸易制度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朝贡贸易是存在于古代中国——东亚和东南亚的一种地区合作制度,贸易成为相互联系的手段,目的是维系地区关系的和谐与秩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外化,是中国古代外交思想的体现。它在有效运作的同时,也存在着因为制度缺陷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本文从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相结合的角度,客观评价了朝贡贸易制度的积极作用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爪哇满者伯夷是印尼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 ,在中国明代前期 ,其与明朝往来频繁 ,尤其是对外贸易方面。本文分两部分叙述爪哇满者伯夷王朝与明朝的贸易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一般来说,东亚朝贡体系主要是指古代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它是以宗主国的册封和藩属国的朝贡为基本前提,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贸易等方面交流的制度和秩序。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文化联系.明中叶以前,中国对东南亚的文化传播,主要通过官方的政治、经济交往如互派使节、实行朝贡贸易等途径来实现.这种形式的文化传播,由于其政治、经济目的而成为偏重于中国封建王朝对海外海外诸国实施敷宣文教的一种手段.到了十六、十七世纪,虽然也存在着以往的形式,但就其主体而言,这个时期的文化传播在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及其实质方面都发生了空前的嬗  相似文献   

19.
明太祖立国之初,为了防御倭寇侵扰,为了羁縻海外国家,实行了一种海禁与朝责贸易相结合的对外政策。一方面,禁止沿海居民私通海外诸国,规定“片板不许入海”;另方面,鼓励海外诸国入明朝贡,随带方物进行贸易。因此,明初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基本是限制在朝贡贸易这唯一合法的渠道上。  相似文献   

20.
陈文 《东南亚》2004,(2):46-52
有明一代 ,明王朝推行和平的外交政策 ,主动拓展外交空间 ,与亚非国家广泛建立了外交关系 ,出现了“四方来朝”的新局面 ,而出使各国的使者于此功不可没。明王朝与占城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 ,双方使者来往频繁 ,为两国的友好关系以及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作出了贡献。本文就明朝出使占城的相关问题 ,诸如出使的频率、派出机构、出使任务、完成使命情况等问题作些探讨 ,从一个侧面了解明王朝与占城的关系。一、出使频率———前期多 ,后期少占城是最早向明王朝“奉表称臣”的国家之一 ,也是东南亚国家中向明王朝朝贡最多的国家之一 ,而明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