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印刷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但誊印(通常称“油印”)却不是国粹而是舶来品。它的发明者是美国爱迪生。我们都知道爱迪生发明电灯、留声机,号称“发明大王”,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钢版誊印也是他发明的。爱迪生向来对一切事物都喜欢探究,对于印刷他也很感兴趣。那时美国早就有了平版印刷,但他觉  相似文献   

2.
话剧艺术继续在艰难中徘徊:多年不见优秀原创剧本、表演人才大量流失、观众反映冷淡、话剧批评失语今年是中国话剧艺术诞生100年,但在各式纪念活动背后,整个话剧界却弥漫着一种“普遍的焦虑情绪”。“如何满足观众的多元文化需求?面对必须走向市场的文化现实,如何坚守话剧的文化品格和健康审美?”在纪念话剧100年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著名话剧导演艺术家徐晓钟在主题发言中表示,这是他和许多话剧工作者都在“焦虑地”深思的一个焦点问题。当《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与《剧本》杂志主编温大勇谈及徐晓钟的发言时,他表示,“不仅是现在,话剧都焦虑了20年了。”  相似文献   

3.
华丁 《瞭望》1993,(13)
相声大师侯宝林去了,别离了千千万万被他称为“养我爱我帮我”的观众。在弥留之际,他呕心沥血,留下了一段段发人深省的警世之言: “相声决不是耍贫嘴。观众是决不可以欺骗的。”“你们要送去高格调、健康的相声。”(1992年10月2日,侯宝林一边打着点滴,一边对前往医院探视他的冯巩、牛群和侯跃文这样说。) “观众是我的恩人、衣食父母,是我的老师。我总觉着我再说几十  相似文献   

4.
我虽不是“老政工”,但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也有二十年了,也有过台上振振有词、台下掌声雷动的辉煌,有过被人夸被人捧、“做政工也吃香”的时光。 一九九三年三月,我从组织部调到总务处工作,按说肚子里的“货”应付那摊子工作应该没有问题。没想到第一节政治教育课,就跌进了“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谈得眉飞色舞”的彷徨。一次去找一个后进青年工人谈话,我未开口,他却先言:咱不想入党,又当不上官,工资最低,活儿脏累,需要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多一点实惠。说完就走了。那毫不在乎的样子,那酸溜溜的话语,使我的心一下子凉到了底。为什么思想政治工作在他们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难道政工干部真的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5.
美国短跑名将卡尔·刘易斯在第三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中跑出了9秒86的世界男子百米新纪录,不愧为世界“第一飞人”。 当东京国立竞技场六万名观众为他兴奋得发狂时,刘易斯却噙着泪花与他的对手伯勒尔拥抱在一起。他对记者说,“如果没有伯勒尔,没有他的9.90秒,我也许不能跑得这样快。正是他激励了我。”  相似文献   

6.
当一心一意于工作、诚心诚意做好事,却不被人所理解,甚至受到讥讽、嘲笑时,我也会生气、难过,甚至有过动摇。但转念一想,当年雷锋做好事,也有人说他是傻子,但雷锋甘愿做革命的“傻子”。实际上,只要你做的事对大家、对企业、对社会有益,最终一定会赢得理解、赢得支持!  相似文献   

7.
本栏叫做“文化人写文化人”。文化,是个宽泛的概念,社会科学界、文艺界、新闻出版界等均可包括进去。于光远是位学者,当然也在“文化人”之列。 于光远若干年来曾写文著书,辟“特异功能”之说。于是,有些本来对他印象不错的人,从此对他也有微词了,说他在这点上缺乏“科学精神”,主要理由是他拒绝观看“特异功能”表演。我对这一批评不大能理解,但我为于光远庆幸,被一切人称颂岂不是一件倒楣的  相似文献   

8.
刘俊 《党政论坛》2010,(10):33-33
有一次,大发明家爱迪生和著名盲人作家海伦·凯勒相见,爱迪生说:“耳聋其实并不坏,它在你身边建立了一道屏障,谁都无法打扰你。”海伦不以为然地说:“如果我像你是个发明家,我一定要发明一种让所有失聪者都能恢复听觉的玩意儿。”爱迪生却幽默地说:“我认为这样的发明是瞎耽误工夫,因为他人所说的话听不听都一样。”  相似文献   

9.
发明大王爱迪生,从12岁就再 也没有听过鸟叫,永远与歌 声、笑声无缘,但发明成果却层出不穷。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发明一种助听器供自己使用,他反问:“你在过去24小时听到的声音中,有多少是非听不可的?”显然,爱迪生并不是说耳朵没有作用,而是说,如果耳朵听取的都是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那么即使有一双耳朵,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有的领导干部整天忙于迎来送往,就像华威先生所言:“忙呀,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恨不得一天不止二十四个小时。”我们不妨套用爱迪生的话来问:在过去24小时所做的事情中,有多少事是非做不可的?有的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0.
王爱军 《各界》2014,(10):50-52
历史上的父子文学家中,北宋的晏殊和晏几道可谓当仁不让,世有“二晏”之称。与父亲晏殊高居宰相,一生风光不同,晏几道经历了家道中落的悲凉,饱尝世间冷暖。好在,天性孤傲的他不以官场为意,一生只痴迷于写词。同时代的好友黄庭坚曾说他“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因为这份“痴”,他不仅在名家辈出的宋朝词坛赢得了一席之地,而且获得了“宋词小令第一人”的美誉。  相似文献   

11.
《求知》2004,(2):4-6
几年前,一部名为《被告山杠爷》的电影,在赢得人们广泛好评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法治问题的思考。山杠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村主任,他一心为公,敢说敢管,但没想到,他用“游街”的办法教育村里一个不孝的儿媳,却逼出了人命,使自己成了被告。山杠爷“好心”办了坏事,错就错在他  相似文献   

12.
阿Q的攀比观     
鲁迅笔下的阿Q有两个著名的观点:一个观点是精神胜利法,有人打了他,他说是儿子打老子,用以麻痹安慰自己;再一个观点就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当他去摸小尼姑的头皮,被小尼姑责问“你怎么动手动脚”的时候,他便是这样理直气壮回答的,并赢得了掌声。 如今,信奉阿Q前一个观点的人已经不多了,大家都觉得这样自我欺骗多少有些二百五。但信奉“和尚动得,我为什么动不得”的却大有人在。在押的一些腐败分子在悔过交待犯罪动机时,大都陈述了这样的心理活动:眼看别人升了、发了、玩了、拿了,自己心中便产生了严重的不平衡感!他…  相似文献   

13.
“眼见为实”是一句广为流传的非常有益的生活格言,它教诲人们不要轻信“耳听”,因为“耳听为虚”。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眼见”也并不一定“为实”,或者说,单凭“我看到”是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的。科学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人们既不轻信“耳听”,也不盲从“眼见”,要善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先说假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或许都看过魔术表演。魔术手法、魔术道具作为职业秘密,那是密而不宣的,而魔术表演的特点是不向观众如实地交代操作的全部条件和过程,不接受人们对其条件和过程的检查和验证。其中…  相似文献   

14.
吴思 《瞭望》1987,(49)
王曼新其人 王曼新嗓门大,口气更大。1984年全国化肥市场空前紧张,他却跑到《自学》杂志社对编辑们说:“我要让氮肥厂统统关门!” 1977年,王曼新宣称自己发明了“人工诱发非豆科植物结瘤固氮技术”。换句话说,他宣称自己能让小麦、玉米、棉花、水稻及许多种瓜菜树木象豆科植物  相似文献   

15.
夜读录     
读书,最怕读到那种材料与观点对不上号的作品。为了哗众,可以语出惊人,让人以为定有高见或发明。但细细一看,惊人的只是作者的大胆。 一本关于毛泽东的书,题目叫《毛泽东与佛教》,其中有一节讲毛泽东“善用佛家典”,听来大有意味。毛泽东读书甚博,我是知道的。他读过《六祖坛经》、《金刚经》、《华严经》、《心经》等佛典,也见诸他身边工作人员的记述。但若说他在著作中善用佛典,却颇感新奇,因  相似文献   

16.
易杳 《瞭望》1986,(50)
这是又一位“科技流浪汉”的动人故事。他历尽坎坷,备受磨难,终于以众多的发明成果获得了社会的承认。然而,他的遭遇却向人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生活有时真会作弄人。电影和电视明星洛克·赫德森,在美国可说是无人不知。他那高大而又魁梧的身材,英俊的脸庞,自然而真切的表演,整整吸引了影视观众四十年。他是好莱坞的“超级明星”,有千百万影迷。尽管好莱坞的演员成千上万,可是,象赫德森这样幸运走红的,并不多。然而,赫德森又是如此不  相似文献   

18.
在北京一间招待所里,记者目睹一场精彩的书法艺术表演: 表演者手握一根竹筷,蘸着白色调和颜料在黑色厚纸上迅速书写。随着书法家腕部的移动,“鹤舞”、“我行我素”等气势磅礴的字迹就展现在观众面前。 接着,他又拿出一截1尺长、直径有2寸多的竹枝蘸满墨斗,在一张白色长条厚纸上书写起来,只见那奔放的“春风”二字跃然纸上,如不是亲眼所见,就很难使人相信它是用一截竹枝写出来的。 表演者是47岁的李国桢,现任安徽滁县地区文联副主席。他1964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习练竹笔书法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了。他告诉我:竹笔是中国“万笔之祖”。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记事,“断竹为笔”,蘸着兽血,把文字写在兽皮、石  相似文献   

19.
美丽的煎熬     
辛弃疾在他的《青玉案》词里发明了一个“那人”。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那人”你在哪里?你的、他的、我们各人心中的“那人”你在哪里?辛弃疾把他(她)藏在“东风夜放花千树”中。东风、大好春光,夜放、玲珑剔透———都是幻境,不是么?我们还是温习一遍全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彐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片繁花似锦之后,我说的“一片”也许是人的一辈子,半辈子,十年二十年,一天两三天,最后来到灯火阑珊处。阑珊,油…  相似文献   

20.
“集纳党课”是我在政工实践中发明的。我干政工已四个年头,一直在厂宣传部抓党员教育工作。虽然是个“大头兵”,却对本职工作孜孜不倦、锲而不舍。“下海”的朋友对我说:“都哈年代了,多来点实的吧!”政工干部收入低是实事,但不能因为钱少就不干事业,我深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党员教育的重要性,非要干出点成绩来让大家看看不可。记得我刚走上政工岗位时,工作热情特别高,对全厂30个党支部的党课工作抓得很紧,定期检查各基层支部书记上党课情况,但很快就发现教育效果不理想。有些支部借口生产经营工作太忙,抱着走形式的想法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