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沈庆利 《小康》2008,(7):10-10
汶川地震过去一个月了,这一个月中国人证明了自己。越是大的灾难,越是对人的考验,也是对民族、对国家的一个巨大考验。汶川地震震级之高,烈度之强,破坏如此之大,是极为罕见的。而人民如此之坚强,民族如此之团结,领导之得力,也同时写下了历史的崭新篇章。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死生交织,人神共泣,天地同悲。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时刻:公元2008年5月12日下午,在中国,在中国的四川,在四川阿坝的汶川,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震动了整个中国。  相似文献   

3.
民族价值的光辉在大震大灾中闪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故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说过,“中国人最宝贵的东西,这就是中国人关心人与人之间如何共处的问题”。在四川汶川这场大震灾中,中国人最宝贵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共处通过责任、爱心、关怀、真诚、勇敢、正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灾难之中见人心,大震大灾是考验。它考验我们政府的决策能力和动员能力,考验民众的价值取向和参与能力,考验民族的文化价值,考验国家的软实力。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在大灾中闪烁。  相似文献   

4.
本以为这次地震能像之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小地震那样,转眼过去。真的没有想到,也不愿想到,汶川大地震会如此之惨烈!汶川大地震,这突如其来的天灾,迅速剥离了附着在人们身上的功名利禄,  相似文献   

5.
悲恸映秀镇     
《小康》2008,(6)
地震之前,很多人并不知道汶川这个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的小县城,而地震之后,这个曾经迷人的地方变成了全中国人民的痛心之所,所有人的悲痛与感动都从这里蔓延到各个地震灾区,都江堰、北川、青川、绵竹……生命是如此脆弱,生命又是如此顽强。瞬间的灾难,成为永远的噩梦。在一片片惨不忍睹的废墟中,一个个生命的奇迹在这里发生。但奇迹毕竟是少数。映秀镇——位于震中的一个山中小镇更是承受着巨大的悲恸。  相似文献   

6.
黄庆畅 《中国人大》2008,(12):25-26
6月8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公布实施,此时距地震发生还不到一个月。速度之快,在我国立法中还不多见。因此,有学者称此是我国应急法制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条例出台很及时,其内容如何?对人  相似文献   

7.
2008年新春伊始,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袭击。5月12日,四川汶川又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数万生灵罹难。面临如此重大的自然灾害,对于中国共产党这个执政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导刊》2008,(7):18-18
海外媒体近日纷纷发表文章,认为中国的抗震救灾工作彰显了民族精神。新加坡《联合早报》20号发表文章说,四川汶川大地震使世界关注中国,而中国也在感动整个世界。文章说,感动世界的是中国人在面临灾难时所显现的民族精神,是赈灾过程中不同角色所写下的一个个有关人的故事。正是因为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中国政府对地震作出了最快速的反应。  相似文献   

9.
一场山崩地裂的大地震,不仅让无数的生灵被吞噬,也使当地经济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对于汶川大地震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有多大,各方都在根据其掌握的资料与数据在评估中。总的来看,尽管汶川大地震对当地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由于中国经济是一个大体经济,该地震对整体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会太大。无论是GDP的增长,还是CPI的压力都是如此。不过,汶川大地震对国内房地产市场严重的负面影响是怎么也不可低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五年前,汶川8.0级特大地震重创巴蜀大地;时隔五年后,芦山7.0级强烈地震再次袭来。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正在为伟大复兴之梦而奋力前行的中华民族,用坚强和团结、不屈和坚韧、科学和智慧,又一次书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再一次见证了一个国家举国携手、握指成拳的力量。灾难考验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抗灾能力。从汶川到芦山,一次次应急救援,一次次面临考验,一次次经验升华,充分证明了中国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方面的体制优势,展现了正在趋于成熟的救灾机制。生命至上,救人第一。从汶川到芦山,一次次生命的大营救无不体现出"中国式"抗震救灾的根本理念,即对生命的坚守和崇尚,无论何时何地、条件多么艰苦,这一理念从未动摇,让我们在悲怆中  相似文献   

11.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惊全国。这场8.0级的地震给灾区的同胞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和财产损失。灾害突如其来,摧毁了天府儿女美丽的家园,震痛了13亿中国人的心。中国人民在经历了今年初冰雪灾害之后,又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2.
4月20日8时02分,古城芦山遭遇7.0级地震。距离“5·12”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尚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强震再次撕裂中国的伤口:截至4月23日6时,此次地震共造成193人死亡,25人失踪,12211人受伤。  相似文献   

13.
张欢 《小康》2013,(5):48-49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四川芦山地震,又一次巨灾。五年前的汶川,三年前的玉树,一次次灾害相似而又不同。汶川地震应急救援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了多少,学习了多少?当芦山地震灾难突发,正是对汶川地震经验教训总结效果的一次检验。芦山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任务仍艰巨而漫长,不妨先就"72小时黄金期"的应急响应和生命救援工作与五年前进行一个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汶川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刺痛了中国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也让一个民族心灵深处最本原的善根与仁爱全都展示了出来。在巨大的灾难面前,语言是那么的无力,在抗震救灾中,我们体会了什么叫万众一心。我们的一心就是用无疆的大爱拯救生命。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经受了极不平凡的历史考验,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得以再次升华,而且中国文化的发展以及由文化价值观所涉及到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转折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的时间,恰是刚刚经历了中国与西方某些势力的价值交锋之后,这场地震提出的文化与价值问题,这些价值议题的影响,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中华民族信奉仁爱的宗教价值和理想,以自强不息、厚德栽物作为其民族精神,以平等作为其政治追求,以和谐作为其文化精神.仁爱、自强、厚德、平等、和谐,就是当今中国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大地的一次颤抖让所有中国人陷入了痛苦和悲伤。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给全力迎接奥运的中国切开了一个淋漓的伤口。灾难只有几秒,但抗灾精神却是星星之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月的汶川地震、9月的三聚氰胺事件……均给国家和民众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与灾难,也直接考验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这其中,“5·12”汶川地震,成为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8.
代红正 《人大论坛》2008,(10):39-39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数月了,一个从废墟中刨出来的孩子向人们敬礼的动作,永远地铭刻在世人心中。孩子简单的动作,昭示着一个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但一个民族的未来与希望,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决定。孩子教育的课题,于是乎就摆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9.
陈凯 《民主与法制》2011,(11):34-36
在刚刚发生的日本大地震中,尽管死亡和失踪人数还在不断更新,但可以肯定的是伤亡惨重的事实。如此重大的自然灾害,不由让人回想起四川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大地震,汶川地震的死亡人数和失踪人数分别为69181人和18498人,而青海玉树地震的上述数据则分别是2064人和175人。  相似文献   

20.
4月20日8时02分,古城芦山遭遇7.0级地震。距离"5·12"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尚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强震再次撕裂中国的伤口:截至4月23日6时,此次地震共造成193人死亡,25人失踪,12211人受伤。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央和四川省各级政府紧急启动预案,有序有力组织抗震救灾;灾区居民积极自助自救,个别地区依靠互帮互救创造了"零伤亡"的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