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转型时期中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元宫 《俄罗斯研究》2004,(4):57-63,69
中国和俄罗斯两国转型的最终取向和各自所选择的转型模式的差异导致了两国贫富分化加剧的程度及其对各自社会稳定的影响程度的不一;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应当继续坚持走渐进改革的道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中俄两国应对贫富分化加剧的对策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的侧重;在考察转型时期的贫富分化问题的时候,既要看到贫富分化加剧的一面,也要看到两国政府应对贫富分化加剧的对策正在发挥作用、贫困人口正在逐步减少、贫富分化加剧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的一面,片面地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是错误的;与俄罗斯相比,中国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在社会政策和制度革新方面似显滞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2.
经过十多年讨价还价式的艰难改革,俄罗斯基本完成了以分税制和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重塑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经济关系,形成了与苏联时期地方预算完全隶属于中央预算明显不同的财政联邦制模式。但是另一方面,目前俄罗斯所形成的这种财政联邦制模式还具有不规范性和过渡性等特点,因而在实践中带来了诸如形成预算软约束、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经济激励来改善投资环境以发展地方经济等深层次问题,从而进一步阻碍了俄罗斯经济转轨的整体进程,降低了俄罗斯经济转轨的绩效。俄罗斯的教训对中国下一步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具有深远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越两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有许多共同点,产业集群成为两国典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本文以中国南海玉石专业产品区中的Y协会和越南八幢陶瓷专业产品区中的T协会为对象,比较政治权力和社会关系对行业协会组织与活动的影响.本文发现,行业协会对政治权力与社会关系的不同依赖反映了地方政府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不同角色,即地方政府法团主义和地方社会法团主义.而且,地方政府角色的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机制在市场化改革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俄中关系的前景仍然是20世纪世界面临的最不明朗的问题之一。迄今为止,这种关系一直是相当友好的。对于两国间经济上的差距,莫斯科看来并不担忧,而这种差距显然是有利于中国的。然而,在克里姆林宫外面,许多政治家和专家对中国表示了直言不讳的担心。他们继续提醒人们:仅仅几十年前,两国还处于核冲突的边缘。究竟是旧的地缘政治冲突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还是21世纪将亲眼目睹有着3000英里长共同边界的两个前共产党巨人的合作?本文作者对此陷入了沉思。由于倾向于相信地缘政治仍然是应当计算在内的一种力量,作者指出:他认为,俄罗斯的远东和中亚是两国最可能发生冲突的地方。作者还论及了俄罗斯和中国的地方分离主义有可能根本改变亚洲和整个世界的地缘政治形势。  相似文献   

5.
中俄转轨道路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俄两国在从计划体制向市场制度的过渡中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和方式,也因而取得了不同的成效。本文主要探讨在相同的制度背景下两国改革选择不同道路的原因,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分析两国改革的绩效差异以及普京时期所进行的政治经济调整是否意味着对前一时期俄罗斯改革道路的否定,希望通过对俄罗斯转轨道路的反思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与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多种方案。现今还无法预言,哪一国的竞争地位更具优越性,尽管最近10年中国经济表现出更强的活力。但俄罗斯在发展的水平及质量上保有不落后于中国的机遇,不过其实现的前提是俄罗斯能源原料取向的经济战略发生实质变化。从增长因素来看,较之俄罗斯能源依赖型经济更为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中国政治领导拥有发现与排除危机状况的较为丰富的解决手段。就俄中关系中的现存问题与风险而言,在中期与远期前景中俄罗斯必须调整对华态度,应以提高双方相互战略地位为目标。  相似文献   

7.
90年代中期以来,俄印经贸合作得到恢复,其主要原因是两国解决了遗留的债务问题,俄罗斯开始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以及印度对外贸易有了较大发展.今后俄印经贸合作将进一步发展.其主要促进因素是俄罗斯经济开始恢复性增长,印度经济在信息产业发展的推动下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俄印两国日益增长的经济互补性以及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IT产业的现状、特点和发展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IT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相关政策法律支持下和在人才资源丰富的基础上,目前已经成为俄罗斯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领域之一,其对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日益加深。俄在IT的潜力及发展前景完全符合中国拓展国际合作空间的战略。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与俄罗斯在IT领域的合作正在进一步密切,而且将有机会成为两国经贸合作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9.
后金融危机时代俄罗斯经济转型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俄罗斯20年的经济转型使该国经济实现了明显的增长。但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问题,也显示俄罗斯经济存在着内在的结构性问题。这些内在结构性问题将长期影响俄罗斯的经济可持续增长与财政预算的安全,后金融危机时代俄罗斯经济最大的挑战就是结构改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加入WTO可能对俄罗斯进出口贸易、产业发展和未来的经济走向带来的影响,梳理了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上合组织成员国尤其是中国在经贸和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关系,总结了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上合组织成员国发展经贸关系的特点,重点探讨了乌克兰危机对前苏联国家以及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关系的影响,明确指出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联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因为中俄两国与中亚都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双方共同发展与中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11.
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政府债务成为国际经济领域受到持续关注的焦点。俄罗斯政府债务问题由来已久。自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中央政府债务水平持续下降,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则持续膨胀。究其根源,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催生了中央政府层面极低的债务水平;普京所建立的中央与地方全新的政治契约,改变了地方精英阶层的行为和激励,造成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增长。在欧美金融制裁背景下,短期内俄罗斯政府债务并不会成为危机的引爆点。然而,后危机时代这一体系的缺陷日渐显露,地方政府沉重的债务负担正在挤出长期投资,债务与增长的恶性循环也正在形成。俄罗斯政府债务管理方略面临艰难的抉择:国内层面重塑政治契约以重振地区经济增长,国际层面适度平衡经济安全与国家发展利益,以改变当前中央政府债务的抑制状态,成为未来政策调整的重中之重。俄罗斯政府债务背后的政治经济逻辑及风险,是本项研究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看,俄罗斯的转型无疑会为政治学的发展,特别是为"转型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丰富和新鲜的材料。在俄罗斯政治转型即将20年之际,有必要在一个研究项目中搭建起一个分析框架,对俄罗斯转型过程进行剖析并对其发展脉络做出梳理。本文认为,可以选取国家治理为研究主线,分析观念的变化以及观念对战略选择和制度变迁的影响,这能够揭示俄罗斯经济、政治体制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厘清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对俄罗斯发展的深层制约。本文概述了俄罗斯国家治理的研究缘起和内容。研究俄罗斯的国家治理,展现俄罗斯发展进程中的利益分配变动,探讨俄罗斯社会结构与经济以及政治制度互动发展的进程,对揭示俄罗斯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经济转轨的路径选择与转型性经济危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俄罗斯经济转型问题研究是一个宏大的学术问题。视角不同,逻辑路线和问题设定将有很大差别。本文主要从制度视角展开对俄罗斯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和绩效特征进行概括性分析和描述。分析认为,俄罗斯经济转轨的路径选择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俄罗斯转型性经济危机是转轨的政策设计以及转轨中的公共选择力量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与中国建立货币合作可以让各国政府、央行分享人民币国际化的红利。欧元区两大主要成员德国、法国几乎在同一时期与中国建立起合作安排,然而两者的建立过程却从合作主导者、央行作用、谈判框架和后续互动这四个方面差异明显。德中货币合作特点是地方政府主导、联邦政府背书和德国央行支持与最终的市场化导向,法中货币合作过程体现了中央政府主导、法国央行打先锋与国家利益优先性的特点。通过对两国政治体制、政治传统、经济利益与央行演变四个方面的比较,本文探讨了德国、法国与中国建立货币合作的动因与过程差异。  相似文献   

15.
国际格局未来10-20年的核心问题,俄方认为是美国和西方的整体性衰落和中国崛起之间的矛盾;中方倾向于认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国之间合作维护全球和平与发展的趋势有可能超出其竞争与冲突的一面。中国将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提升学习与创新能力,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俄方断定,在西方衰落和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各方围绕俄罗斯的争夺似正日益明显,这既是基于俄的资源和欧亚大陆的重要战略地位,更是由于俄可能成为左右力量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中方学者认为,俄罗斯重新崛起的基础已经奠定。与中国相比,俄在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中可能会处于一个相对较为有利的地位。关于中俄双边关系,俄方集中关注两国经济贸易合作,认为主要存在经济关系远远落后于政治关系以及贸易结构原料化等问题。中方学者认为,中俄关系的中长期前景的主要挑战不在于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的不对称,而在于双方能否适应彼此关系的重新定位,能否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相互信任。俄方主张亚太地区必须建立新的地区安全和发展模式,以解决中美关系对抗性的潜在上升这一核心问题。中方主张,俄罗斯可以改变目前在政治和经济上参与亚太事务明显不足的局面。中俄两国有必要主动提出并推动亚太地区的国际议程设定,担负起服务型...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从传统政治体制向代议民主制的转型已经经历了十余年,在对俄罗斯政治转型的研究中,西方学者依据不同的视角和切入点,对俄罗斯政治转型的过程、现状和未来做出了各不相同的判定.在很多研究者看来,俄罗斯政治制度民主化的改造远未完善,俄罗斯尚未彻底地与其漫长的专制主义传统最终告别,俄罗斯政治转型的前景堪忧;而在另外一些西方研究者眼中,俄罗斯的政治转型展现了另一种很不相同的景象,他们对一个结束了一党专制、建立了多党竞争、自由选举的民主政治的俄罗斯的政治转型的现状和前景作出了较为乐观的评价.这些或乐观或悲观的评价,对于我们完整而真实地了解转型时期俄罗斯的政治发展进程,全面、客观地判断俄罗斯政治转型的现状与前景,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弢 《德国研究》2019,34(4):21-39
改革开放初期,联邦德国与中国的接触迅速扩大,两国在政治、外交和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协商不断增多。在这个过程中,苏联和美国是制约中德双边关系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但中德双方集中发展经贸交流,并在全球问题上进行协商与合作。这使得双边关系得以克服这些外在的束缚,从而继续向前发展。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以及联邦德国的联邦制度给中德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桥梁。同时,当时联邦德国驻华主要外交官员对有关问题的冷静思考也促进了德方对中国的理解。其中,经济因素对中德关系的影响显得越发重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三大部类产业的比例关系、工业内部产业构成、主导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以及各自产业发展的趋势等诸多角度对中俄两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异同作了分析,认为两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对双方经济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决定了自发贸易(即市场主导的商品交换)的空间,即产业互补,具体而言就是,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俄罗斯的资源密集型产品;二是引发了两国经济合作的长期可持续性问题.现有的产业结构为两国的经济合作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两国的经济关系必须从互补性贸易走向战略性合作.这种战略型合作模式不是立足于静态比较优势,而是立足于国家整体利益和动态社会收益.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俄罗斯转型时期政策主体行为与制度变迁的双向影响为线索,对影响俄罗斯转型的制度性因素和影响制度变迁的政策原因进行了研究,试图探讨一种转型时期所特有的政策选择模型。受制度的理性选择理论启发,本文强调了既有制度框架对转型政策选择的巨大影响力,这是俄罗斯转型进入最初的非效率制度结构的重要原因;又具体分析了俄罗斯转型期政策主体的互动与博弈,这是实现制度供给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俄罗斯转型时期政策过程的分析,本文认为“旧的制度框架一政策主体的互动→政策创新→制度供给→新的制度框架形成”的循环往复是转型时期“制度-政策”的双向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危机中的俄罗斯:一个超级能源大国的终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掠夺式资本主义导致了后苏联时期俄罗斯经济转型的灾难性后果。普京当政后对这一政策进行了大幅修正,转而奉行传统俄罗斯式的反市场经济模式。强力部门人士进入权力核心,国家控制取代市场运营成为主要战略。重组能源部门并借此巩固新的政治权力基础,进而恢复俄罗斯超级大国地位,构成了普京当局的优先政策。俄罗斯经济在普京作为俄罗斯总统任内的强势复苏似乎标志着俄构建能源超级大国的战略进展顺利,但金融危机的冲击暴露了现存俄罗斯制度的危险性。俄已经错过了调整经济结构的宝贵机会,克里姆林宫将能源同时作为财富增长和外交杠杆的时代已经结束。在这一背景下,梅普共治体制的改革以及经济政策的调整也许将成为可能。但历史的惯性和重负经常使俄在经历混乱失序后回归原点。俄罗斯市场经济的转型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