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与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能源、矿产资源合作已成为我国与两国经济关系乃至整体关系的支柱。近年来,中国与俄、澳两国在能矿资源领域的合作不断拓宽,在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铁矿、电力、可再生能源、能源勘探、能源开发、能源精加工等领域的合作深入发展。从合作条件、状况、问题与前景四方面对中俄、中澳资源合作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以期对指导我国的对外资源合作、保障我国资源稳定供应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地理位置毗邻以及互补的资源供需结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战略,共同构成中俄、中澳资源合作的动因和条件,中俄、中澳资源合作虽然存在差异和各自的问题,但中俄、中澳资源合作的继续拓展和深化前景可期。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加入WTO可能对俄罗斯进出口贸易、产业发展和未来的经济走向带来的影响,梳理了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上合组织成员国尤其是中国在经贸和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关系,总结了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上合组织成员国发展经贸关系的特点,重点探讨了乌克兰危机对前苏联国家以及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关系的影响,明确指出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联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因为中俄两国与中亚都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双方共同发展与中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19世纪的口号"大角逐"在国际能源领域再次抬头。但是,西方学者往往选择少数案例来证明油价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与印度的竞争,以及油田的买卖。本文通过对中印竞争、合作与独立购买案例的实证调研,认为双方的竞争与合作案例的数量不仅少,而且两类交易的数量相当,相比之下,平行独立的中印能源外交案例最多。中印两国能源公司都基本遵照市场规律与游戏规则,而且多数能源行动并不属于过时的份额油"大角逐"。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印尼的渔业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探讨中国与印尼在渔业领域的合作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合作前景.印尼作为世界最大的岛屿国家,拥有极为丰富的渔业资源,但本国渔业资源开发能力不足.中国与印尼之间正式的渔业合作始于2001年,两国签署了<渔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和<双边安排>等协议,在渔业资源开发、渔业技术和知识产权、渔业关联产业、渔业基础设施和渔业工程、渔业环境监测和保护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当然,两国在渔业合作过程中也发生如"福远渔132"扣押事件,但中国与印尼双方本着真诚友好、以大局为重的态度,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不愉快事件.中国印尼两国领导人均充分肯定了两国在渔业方面的良好合作,并强调要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合作,特别是在水产养殖、合作捕捞、水产品加工和储藏、海洋渔业资源保护、禁止非法捕鱼等方面的合作,中国印尼两国渔业合作仍然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和前景.  相似文献   

5.
中俄能源领域合作前景:消除壁垒加强联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鉴于中俄未来数十年的油气需求和俄罗斯作为世界能源出口大国的事实,中俄两国将在能源领域开展更深入、更广泛的合作与外来是显而易见的趋势.表面看,中俄能源合作似乎发展很顺利,但跨国能源投资机制等始终制约着中俄关系在能源领域的进展.俄应将哈萨克斯坦作为前苏联国家与中国油气公司成功合作的典范而加以关注.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中俄必须汲取以往教训,采取行动清除令中俄能源关系发展天然潜力难以实现的障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菲经贸合作虽然受到两国政治外交关系起伏变化的波及,但总体仍保持曲折向前的发展态势。在此过程中,两国经贸关系形成了以下特点:总体敏感但不脆弱,货物贸易互补性较强但贸易不平衡问题突出,双边投资偏低且波动较大,中国在菲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增长明显但起伏较大,旅游业日益升温但存在不平衡性等。推动中菲经贸关系发展的有利基础包括:两国在经贸领域的互补性,菲律宾在东盟内的竞争劣势,中国相对日美两国在对菲经贸中体现的竞争优势等。同时,中菲南海争端、两国间冲突的经贸政策则成为不利于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中菲应积极应对经贸领域存在的问题,为两国经贸合作扫清障碍;通过渔业和油气领域的合作增加南海相关海域的稳定性,减少南海争端对两国经贸合作的干扰;提升两国互信程度以巩固经贸合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一、中日环保合作的现状(一)中日双边环保合作机制中日两国在环保领域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两国在环保领域形成了稳定的合作机制和模式,走上了机制化合作道路。1.建立了高层中日环保合作联合委员会机制1994年5月28日,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政府间《环保保护合作协定》。截止2003年底,中日环保合作联合委员会已经召开了五次会议,其主要作用是定期协调并促进两国间在环保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确定和组织实施具体的项目。该联委会对促进中日环保合作、组织实施具体合作项目、增进人员交流和信息沟通等产生了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三大部类产业的比例关系、工业内部产业构成、主导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以及各自产业发展的趋势等诸多角度对中俄两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异同作了分析,认为两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对双方经济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决定了自发贸易(即市场主导的商品交换)的空间,即产业互补,具体而言就是,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俄罗斯的资源密集型产品;二是引发了两国经济合作的长期可持续性问题.现有的产业结构为两国的经济合作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两国的经济关系必须从互补性贸易走向战略性合作.这种战略型合作模式不是立足于静态比较优势,而是立足于国家整体利益和动态社会收益.  相似文献   

9.
从政治、经济、文化看近年来中韩两国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韩两国自从 199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时间虽然不太久, 但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迅猛发展, 这在外交史上也并不多见。2003年韩国进行总统选举, 卢武铉当选总统,成立了新政府。中国也顺利地实现了国家和政府领导人的交替。两国新领导人对发展中韩关系十分重视, 特别是 2003年 7月, 卢武铉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并与胡锦涛主席就将两国关系发展成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重要共识。与以前金大中总统和江泽民主席达成的把中韩关系建成“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关系”相比, 这是过去两国友好关系的继续, 又是…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印度尼西亚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既是印尼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也是印尼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而对于中国来说,印尼不是主要的贸易伙伴,只是一个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从中印尼两国贸易商品结构分析的结论看,印尼可以在农业原材料、食品、燃料、矿物和金属方面加大对中国的出口,而中国可以在制成品方面加大对印尼的出口。两国贸易的互补性指数表明两国在技术条件、要素禀赋、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基本属于垂直型产业间贸易,具有较为广阔的贸易发展空间。当前中国与印尼的贸易正面临着一些障碍与困境:印尼频繁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立案,中国与印尼之间的传统能源贸易也面临不可持续的困境。鉴于以上各种原因,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印尼,来提升两国的经济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analyzes Russia’s retaliatory food embargo, explaining why the Russian government banned some imports from the West but refrained from banning a range of equally plausible others. I argue that Moscow was following a strategy of differentiated retaliation when selecting which imports to embargo. The countersanctions were not designed to mete out equal punishment on all members of the sanctioning coalition. Rather, Russia purposefully crafted the policy to inflict greater economic damage on some states than others. Utilizing an original data-set on all agricultural and food products that Russia imports, I demonstrate that, ceteris paribus, imports of sizeable commercial value to countries the Kremlin has long viewed as the mainstays of anti-Russian policies were far more likely to have been banned. In contrast, the evidence shows that Moscow stayed its hand in dealing with Europe’s major powers. This analysis both illuminates the policy objectives being pursued by a leading actor in world politics, as well as lays the groundwork for theoretically understanding the geostrategic,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rivers of countersanctions.  相似文献   

12.
华盾 《俄罗斯研究》2020,(1):89-118
俄罗斯智库对中美经贸摩擦有着独特的认知和期待,并与克里姆林宫的官方立场互为表里。总体上,俄方智库的观点是,在经贸摩擦的背后,是中美两国对军事、政治、科技、地区和全球领导权的竞争;两国的国内议程和对外政策,将因此受到深远影响并产生溢出效应--在亚洲区域内形成两极结构。即使两国会因国内和国际政治因素,在经贸问题上达成妥协,但中方不会放弃获得世界科技领导者的雄心,美方也不会打消遏制中国发展动能的战略意图。俄罗斯应与中国继续保持经济与军事合作,避免与美国和西方关系的继续恶化,并在亚太地区推动"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俄罗斯政策分析界基于自身利益的演绎,将中美经贸摩擦定性为大国博弈,相应的政策建议反映出俄罗斯以在全球和亚洲分别制衡美中为目标的双层均势策略。俄罗斯将在有亚洲其他国家参与的情景下扮演战略平衡手角色,借中美全面对抗之势,在中美俄三边关系之外扭转不利的外部发展环境。俄罗斯对亚太国际局势的盘活作用,将催生双边和三边竞合新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2014年初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与美欧关系降到冷战结束后的最低点。但是,具有战略忍耐力的俄罗斯调整对外政策,先是在叙利亚战场打开局面,接着在2019年与美欧的关系也出现缓和。俄美领导人举行会晤,两国外长互访,两国开始就是否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进行谈判。同时,俄美在军备竞赛、地区冲突、人文限制等领域的争斗依旧激烈。随着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临近,"通俄门"阴影是否可能再度影响俄美关系,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俄与欧盟关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双方都有改善关系、加强合作的愿望。乌克兰问题是影响俄欧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2019年乌克兰总统选举后乌俄关系出现某些松动与对话端倪,这将使俄欧关系在2020年继续朝着缓和与合作的方向发展。美国对俄政策调整对俄中关系也许会产生某种影响,但是对整个俄中关系不会发生大的作用。俄乌关系打破僵局、俄欧加强合作则符合中国的立场和利益,中国乐观其成。  相似文献   

14.
日俄关系在日本的周边外交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日本试图通过调整对俄政策彰显外交的自主性,改善周边外交状况,推出了一些新的政策措施。首先,日本建议绕开领土问题,扩大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为两国关系的彻底改善,也为最终解决领土问题奠定基础。其次,提出日俄在争议领土从事"共同经济活动"的建议,旨在与俄罗斯在争议领土进行"共同"开发,获得俄罗斯默认日本对争议领土具有主权权利,以便打开日俄关系的大门。第三,日本试图通过调整对俄政策改善周边关系,维护日本在周边外交中的有利地位。但是,日本的对俄政策依然受到内外因素限制,俄罗斯不会轻易在领土问题上让步,日本国内舆论也不可能支持政府在领土问题上让步,日俄之间也不可能在领土问题上达成共识,日俄之间的经济合作也很难脱离政治环境而有所扩大,特别是在日美同盟的框架下,日俄合作具有局限性,日本的周边外交仍然陷于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对外能源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亚在俄罗斯当前能源政策和未来能源战略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今后,俄罗斯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国、韩国和日本的油气出口,推动东北亚地区内国家层次和企业层次的多边合作,最终极大地促进俄罗斯与中、日、韩三国形成长期、良好的能源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6.
日本参与北极起步很早,上世纪中叶就开始了北极科研,曾开展过一系列国际联合调研课题。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冰块融化以后,北极的资源和航运价值开始引发日本的关注。安倍晋三重新出任首相后,日本全面加快参与北极的步伐,任命了北极大使,加强了与俄罗斯的北极合作。在如愿以偿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后,日本今后将积极推动改变目前的北极治理架构。虽然目前中日关系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日本国内舆论对中国的相关海洋动向更是喋喋不休,但日本对中国的北极参与却持较为理性的态度,对与中国和韩国的北极参与合作也持向前看的姿态。这显然是因为中日韩在北极参与问题上携手合作的效应要远大于各行其是。  相似文献   

17.
A Tokyo-based economist and a noted western economic geographer, both specializing in the hydrocarbon resources of Russia, apply the framework of governance studies in an effort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cent changes in the country's energy policy-making. The authors argue that, unlike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aradigm prevailing in studies of Russia's energy policy, the country's multiple roles in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rena (as producer, consumer, exporter, importer, and transit state) warrant a more nuanced approach, reflecting Russian energy policy's flexibility over time and diversity across space. This paper endeavors, therefore, to apply a political economy and governance perspective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Russia's energy policy-making regarding its dynamic energy relations with the Northeast Asia (NEA;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In exploring the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Russia's internal energy policy-making and its emerging energy relations in NEA, the authors addresses three key questions, namely: (1) how Russia's Asian energy policy corresponds to its domestic needs, (2) how much coherence in energy governance and cooperation exists between Russia and the Northeast Asian states at the institu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levels, and (3) the extent to which Russia's expectations for increased energy cooperation with the Northeast Asian states are likely to materialize.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亚太地区当前格局问题,中俄双方学者均认为美国与欧洲先后陷入危机,未来5至8年将呈现收缩态势,在全球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全面衰落。俄方学者认为,在欧美因为经济危机陷入衰退的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经济体却保持了蒸蒸日上的增长势头,国际经济中心已经向亚太地区转移,国际政治中心也将会向亚太地区转移。中方学者则认为,美国处于相对衰落的过程,而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大国同时崛起,参与全球治理进程,国际权力出现扁平化,竞争的中心向亚太地区加速转移。在亚洲高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下,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体系已不适应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俄方认为,2011年,美国重返亚洲,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加强在本地区的军事同盟体系,大有围堵中国之势。俄罗斯融入亚太需要和平的地区形势,建议在中、俄、美之间建立三边安全机制,为本地区中小国家提供安全保障。中方认为,在新的地区形势下,应当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地区政治、经济、安全秩序,欢迎并愿意协助俄罗斯在亚洲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但是新的地区秩序应当是开放性的、包容性的,与亚洲国家多样性相适应的。在积极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政治、安全议程。俄方学者认为,欧洲深陷金融危机,短期内不能解决,俄罗斯经济发展重心将向亚太地区转移,着力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欢迎美国、欧洲、中国等世界各国和地区参与。中方认为,远东西伯利亚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并且与中国经济互补性较高,在两国政府的主导下,已经进行了一些合作。随着俄罗斯"东进"战略的逐步明确,双方可以在项目开发、投资等方面进行研究,发挥双方比较优势,深入合作。在中亚地区,美国撤出后的阿富汗将成为本地区新的安全威胁,加上原有的三股势力,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令人担忧。俄方认为,应当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合作的优势,密切关注阿富汗形势,加强与印度等周边国家的合作。中方学者认为,应当发挥上合组织在安全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解决中亚问题的根本,还在于通过经济合作使中亚国家走出贫困,从而实现长治久安。因此,应当积极推动上合组织框架下的经济合作进程,与欧亚联盟等本地区其他组织加强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19.
China is a member of the Regional Counter-Terrorism Structure (RCTS), the security organ of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 Given China’s issues with Uighur separatist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SCO members such as Russia, and bankrolling of expanded SCO projects in other areas, one might expect RCTS to be a hub of Chinese-backed security cooperation. Yet it is not so. RCTS has a tiny staff and budget, and lacks the bureaucratic muscle to actually implement most of its broad security mandate.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is is a consequence of China’s reticence and/or inability to contribute to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t a level commensurate with its ballooning capabilities.  相似文献   

20.
The “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FOIP)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Japan’s foreign policy under the Abe Administratio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s is whether this vision aims to contain a rapidly rising China. Along with the ameli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this diplomatic strategy has been evolved from the quadrilateral security cooperation among leading democracies in this region, namely the US, Japan, Australia, and India, to a more comprehensive regional cooperation. This article regards the latter diplomatic strategic as the “FOIP 2.0” and that there emerges a possible harmony between Japan’s FOIP and China’s controversial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