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宫"戏充斥荧屏,从《步步惊心》到《倾世皇妃》,从《后宫》到《美人天下》,6个武则天争奇斗法,20部后宫戏联袂而出。据说一批瞄准宫廷之戏,还在横店等地,热火朝天地赶制之中。  相似文献   

2.
消费主义辨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消费主义是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的占有和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实践。在鼓励消费的同时,仍需崇俭抑奢,反对消费主义。但崇俭抑奢又不能不把消费主义扩大化,否则,积极的消费政策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悄然潜入的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使部分人的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人生价值观发生扭曲、社会价值观变得迷惘、生态价值观趋于冷漠即是其突出的表现。而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之影响价值观的基本路径是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操纵、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以及消费主义符号象征意义的诱导。超越消费主义冲击价值观的根本之道是坚持和谐发展理念、科学发展理念,具体来讲,则尤其需要社会大众传媒付出大量艰苦的努力,引导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4.
消费主义的现实反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消费主义肇始于19世纪末,二战后成为欧美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本文试对消费主义的定义,消费主义特征,消费主义的缘起发展以及产生的影响,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正受到消费主义冲击的中国社会提供可借鉴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资本全球化离不开意识形态工具开辟道路,而作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主导生活方式的消费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资本在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当代实践中最隐蔽、最强有力的文化统治工具.全球化时代,消费主义在经济上推动实现资本增值,在政治上为资本消弭反对派,在文化上为民众提供心理抚慰和精神麻醉.基于消费主义的资本性质,我们必须警惕它、研究它、应对它.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都占据了中国人生活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文化思潮下,所谓"消费"就不仅是在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是在消费商品的符号价值,而且消费还参与了社会观念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从本质上看,消费主义是一种新的文化--意识形态话语,它正在取得对思想、道德、知识等方面的意识形态宰制或文化支配权,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大众认可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的大众文化很大程度上铸造了中国十几年来的文化面貌和文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汪幼枫  黄创 《唯实》2011,(11):23-27
只要存在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就可能产生不满文化。在全球化时代,不满文化不仅源于经济运作,而且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结果。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反思型不满文化,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焦虑型不满文化和贫困地区的颠覆型不满文化各有自己的形成背景。深刻反思和积极疏导不满文化,是社会建设和当代世界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求实》2013,(11)
消费主导型经济是消费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发展方式,能够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消费主义是把追求高消费作为生活目的的消费观和意识形态,对经济、生态、伦理、社会和政治等方面都有消极影响。我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转向消费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同时应注意抑制消费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认为,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主义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异化形态。消费主义是指以追求过度的物质占有和享受作为人生最高目的的价值观以及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不再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是为了无限制的欲望的满足,表现为人对于人生意义、人际关系以及自然等关系形态的异化,进而导致人变成非人、人与人的本质相对立。只有逐渐扬弃这种异化,人类才能从物质追求的欲望中解放出来,化解消费主义所带来的矛盾,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0.
工业社会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消费主义一经产生就在西方社会获得普遍认同,以至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随着全球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消费主义从属于经济主义和享乐主义,它渗透在当代社会制度、政策和生活时尚中,要求人们将消费作为人生的根本意义,作为表现自我或体现自我价值的手段,从而导致了系列的消极社会后果。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走出消费主义的诱导,培育健康适度的消费观,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建立一种合乎可持续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原则的和谐型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1.
满足人合理需要的合理消费是实现人的幸福的必要手段,但消费主义倡导消费至上,把消费当作幸福本身,使人被物所驭,给人造成幸福困境。消费主义在当代大学校园蔓延,不利于大学生自主性的确立,全面需求的满足,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长远幸福的实现。高校应通过引导学生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打造丰富的校园文化,举办多种实践活动,应对消费主义给大学生带来的幸福困境,提升大学生认识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消费主义与现代性之间有着隐秘的联系,消费主义兴起是资本逻辑在工具理性谋划下实现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后的结果。消费主义在我国传播时间不长,但发展势头强劲,产生了深重的社会影响。本文从人的需要角度分析了消费主义对我国产生影响的原因,并从打造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等角度,就理性消费观的确立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过程中西方思潮对青少年产生最大冲击的是消费主义价值观.它影响青少年的消费观念并导致其消费行为的异化;冲击青少年接受传统美德;造成部分青少年生活目标和人生意义迷惘;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升高.对此,应揭示消费主义的本质和危害性,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消费观.  相似文献   

14.
张文富  程松涛 《理论建设》2014,(2):73-76,106
应对消费主义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人与人之间在经济领域的平等和民主关系、激发人的创造激情、提供生活意义、抵制资本逻辑向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渗透。因此,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重塑民众的消费观念、发展民众的先进政治和文化需要、限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等是我们应对消费主义难题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15.
消费主义的衍生蔓延对现代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消费本身具有经济价值、自由价值和符号价值,由此相应地生成了消费主义的基本逻辑,即经济价值背后蕴含着资本逻辑,自由价值则催生自由逻辑,符号价值体现了符号逻辑。消费主义的扩张不仅导致理性工具化和社会发展的物化,而且造成价值功利化和人自身意义世界的异化。作为资本增殖和极权的重要方式,消费主义深刻反映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主要消费观念,弥散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深刻认识消费主义的生成逻辑以及所引发的现代价值危机,弄清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实质,以及意识形态化的作用机理,进而警惕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荼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准确把握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限度,对于认识和化解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会生活、意识形态安全、生态文明等潜在的隐性问题,具有正本清源、察微虑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报纸的经济价值和消费功能得到了充分释放,而其公共价值则在消费主义文化的遮蔽下,受到冷落甚至排斥.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我国报纸过度追求娱乐性、消费性和经济利益,在职业精神、内容供给、商业广告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报纸社会责任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其文化品位和社会价值,不利于报纸媒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消费主义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利影响。针对消费主义的不利影响,高校要开展劳动观教育,增强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建设和谐校园,增强对消费主义的免疫力;开展金融理财教育,引导学生合理消费;开展金钱观教育,正确评价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8.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流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已逐步蔓延到我国大学生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群体性消费主义症候,这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养成带来诸多负面影响。高校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应对此施加及时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介入与矫正,从而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培养其,理性适度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内消费文化环境,克服消费主义的侵蚀和危害,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之为人总要对人生"意义"加以反思,这种反思的本性即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理论表达方式就是哲学,哲学以反思的思维方式去审视人类"生活世界"的"意义",从而为人类自身构建精神家园。然而,消费主义在现代生活的盛行盘剥了形而上学的合法性,造成了现代性问题对人类的困扰。消费主义的症结在于用"消费"本身来构成对人的身份认同与价值评价,导致了人的价值取向的物化与沉沦。因此,形而上学的当代合法性必须得到辩护,形而上学的当代意义必须加以确证,使人们重新树立起对"崇高"精神的信仰。  相似文献   

20.
对消费主义观念的批判,要求我们获得六大启示:(1)启示我们在当下的社会重新思考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2)启示我们更深层地思索制度文明的构建,在利用资本的同时,更要充分驾驭和有效导控资本;(3)启示我们应时刻警惕在那种经济理性信条下诱发的经济增长癖,追求一种健康的稳态经济状态;(4)启示我们重树对于人类当下及其未来的忧患意识、对于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对于科技发展的辩证认识;(5)启示我们关注时代的精神状况与人的精神现象;(6)启示我们深层次地继续反思和批判主体性形而上学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