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香平 《湘潮》2012,(4):10-13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与毛泽东谋过面的总统尼克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完全献身的和重实际的共产党人,而且他也是一位对中国人民的历史造诣很深的富有想象力的诗人"。  相似文献   

2.
臧克家与毛泽东的诗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全 《发展论坛》2003,(11):70-72
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诗人。他有着中华传统文化丰厚的底蕴,特别是对古典诗词很有研究,造诣很深。中国是一个诗的王国。据《史记》记载,第一本诗集《诗经》,是孔子从三千多首诗歌中选出编就的。当时的诗歌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国历代都有许多优秀的诗人,写出千古流芳的佳作,形成一条诗的长河。但就其气魄的雄浑博大,内涵的深厚广阔,没有能与毛泽东诗词相比的。他的诗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更倾倒一些专家学者,诗人臧克家就是其中一个。他经常以诵读毛泽东诗词为乐,从50年代…  相似文献   

3.
孟红 《党史博采》2011,(9):20-22
陈毅不但是身经百战和足智多谋的将军,而且还是一位博学多识、造诣很深、才华横溢的诗人,从他十分喜欢创作的对联之系列作品即可从中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比陈毅大八岁,一个是湖南人,一个是四川人,从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相识,直到1972年1月6日陈毅逝世,在长达44年交往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但是在多年的交往中,他们也发生过不愉快,对于其中的原因,曾有许多研究者认为,毛泽东的个性是"天马行空",陈毅的个性是比较独立坚持,最终导致二人产生误会。其实,真正导致二人不愉快的是1929年6月22日,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陈毅对毛泽东的"夺权"。这件事情不仅极大地伤害了毛泽东,并且最终令毛泽东出走。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历史知识渊博的政治家.他丰富的历史知识,极深的史学造诣,令许多同他有过接触的中外人士惊叹不已.毛泽东在他的一生中,博览群书,尤其酷爱阅读历史书籍,中外史书,从经史子集到稗官小说,从世界通史到名人传记,几乎是无所不读.他不但注意从历史和古籍中吸取鉴借和营养,而且重视将这些丰富的历史遗产运用到现实当中去.翻开《毛泽东选集》一至五卷,在这130  相似文献   

6.
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而且是一位才华横溢、才情超众的文学家,一位伟大的诗人。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一开始,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就不断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为了保存力量,发展根据地,则不断实行反"围剿".因此,"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1930年底,中央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正确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苏区.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不仅展现了毛泽东驾驭战争的非凡韬略与高超的指挥能力,同时也初步建立起了他的军事权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毛泽东曾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比作"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并认为",一切做对了的事,考究起来,都是合乎辩证法的"。陈云也说过,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毛泽东曾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比作"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并认为",一切做对了的事,考究起来,都是合乎辩证法的"。陈云也说过,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一生对调查研究极其重视,认为"调查研究极为重要",他不仅把调查研究看作一切工作的基础,而且把调查研究当作各级干部必须练就的基本功。毛泽东本人就是调查研究的行家和高手,他在极其繁重的革命和建设工作中,亲自做过无数次深入细致的调查。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土地革命时期,他就在农村专门做过十几个系统的调查。这里,我们仅从收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的几个调查报告,探寻这位历史伟人是如何进行调查研究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调查研究的理论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理论家,也是一位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凡是读过他的诗词的人,无不叹服他那丰富的想象、宏大的气魄、昂扬的激情;他的诗词,绘多娇江山雄奇景,抒一代风流凌云志,立意高远,气势磅礴.毛泽东精深的诗词造诣,来自惊人的刻苦和勤奋的学习.为写出自己满意的诗词,他常常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每成一诗一词,便求至善至美.其严谨求实的精神,感人至深.现采撷毛泽东诗词创作中的几个片断,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对毛泽东“大跃进”时期提倡“留有余地”的几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跃进"运动时期,针对高指标和浮夸风,毛泽东反复强调要"留有余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这一时期复杂的思绪脉络。在以"鼓劲"、"升温"为基调的成都会议和武汉会议上,毛泽东警示各地定计划要"务实"、"谨慎","留有余地",体现出热中带冷的思想方法;"大跃进"高潮阶段,对决策"1070万吨钢"的细致、多谋和谨慎,不仅体现了他要求"留有余地"的一贯思路,也表达出他对目标恐难实现的担忧和疑虑;"大跃进"纠"左"阶段,专门从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角度对"留有余地"进行阐述,不仅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也体现出思想方法上的提升和发展;"大跃进"反复直到结束阶段,毛泽东把对"留有余地"的思考,进一步放到了掌握工作主动权、提高全党领导国家经济建设水平的战略高度,体现出他认识上的更上层楼;"大跃进"运动结束后,仍持续不断地讲"留有余地",反映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速度和建设规律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叶兴 《学习导报》2012,(3):58-59
近读《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这本书,感触颇深。如果说,当年是权延赤等作家使毛泽东"走下神坛",那么,这本书则以其无可争议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使毛泽东这位伟人更为"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14.
在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视察,勉励青年学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第一粒扣子"就好比是"第一次",为官从政路上如果有了"第一次出轨",往往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最终身陷囹圄。因此,廉洁从政必须主动守住"第一次",为走好从政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常铸思想之魂,始终坚守纯正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曾说过,人是靠思想站立的,也因思想而强大。  相似文献   

15.
叶兴 《新湘评论》2012,(3):58-59
近读《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这本书,感触颇深。如果说,当年是权延赤等作家使毛泽东"走下神坛",那么,这本书则以其无可争议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使毛泽东这位伟人更为"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16.
姬建民 《前线》2012,(11):51-51
"要说计生实在好,发展大计不能少。少生才能快致富,人口红线要守住。"这是农村一位70多岁的老人,自己组织演出队在集市上演出的台词。"搬家、搬家,越搬房间越大;感恩、感恩,越感恩越觉党的恩情深。"这是一位义务编写"李有才板报"的农家人所书写的内容。"为人为政,像豆腐汤一样清;对待自己,像黄连汤一样苦;对待群众,像人参汤一样补。"这是农民诗人写下的赞美村干部的诗句。如今环视广大村落,都有一些这样的"乡土文艺队"、"乡土宣传员"、"乡土诗人",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  相似文献   

17.
刘永辉 《世纪桥》2010,(24):25-28
在党史上,他有着奇特的经历。 他书写了中共七大的会标: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至今这会标依然挂在会场主席台上方。他在诗词书画、篆刻和戏剧研究上均有很深的造诣,延安时期他编导的京剧《逼上梁山》曾获得好评,毛泽东看过戏后连夜给他写来热情洋溢的信;人民大会堂《江山如此多娇》巨幅画作由毛泽东亲笔题词,而"江山如此多娇"的六字印章就出自他手。  相似文献   

18.
柳亚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郭沫若曾称柳亚子先生为“今屈原”。茅盾认为“柳先生的诗,反映了前清末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时期的历史,亦即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称之为史诗,是名副其实的。”柳亚子一生与毛泽东有过三次聚会。第一次是1926年5月在广州;第二次是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两位诗人之间的友好交往、诗词唱和、书信往来,为中国的诗坛留下了一段千秋佳话。  相似文献   

19.
永安历史上属于大闽西,曾被毛泽东列为红四军的"筹款区域",中央苏区中央局称之为"根据地",共产国际远东局指定为红三军团"作战基地"。它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中央苏区鼎盛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她是中国工农红军最早的女战士之一,是声名远扬的红四军"彭家将"中最小的女将,她是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同志中最后一位辞世的。她亲历了"朱毛会师",参加过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她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她的名字,叫彭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