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只要永远保持一种年轻的心态,人类所面对的未来只能是朝阳,而不会是末日  相似文献   

2.
变迁的文学与文学的变迁沈国仪在经济大潮冲击下,我们蓦然发现,今天有一股文学潮流正背离传统的理论模式而向前滑行。有位老编辑有感于某名杂志社将出售增刊刊号而哀叹:“纯文学的末日已经来临!”王国维早就说过,一个时代必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当一些传统作家难以驾驭...  相似文献   

3.
院士心语     
在九三学社的成员中 ,先后产生了15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些科学精英以他们正确的政治方向、炽热的爱国情怀和严谨的科学精神、高尚的道德风范 ,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本刊从本期开始分期编发“院士心语” ,正是希望科学家的闪光精神照亮我们未来的征程 ,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4.
包毅国 《世纪行》2013,(6):34-38
接到成为湖北省政协文史参访团成员通知,知道自己要和海峡对岸的文史同行进行交流,文史工作者特有的情怀就开始浓厚起来。文史同行的交流就是从历史中找到共同的记忆,从共同的记忆里累积越来越多的共识,这种累积其实就是在共同认知历史中寻找我们两岸美好的未来。壬辰年深秋时节,踏上台湾的那一刻,没有感觉到一丝凉意,也全没有夏天的那  相似文献   

5.
齐芳 《中国减灾》2011,(24):27-28
末日情结这面镜子不断地在拷问着人们:我们该如何接受过去?如何过好现在?如何面对未来?如何面对死亡?如何使有限的人生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正锋 《求索》2012,(2):202-204
湘西民族地域文化滋养了湘西文学创作,而湘西作家又将他们最真挚的民族情怀和最深沉的思索奉献给湘西这块热土。论文以20世纪湘西文学最为杰出的两位代表沈从文与孙健忠小说创作为例,探索他们对湘西文学世界充满诗意的描写。沈从文和孙健忠对湘西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情风俗作了生动的描绘,对湘西古朴的生活形态和优美淳朴的民族性格和心理作了真切的表现,对湘西民族文化裂变和未来命运作了深入的思考,他们的文学创作语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和乡土气息,这是湘西文学世界具有诗性特征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沈从文、孙健忠的文学创作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湘西文学世界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7.
当2012的末日忧虑变为历史,我们的目光聚焦,也从如何面临末日,转到如何面向未来。回首过去的一年,有那么多事情,值得我们铭记;也有那么多事情,值得我们反思。但无论是喜悦还是遗憾,都随着2013的到来,定格为不可改变的历史。现在,我们站在了新年的开头,  相似文献   

8.
在农耕文明里,岁末年初意味着冬闲的结束和春耕的开始。这时,人们总要回顾过去一年的耕耘和收获,回顾流过的汗水和付出过的艰辛;同样也要畅想新一年的丰收和快乐。 凡事皆如耕耘,也都有它播种、浇灌。收获的过程。在这个时刻,我们所有人,都同耕耘者一样,有对汗水与艰辛的回味,播种与丰收的畅想。当一年匆匆离去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耕耘。历史总是在年轮中碾过,未来将会在企盼中展开…  相似文献   

9.
魏晋以来中国社会习俗虽已出现尚文轻武的发展趋势,但河北仍为一包含尚武文化这一悖主流趋势在内的文化区域,加以唐代后期河北藩镇割据、镇兵相对正面的形象,唐代后期的河北地区产生了大量的体现尚武情怀的、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墓志作品.这是地域文学发展中悖主流习俗影响地域文学作品的典型的案例,为我们探究地域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0.
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回家的脚步;没有什么理由,能令思乡的心不再飞翔。年关岁尾,冬去春来,又到了该回家的时候。学生潮、民工潮……回家热浪潮涌京城。伴随着春节的临近,繁忙紧张的春运如期而至。1月25日,记者来到北京火车站。放眼望去,车站广场人潮如涌,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浓浓的思乡情怀。北京火车站公安段副段长张立文告诉记者,今年客运高峰来得早,北京站提前半个月就进入了临战状态,采访中记者看到,由于北京铁路公安部门的积极努力,北京火车站秩序井然。“票贩子的末日就要到了。”谈起打击倒票现象,张副段长的语气异常坚定。S春运“…  相似文献   

11.
国运艰难的时候,在蒙自人民和分校师生之间,存在着一种亲切的、同志般的敌忾同仇、复兴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学术独立精神的支撑下,联大知识分子群体形成了视学术创造为安身立命的重要方式,忧患世事的人间情怀,自由洒脱、达观智性的文化气质。一种充溢的内在的浩气在警惕在策励联大的师生要去完成一个任务。这种充溢的浩气,正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正>时代的车轮并没有停留在2 01 2这个所谓的"末日之年",中国仍在飞速前行。每一天,每一刻,我们都在见证世界和中国的变化。作为媒体,偶尔也参与其中,有时也慷慨激奋。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身不能至,只能诚恳地把这一切记录下来。对刚刚逝去的201 2年,每个中国人的记忆一定是复杂的,震撼、悲  相似文献   

13.
正涂克冬·庆胜是一位鄂温克族作家,迄今出版有长篇小说《第五类人》、《跨越世界末日》等,《萨满的太阳》是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而正是这部长篇小说,撩开陌生森林神秘帷幔,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鄂温克族群体,描绘出鄂温克族本真的生活状态和强大的内心世界,修正了我们对于这个民族的模糊感知。在以往的文学叙述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者叙述和叙述者俯视的悲悯情怀,因此,往往读者被  相似文献   

14.
张兵  徐艳芳 《求索》2013,(7):122-124
边贡是"前七子"之一,明代复古运动的代表人物,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他的诗文创作随其仕宦沉浮呈现出由功名意识到生命意识的嬗递。其早期诗文创作体现了积极参与政治,追求功名、重气节的用世情怀。此后,随着功名意识的淡薄,生命意识不断增强,山水隐逸情怀逐渐成为边贡诗文创作的主要特点。这一嬗递轨迹,使边贡在复古运动中呈现出独特的创作追求和文学个性。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默克公司(Merck)总裁肯尼思·弗雷泽向公司的员工发送了一条信息:在我们经营的过程中,我们公司的规模以及我们的经营模式已经形成了效率低下的情况,产生了冗员,我们再也不能努力地去讨好所有人了。如果我们想要在未来的几年中取得成功,那么,现在不是简单地扭转经营过程、改变产业结构的时候,而是需要进行集中选择和精确决断的时候。  相似文献   

16.
阮明阳  李徽 《思想战线》2011,(Z1):260-262
从宏观上看,当前阶段中国社会的矛盾是一种全球化风险,然而全球化风险并不意味着悲剧和末日,在个体与现代性下的全球化、与国家的相互建构中,人能够能动地回应风险和危机,在面对风险时规避风险,不断追求风险最小化。由此,我们站在风险的对立面——安全,提出了个体安全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有一种情怀不说也豪迈———访于洋本刊记者程林杰“鹤发童颜”这个词,如果不是妙手偶得的话,一定是千锤百炼的结果。当我坐在67岁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于洋面前时,心底里倏地有了这样的感喟。我们的话题,从他导演并主演的电影《带手铐的旅客》开始:文化大革命中,公检...  相似文献   

18.
刘葳蕤 《人民论坛》2013,(7):170-171
“80后”文学作品主要是对青春的书写,他们对青春的理解与阐释,在广大青少年读者中形成了强烈的共鸣。文章认为,“80后”文学以青春写作为核心,表达了对个体的重视,描写了新一代青年人的爱情理想,抒发了一种青春叛逆中特有的忧伤情怀。  相似文献   

19.
正一部硬气好看,既充满浩然长风,又宏阔如歌的长篇小说《沧海之约》面世了。作者朱东以阔达的小说视野和深切的家国情怀,以亚盟博览会为契机,形象描述了邻邦多国暗流汹涌又和平共处的愿景,反潜、较量、人性幽明、情感纠结、家国情怀、纪实品格、东方禅意,融雅于俗中,生动地讲述了一个中国精神的"广西故事"。作者努力打通雅俗文学间的樊篱,为当下长篇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小说的现实性一直是小说创作不可回  相似文献   

20.
田恬 《中国减灾》2013,(1X):36-37
<正>2012年12月21日,人类在所谓"玛雅预言的世界末日"中平安度过。太阳照常升起,传言不攻自破,末日炒作只剩节日气氛。逃生包、"末日船票"热卖,"末日假"广受热捧,"三行遗书"迅速风行,"玛雅体"蹿红网络……人们通过各种方式纷纷调侃自己对于"余生"的规划,聊以慰藉"这即将结束的今生"。以"重生"为名,外出聚餐、娱乐的人也格外多,"西藏"旅游业也借着"末日"在这个传统的旅游淡季里火了一把。在这场"末日狂欢"里,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