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娴婧 《前沿》2011,(19):93-97
民事习惯作为法律之外调整市民社会中私权利义务关系的社会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立法者亦十分重视民事习惯,尽可能地探究和吸收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民事习惯。但我国在民事立法方面对民事习惯的重视极为不够,学界对民事习惯的研究也比较匮乏,几个相关概念的含义有较大的争议。因此,本文首先界定民事习惯,定义习惯、习惯法两个与民事习惯相近似的概念,辨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国外和我国封建时期的做法,阐释民事习惯的民法渊源地位。进而介绍民事习惯目前在我国的立法现状,指出我国现行立法对民事习惯的忽视;重点分析了民事习惯在我国民法中的价值与重要性;最后提出完善民事习惯在我国民法中地位的做法。  相似文献   

2.
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经验表明,具有中国特色而又符合现实需要的社会调控机制,应该是以法制为核心,以民俗、习惯、道德及其他社会自治规范为补充的综合性机制。民俗习惯不具有国家制定法的属性,是在人们长期共同的生活、劳动、交往中形成,被用来分配人们之间的权利义  相似文献   

3.
李鸿忠 《中国人大》2011,(12):33-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成熟的产物和重要标志,它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反映了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再到切实保证法律实施的历史转变,体现了我国法律制度构建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4.
道德建设的推进应以法治来支撑 ,它不仅是立法环节以法律的技术性吸收和确认道德标准 ,即通过道德法律化去实现道德的追求 ,而且是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及法律宣传教育等多个渠道即法治的全过程深刻的阐扬法治意识 ,以促进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5.
吕忠梅 《世纪行》2014,(11):13-15
<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法治建设系统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法治建设的一个核心思想和重要理论。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吹响了"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集结号,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总目标,以"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  相似文献   

6.
《世纪行》2012,(10):22-24
法治既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和精髓。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第十次党代会将"法治湖北"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之一,充分彰显了省委、省政府与时俱进、依法治省的理性思维和行动自觉,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法治在构建重要战略支点中重要保障作用的清醒认识和高度重视,必将对加快富民强省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民间环保组织对于环境法治建设意义重大。首先,民间环保组织通过环境法制教育、引导公众依法维权,为环境法治的发展构建稳固的社会思想基础。其次,民间环保组织作为组织化的社会力量,加强了对国家环境权力的制约。再次,民间环保组织能够促进环境法律的实施,有助于弥补环境法律公共实施的不足。最后,民间环保组织发挥其社会中间层的作用,有效协调环境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8.
丁延松 《青年论坛》2014,(3):110-114
公益诉讼中,民事公益诉讼保护的对象、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尚未规定明确,这导致司法操作的困境,不利于法治中国建设。应进一步明确收案范围,明确提起诉讼的主体范围,建立配套机制以保证公益诉讼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汪道胜 《政策》2012,(8):28-31
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五个湖北"的战略部署,把法治湖北与富强湖北、创新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共同纳入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省委对法治在构建"战略支点"中保障和促进作用的清醒认识和高度重视,也标志着我省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司法行政机关作为依法治省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  相似文献   

10.
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经验表明,具有中国特色而又符合现实需要的社会调控机制,应该是以法制为核心,以民俗、习惯、道德及其他社会自治规范为补充的综合性机制。民俗习惯不具有国家制定法的属性,是在人们长期共同的生活、劳动、交往中形成,被用来分配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或解决他们之间的利益归属与利益冲突,被人们内心所确信,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形成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的社会秩序与文化认同的规则体系。本文将针对民俗习惯在实践中的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李鸿忠 《政策》2015,(4):4-13
全国“两会”刚刚结束,省委就及时举办全省地厅级主要领导干部全面推进法治湖北建设专题研讨班,是因为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法治湖北建设,是全省上下面临的重大政治任务、战略任务。今年2月2日,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领导干部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民事习惯法治化既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法治建设的重要工程,关系着中国整体法治建设事业能否最终取得成功。因此,论文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法治化的中心环节上对民事习惯的立法化、司法化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析,以期尽快实现少数民族民事习惯与国家民事法制的无缝对接与融合,加快民族地区国家统一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3.
汪道胜 《政策》2015,(2):30-3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深刻回答了在当今中国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作为政府组成部门,司法行政机关履行着普法依法治理、推进地方法治建设的重要职能,担负着政府和社会法治建设的双重任务,必须深刻领会依法治国的新战略、新部署,准确把握法治  相似文献   

14.
张绍明 《政策》2012,(11):56-58
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在省第十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把法治作为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提出了建设富强、创新、法治、文明、幸福湖北的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构建服务型政府,将政府的职能更多地转移到社会管理上来。民主与法治作为现代政治的两大目标,存在很强的一致性。服务型政府有其特殊的定义和特定的内涵。民主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基础,法治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制度保障,民主与法治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有着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这次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谈及法治湖北建设时,有一处特别感觉耳目一新、眼睛一亮,即"全面落实法治湖北建设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重点抓好法治政府建设这一中心环节"。这个中心环节太重要了,这与十八大报告提出的2020年前"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要求完全一致,它既是法治建设的重点,又是法治建设的难  相似文献   

17.
论法治进程中的人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武 《湖湘论坛》2003,16(6):54-56
法治与人权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法治进程中必须重视人权的保护。根据我国的国情 ,必须经过人权的宪法保护、人权的部门法保护、人权的司法保障、人权的国际公约保护等几个基本途径来实现法治进程中的人权保护。  相似文献   

18.
樊晓磊 《理论月刊》2023,(8):140-151
法治建设初期,以政策为主的多元纠纷解决模式将习惯当作化解纠纷的依据之一。随着法治建设的逐步深入,通过顶层设计、立法引导、行政主导的国家构建主义法治建设方案却导致习惯与法治的分裂、习惯与现代化的对抗。尽管经由国家制定法体系的直接或间接确认,多数习惯已以法律规范的形式进入法律体系的内部,从而一定程度上消弭了这种分裂与对抗。但法治实践中依然存留部分未入法习惯,游离在制度规范边缘,一方面其并未获得法治的制度接纳,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通过人民调解、司法解释、司法的自由裁量和执法的技术性规避等方式,进入法治运行的各个环节。可以看到,现代法治并没有对未入法习惯的制度融入形成根本阻隔,该类习惯依然是法律解释、漏洞补充,甚至是技术性制度妥协策略中的重要法源。未入法习惯与现代法治的这种复杂的制度和解,充分证明了建构主义法治理论和“自生自发秩序”法治理论解释的有限性,也论证了现代法治与传统根基的不可分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自主发展成为全球法治建设中的独特景象。  相似文献   

19.
汪道胜 《政策》2010,(12):43-45
2009年7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法治湖北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了我省23年来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基本经验,涵盖了法治湖北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行动进程、主要任务和创建要求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20.
《新东方》2019,(6)
习惯作为中国法律渊源的地位已经得以明确。从理论层面来看,无论是从法的一般发展历程、习惯自身所具备的特性、中国原有的法律实践传统,还是其他国家的法律实践经验来看,确定习惯作为法律渊源是对法律表现形式的积极扩展,也是对法律制度的理性发展。司法实务中适用习惯,能够有效地填补成文法的漏洞,也有利于提高民众对法律的认同感,促进司法产生更加积极的社会效果。在协调习惯与其他正式法律渊源的关系时,通常应当遵循正式法律渊源优先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