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危机管理和公共危机管理的认识入手,接着进一步分析我国政府在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针对我国政府在处理应对公共危机时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公共管理机制比较成熟的三种模式,提出亟需改进的方向及方法。  相似文献   

2.
危机信息传播管理是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危机的爆发往往伴随着危机信息的传播与扩散,这一过程常因政府信息披露严重滞后导致权威信源出现真空,传媒管制政策的误区造成主流舆论失语,公众急于知情而缺乏回应引发流言产生与传播,网络舆论"把关人"机制的弱化加剧了危机的强度。在网络社会的背景下,政府应该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切实掌握危机信息传播的话语权;主动设置议程,有效控制危机信息传播的主导权;注重沟通协调,重建危机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充分发挥新闻发言人的作用,以有效应对危机。  相似文献   

3.
王樱 《工会博览》2008,(12):5-5
当前我国进入到了一个公共危机频发的时期,各种灾害和事故不仅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也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然而,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与公民的期望.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本文分析了公共危机的涵义,指出政府完善公共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的时代,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和新闻传播业空前繁荣的今天,面对公共危机,任何一级政府都已经无法全程垄断危机信息,而隐瞒危机信息的做法,对于危机处理有害无益。相反,适时而正确地发布危机信息,有助于动员社会力量共同面对危机,消弭危机的影响,也有利于决策集团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面对危机,政府危机公关应做到及时、全面、真实的信息发布,这是危机公关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5.
苏尔 《法制博览》2015,(1):152-153
公共性危机因为它自身的突发性破坏力强、范围广与救灾难度极大而成为全球关注的事件,所以对公共性危机的预防与管理成为了新中国经济建设下的又一个考验,对此,笔者将通过对比几次公共危机中政府所做出的相关政策来阐述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并且找出问题所在并找出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见。  相似文献   

6.
浅谈政府媒体危机的应对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实行公共权力的必要前提。目前,政府因传媒报道而产生危机的可能性增大。本文总结出政府媒体危机产生的主要方面,并提出了政府应对媒体危机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陶杰 《法制博览》2022,(12):21-24
在政治经济社会转型阶段,我国政府所面对的民生困顿、生态环境污染以及经济发展相关的各类公共问题日益复杂与严峻.同时,社会中暴力执法以及暴力抗法等消极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均揭示了以政府管理为主导的公共行政模式已经陷入一定的发展危机.而为有效应对该危机挑战,国家提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明确要求转变政府机关职...  相似文献   

8.
政府的公信力是政府实现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保证.一个政府如果在公信力方面有缺失,就会给政府的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而如果一个政府基本上丧失了公信力,那么这个政府就会面临合法性的危机.然而政府公信力的建立并不是靠政府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做到的,政府公信力的建立是政府与公众不断互动的复杂过程.因此,考察政府公信力的建立过程必须以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及其互动为切入点. 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很像市场中的交易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一种去政治化研究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法。去政治化策略经常与新自由主义相联系,即使在凯恩斯主义体制下也长期存在。文章主要以英国为例详细叙述了从1970年代末至今,在新自由主义治理体系下去政治化所采取的多种形式。研究发现,与许多流行的论述相反,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之前、期间和之后,经济管理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有着连续性。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实践中,许多国家的政府都保持甚至强化了去政治化管理的力度。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去政治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并没有使国家管理者能够规避国家层面的危机。与"经济"危机产生"政治"危机的简单化表述相反,本文认为,危机同时表现在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1983年,美国和苏联围绕“韩航事件”的互动使其发展成一场特殊的“危机”。里根政府的危机管理既体现谨慎的克制,又展示愤怒的宣传,这种在“克制”和“愤怒”之间的平衡是这场危机没有全面升级的重要原因,但仍极大增加了苏联在道义和制度层面的国际压力。在此次危机中,两国主管部门之间存在不对等及特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双方对危机事态的判断出现差别。“韩航事件”扭转了美苏关系松动的势头,实质性地提前冻结了美苏军控谈判及其他合作的进程。在危机降级过程中,美国希望持续施压的同时,主动试探对苏“务实的重新接触”,抓住时机,提出恢复低层次合作,得到苏联有限的积极回应。美国的这一举措有助于双方在高度战略互疑的形势下维持最基本互动,不至于双边关系脱轨。此次危机管理产生的积极成果是1985年美苏日就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所签署的备忘录,以及1986年三方开通新的航空通话系统。  相似文献   

11.
徐瑗 《南风窗》2012,(3):84-8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逐步退出,而不是由于政府在特殊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把它作为一条重要的经验、一种模式固化下来。当世界经济还未及从全球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经席卷而来,在国内,温州民间借贷所引发的区域性金融危机正引起中国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危机裹挟下,政  相似文献   

12.
东欧目前的危机不会导致转轨的终结,寻求可行的经济体制仍是东欧国家政府优先考虑的问题。危机也不会导致宪政的危机,使民主化的成果得而复失。东欧诸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全球化中如何趋利避害,提高本国经济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陈和午 《南风窗》2011,(16):69-72
虽然国内通胀风险高企、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或降临、"钱荒"危机致中小企业开始出现倒闭风潮,但由此断言中国经济"硬着陆"仍是有点为时过早,短期内中国经济陷入滞胀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下半年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平稳。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公共危机频发。公共危机往往酿成国际形象危机,现代国家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处理好公共危机,提升国际形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新一届领导层近几年来在危机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进步,使中国国际形象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5.
正在政治学和社会学中,没有比"危机"更臭名昭著的概念了:福利国家危机、政党危机、议会危机、合法性危机、结构危机、财政危机、欧元危机、中东危机、专制危机,还有经常发生的民主危机。关于民主危机,存在三个主要的讨论。首先,在公共话语体系中,有一个观点似乎比较盛行,即对政治精英、政党、议会及政府的信任危机共同形成了一种整体意义上的"民主危机"。其次,政治理论从一开始就假定没有危机的民主是不可想象  相似文献   

16.
西方国家共产党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解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面对日益深化的全球金融危机,西方共产党从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对危机的形成原因进行解读,从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国际力量平衡、替代性斗争四个维度对危机的影响作出判断,从政府干预的形式、目的和效果三个方面对各国政府的干预政策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替代方案和四种斗争策略。通过对这些共产党关于这场危机基本观点的梳理和比较,可窥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点之一斑。  相似文献   

17.
阿根廷正义党如何应对社会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根廷正义党在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出现政策失误,导致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并最终演化为社会危机。面对危机,正义党总结经验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并取得成效。但是,要从根本上缓解社会矛盾,防止社会危机再度发生,正义党政府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危机管理是决策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冷战期间一系列危机事件给世界和平带来的重大威胁,让学者和政治家们感到必须深入研究危机,探寻危机升级为冲突和战争的原因,寻找危机预防与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以便防患于未然。台湾问题既是我国的内政问题,又有复杂的国际背景,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大影响。在国际安全局势日趋复杂、台海问题更为诡谲的背景下,探讨危机预防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做好台海危机的预警,提高危机管理水平和决策质量,对于维护台海局势的稳定,争取和维护有利的国家安全环境,有着重要的学术…  相似文献   

19.
后危机时代社会发展的几个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危为机,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危机、应对危机以及把握后危机时代的新变化。后危机时代是指危机已经触底进而处于复苏阶段。自2010年世界步入后危机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诸多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实力和影响加速上升,政府作用更加明显,解构极化思维模式,经济进入高成本时代,低碳经济成为新增长点,经济回归实业,重建世界金融体系,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等。梳理这些变化,有利于人们适时调整以适应后危机时代的要求,也便于为危机后的进一步发展作准备。  相似文献   

20.
邢少文 《南风窗》2011,(8):71-73
高铁债务危机解决是一个顺序问题。首先,可以加快分段铁路IPO步伐,上市集资来解决债务问题。其次,在IPO不能及时通过时,银行提供的巨额贷款让高铁债务危机无限制延长。最后,在高铁债务危机无法避免时,政府会出面,以财政兜底形式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