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奶牛急性瘤胃臌气比较多见,常以排气、制酵等方法即可治愈。但对贪食大量富含皂甙的青绿牧草,如苜蓿、豌豆藤、花生叶等所引起的泡沫性急性瘤胃臌气治疗比较困难。笔者曾遇一起这类病例,报道如下。 (一)病例 天津某农场一群黑白花奶牛在苜蓿地放牧后不久先后发病7头。病牛腹围膨大,尤以左肷部明显高出脊背,表现腹痛不安,后肢踢腹或回头看腹部,摇尾,发出哞叫声,频频排出少量稀粪。呼吸加快,头颈伸直,张口露舌,表现呼吸极度困难。病程发展迅速,其中2头10分钟内出现运动失调,站立不稳,倒地窒息死亡。死亡牛腹部膨满,鼻孔有草绿色泡沫溢出,肛门突出外翻,胃内充满与胃内容物混合的胶状泡沫。  相似文献   

2.
国内有关水牛瘤胃内环境的研究尚少有系统的报道,仅见于个别资料,且测定条件比较特殊。为了探讨水牛瘤胃内环境的变化情况与营养状况和发病机理之间的规律,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牛的差异性,为进一步提高水牛的饲养管理和对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对邵东地区临床健康水牛瘤胃液的颜色、气味、沉渣、粘稠度、pH值、气体发酵强度、纤毛虫活率和活动性以及纤毛虫数量等进行了测定。现将测定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洗胃术适用于牛过食精料及有毒物质,泡沫性臌气等,并且是治疗前胃弛缓的较佳方法。但是,当瘤胃内容物为糊状时(过食碳水化合物或泡沫性臌气时皆易出现),往往给洗胃术带来困难。鱼石脂内服有驱风、止酵、消肿及消炎作用,并使瘤胃糊状物溶解。笔者通过4例病牛,洗胃前灌服鱼石脂,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笔者1970年以来用皂角和槟榔二味中药治疗急、慢性瘤胃臌胀牛29例、羊5例,均获痊愈。其方法是:取皂角50克和槟榔75克,共为细末,开水调成稀粥状,候温灌服。此为300公斤体重牛的一服剂量,所治牛、羊34例中仅有2例慢性瘤胃臌胀牛用二剂,余均一剂痊愈。  相似文献   

5.
用自制RC型超声波机治牛瘤胃积食、瘤胃臌胀、胃肠弛缓、疝痛及便秘效果良好。 (一)器具和方法 1.器具:自制RC型超声波机一台,3寸长银针2根。 2.方法: (1)取穴:左、右侧脾俞,在倒数第三肋间,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的凹陷中。  相似文献   

6.
水牛膈疝少见,笔者曾遇一例,简介于后。吴集公社东布大队第十一生产队购买一岁半母水牛一头,膘情上等。赶运回家,日行80华里,途中喂熟黄豆半脸盆,当晚即现气胀,被迫行瘤胃切开放气,仍未能解除瘤胃臌气。20天后来诊。见患牛极度消瘦,两眼凹陷,明显脱水,卧地起立困难。放气孔四周粘瘤胃内容物甚多,已形成瘤胃瘘,创口及瘘管均呈黑色。瘤胃膨气仍较严重,不断从瘤胃瘘向外冒出泡沫性瘤胃内容物,并夹有少许气体,口色还好。听诊瘤胃蠕动音低而弱,每3分钟一次,脉搏每分钟60次,心音在左侧不能闻及,能听到网胃蠕动音,右侧可清晰听到心音。呼吸每分钟30次,呼吸音粗糙,未见气喘。  相似文献   

7.
笔者临床观察,牛面神经麻痹多发于1~3岁的青年公牛,母牛较少发病。一般多为一侧发病,两侧同时发病者较少见。临床症状 牛面神经麻痹的主要症状为病侧耳下垂,失去自由转动能力;病侧上眼睑下垂、肿胀,不能自由开张;反刍时由口中漏出大量草末和水(唾液及胃液),是本病的重要症状。由于经口丧失大量水分,故可迅速引起脱水,严重者可由此造成死亡;某些病牛可有体温升高等症状。  相似文献   

8.
我县耕牛因饲料关系,瘤胃臌胀病较多见。为了抢救病牛,有时农民在牛的肷部乱穿刺,常引起局部感染化脓,致使腹膜与瘤胃粘连。笔者自1976年以来,采取剖腹扩创,剥离粘连组织,切除部分瘤胃和腹壁坏死肌肤,造成新鲜创缘,缝合胃壁和腹壁的手术治疗方案,共治6例,取得满意效果。 (一)手术方法 1.保定:取右侧横卧保定,将两前肢和右后肢用倒牛绳集于腹下,左后肢用麻绳稍牵引至臀后,系于临时打的木桩上,以利平展左腹伤口。  相似文献   

9.
丁烯酸内酯作为牛苇状羊茅草烂蹄病(Fescue foot)的致病毒素,已有不少报道。但近年来,Kousuri(1970)应用纯丁烯酸内酯口服或肌注,Yates(1969)应用含毒的苇状羊茅草80%酒精分馏物口服或经瘤胃注射后,形成的病变部位显然不同。我们已用病区霉稻草分馏物作发病试验,证明对小白鼠、家兔和羊均有毒性作用,并可在羊体显示类似牛“烂蹄病”的变化。综上表明:含毒苇状羊茅草和霉稻草中存在特异的致病化合物。为探讨其致病成分,我们应用含毒霉稻草分馏物,分离致病化合物,经生物活性测定,认为分馏物中含NH基的小分子化合物及甾醇物质是牛“蹄腿肿烂病”的两个重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0.
(一)发病情况和病因笔者从1962年初至1988年底,共收治前胃炎病牛32例,犊牛、成年牛、公母牛皆有。这些病例均因瘤胃积食、前胃弛缓等前胃疾病大剂量灌服蓖麻油或多次大量投服高渗盐类泻剂所致。这些药物在前胃停留,刺激前胃上皮变性,粘膜脱落,运动机能减弱,内容物后送迟滞。分解产物积  相似文献   

11.
犏牛和黄牛的瓣胃阻塞、真胃阻塞、真胃阻塞并发瓣胃阻塞,虽然发病没有前胃弛缓多,但治愈率低,死亡率高,损失较大,而有关这类疾病的病因、病理、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等论述所见不多,特别是瓣胃和真胃阻塞时瘤胃的临床病理学(包括瘤胃运动机能的扰乱程度、胃内容物理化性质的改变以及积水等)相关变化的研究更属少见。本文就笔者4年间(1975、1979、1981,1982)在甘肃武威地区通过临床综合检查、手术探查或剖检确诊的10例瓣胃阻塞、14例真胃阻塞、21例真胃阻塞并发瓣胃阻塞和5例真胃阻塞并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发病后瘤胃机能状态作概括报道,以期为开展役用牛胃肠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一专业户饲养的一头黑白花乳牛,因患前胃弛缓、瘤胃慢性膨胀。防疫员用500ml松节油1次灌服,约1小时左右牛发病。 临床症状 患牛病初口唇痉挛,头、颈直伸,可视粘膜呈树枝状充血,后期粘膜呈紫红色,体温  相似文献   

13.
凉水浴治疗牛羊急性瘤胃臌气牛羊急性瘤胃臌气用排气制酵法疗效很高,但对因食大量富含皂甙的青绿饲料如苜蓿、豌豆藤或含露水较多的青草而引起的急性泡沫性瘤胃臌气疗效仅11%~23%。笔者近几年用凉水浸浴的方法共治疗牛羊瘤胃臌气2108头只(牛487头,羊16...  相似文献   

14.
牛羊瘤胃臌气是指瘤胃内容物发酵 ,瘤胃中产气和排气机能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 ,大量气体积于瘤胃所致。笔者 1990年以来 ,在兽医临床上应用自拟五香散对急性瘤胃臌气牛 2 4例、羊 8例进行了抢救性治疗 ,获得良好效果。临床症状 病畜精神沉郁 ,腹部膨胀 ,左肷部突起 ,按压有弹性 ,叩诊呈鼓音 ,反刍停止 ,回头顾腹 ,呼吸喘促 ,四肢张开 ,张口吐舌 ,口色青紫 ,口内流涎。方剂组成 丁香 2 5 g ,广木香 3 0g ,藿香、香附各 3 5 g ,小茴香 45 g ,共为末 ,加植物油 5 0 0mL ,开水冲调 ,一次灌服 (羊用量减半 )。方解 木香长于行胃肠滞气 ,…  相似文献   

15.
我县春、秋季节常发生牛黑斑病甘薯中毒。此病发病急,死亡率高,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一定损失。为了提高对本病的治疗效果,近年来我院采用解毒灵治疗牛黑斑病甘薯中毒16例,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一)临床症状 病初食欲减退,精神萎顿,体温一般正常,心音增强;以后食欲、反刍废绝,心搏微弱,瘤胃坚实,蠕动音减弱或停止,肠音微弱,常发生便秘,粪便小而干  相似文献   

16.
牛的黑斑病红薯中毒是每年冬春季节常见疾病之一,目前尚无特效解毒方法,死亡率很高。近年来,笔者对吃了黑斑病红薯但尚未出现明显中毒症状的病牛应用掏反刍物的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牛一般都是在吃进黑斑病红薯2~4天后才出现中毒症状,及时施行瘤胃切开术取出胃内容物虽是治疗本病的根本措施,但限于技术和设备条件,基层兽医站和农民不易做到。而牛有特殊的反刍机能,在刚吃进黑斑病红薯后的一定时间内,其反刍机能一般无明显改变,这就使我们有可能尽早从牛的口腔内将含有黑斑病红薯的反刍物掏出,从而除去毒源,防止中毒发生,这种做法要比瘤胃切开术省事的多。从1983年3月以来,经我县兽医站和大坪乡兽医站试验用于临床,共收治吃进黑斑病红薯而未出现明显中毒症状的病牛32例,结果未出现中毒症状而痊愈的29例,占91%;掏反刍物后又出现中毒症状,经对症治疗痊愈的1例,占3%;因掏出反刍物不彻底出现中毒症状,经对症治无效死亡的2例,占6%,总治愈率为94%。具体操作办法是:发现牛采食了黑斑病红薯以后,立即组织专人看护,只要发现有反刍  相似文献   

17.
牛海绵状脑病(Bovinespongiformen cephalopathy ,BSE)又称疯牛病,是成年牛的一种由非常规致病因子引起的进行性、神经性、致死性疾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牛脑发生海绵状病变,并伴随大脑功能退化。临床表现为神经质、运动失调、痴呆和死亡[1] 。能够表现这种症状的疾病还有羊的痒病(Scrapie)、人的库鲁氏病和克雅氏病(CJD)等。自1986年英国发现首例BSE病牛以来,全世界已有15个国家先后发生该病,使发病国养牛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近年来研究证明BSE和人CJD有密切关系,BSE是人类新变异型克雅氏病(nvCJD)的病因,是由于人类食用BSE病…  相似文献   

18.
(一)发病特点 宕昌县牛青杠叶中毒过去虽有发生,只因植被破坏不太严重,发病量少,中毒症状轻而未引起养牛户及兽医工作者的重视。目前此病多发,集中在4~5月份,其原因是乱垦滥伐,植被遭到破坏,草场退化,当地群众养牛又以山坡放牧为主,青杠树叶在每年的4~5月份比其他牧草、枝叶萌发早,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的牛采食而发病,尤以青杠叶萌发黄嫩芽期中毒较多。  相似文献   

19.
骨质病是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的一种多发病,据国内外报道,其发病率达6.8%,其中肾性骨质病占相当比例。但过去对此病研究甚少。国内多将此病与一般骨质代谢病类混为一谈。国外在医学上则认为是由于慢性肾疾患时,肾中Ⅰ——羟化酶活性降低,维生素D在体内不能转化为活化型(激素型)而引起的机体钙、磷、骨代谢所致。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因此,肾性骨质病的实质是蛋白质代谢异常的问题。所以,目前国外兽医界有人开始以蛋白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作为指标,来研究肾性骨质病,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及探讨发病机理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1983年乾县梁山公社杨家大队一头临产10岁红色母牛,发病10多天,在当地治疗无效,前来我院求治。(一)临床检查 患牛不食、不反刍,少饮,排粪干而少,被有肠粘液和血丝,有黄厚舌苔,耳鼻冰凉,心跳每分钟120次,呼吸每分钟46次,体温39.5℃,腹围增大。听诊瘤胃音极弱,偶尔有金属音,瘤胃反复鼓气,触诊瘤胃、皱胃充满液体。胃管导胃,一次导出黄色液体约2万毫升,牛的症状随之缓和,当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