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工政治认同的弱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中国特殊的劳动群体,农民工的政治认同是维持社会政治稳定和实现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加速进程,农民工的政治认同有不断弱化的趋势。分析研究表明:政府行为失范、制度歧视、法律体系不完善和社会保障缺失是造成农民工政治认同弱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离不开农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养成。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存在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心理,主动性和理性的政治参与意识不足,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意识明显弱于男性政治参与意识。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和政治参与制度不足方面的因素,也有传统文化的制约以及公民自身素质的影响等等。因此,应该通过多方面力量的整合增强农民政治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3.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任务、总路线和中心工作服务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重大方针政策,因此,统一战线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发挥自身优势,必须高度重视政治认同问题,以增进政治认同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各领域统战工作,不断开创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公安院校学生的政治认同具有敏感度高、可塑性大和主动性强的特征,同时也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可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开展主旋律政治教育,通过旗帜鲜明讲政治,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公安院校政治氛围的建设,进而达到提升公安院校学生政治认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其次指出了社会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试探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认同原理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划模式的途径,为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6.
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基础,是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动力。本文通过对浙籍港澳中青年代表人士政治认同情况的调查,进而分析社会变革时期港澳代表人士政治认同的变迁因素,并就如何有效地提升港澳代表人士的政治认同感与心理归属感、构建港澳代表人士政治认同的路径进行了探索与思考。增进港澳代表人士的政治认同,发挥其示范、引导和团结作用,对于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00后”是大学生主体,受复杂多变社会环境影响,其思想政治认同呈现出新态势。从思想认同、政治认同两个方面,对部分高校“00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认同状况、问题及原因,针对性提出应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增强引导的聚合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引导的向心力;开发创新认同载体,增强引导的传播力;提升绩效评估水平,增强引导的洞察力,最终实现增强“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认同感,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指导新形势下统一战线事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必须聚焦政治认同问题。政治认同是统一战线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统一战线本身就是政治认同的象征,是最大公约数的符号。“社会重构”与“重构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客观事实,后者是主观自觉。在当代中国重构社会中增进政治认同具有重要价值。统一战线发展的新形势对充分发挥政治认同的作用提出了新要求。统一战线负有增进政治认同的职责担当。从当代中国增进政治认同的要求来看,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开展创新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好一致性与多样性、全局性与局部性、和谐性与斗争性、整体性与分层性等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政治认同表示的是政治主体产生的对现存政治体系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基于特定利益而积极支持、参与政治体系的实践行为活动。政治认同具有社会性、意识性、多维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当代政治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情感和意识的归属感。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其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关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就是关注其自身政治素质的完善和提高,认识其认同现状,并探究使其向着良性方向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对广东省13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从政治参与度、政治氛围、国家民族认同、政党政府认同和政治总体认同五个维度,探讨政治认同状态类型。并借鉴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探讨政治认同状态的形成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存在一个由传统社会性别角色,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和传统社会性别结构相互建构的隐性社会排斥系统,致使农村妇女遭到不同程度的政治排斥,从而在享受与维护自身权益及政治参与方面出现一定的问题,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和基层民主政治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人民团体的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凝聚社会合力,才能团结全体人民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只有统一人心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政治社会化是通过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的传递,培养一定社会需要的合格政治公民的过程。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冰在其博士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趋势使人们的国家民族意识受到严重冲击和挑战,民族认同理论作为解决问题的对策被纳入研究者的视野并引起多个学科领域的广泛关注。民族认同的概念非由民族、认同两概念的简单组合,但同两者的内涵、外延有着密切关联;民族、认同两概念的双重属性能推导出民族认同的双重属性。民族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理论上拓展和创新了爱国主义,在实践中有利于民族问题的解决和各民族共生共荣。民族认同理论通过课理论内容的契合和教学实践的渗透实现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  相似文献   

15.
在多元文化思潮泛滥的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领民众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提高每一位公民的政治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觉悟,对于当前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必然对我国民众的经济、政治、文化观念带来重大的影响。由于市场经济的重利性、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等因素,使我国民众在政治活动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淡化倾向。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政治文化的引导作用、畅通渠道、制度创新,是解决我国民众政治淡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7.
政治信任与政治认同息息相关,在政治态度层面呈现为由表入里的结构形态。通过分析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问卷,运用多元回归模型,考察政府绩效、政治参与等变量对政治信任转化为政治认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民政治信任与政治认同并非简单的线性逻辑关系;政治信任与公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价值认同的关联度并不明显;政府绩效在公民政治信任向政治认同转化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政治参与不仅能够调节政治信任与政府绩效的关系,而且影响公民政治信任藉由政府绩效向政治认同转化的过程。党和政府应从夯实政治信任基石、提高治理绩效、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等方面推动公民政治信任更好转化为政治认同,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18.
高校无党派知识分子对我国政治认同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政治体系的稳定状况。在当前我国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观念飞速更新的大变局的形式下,高校无党派知识分子的政治观也产生了很多新变化,如何面对和适应变化了和变化着的社会,准确把握他们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认同状况,解释和解决他们已经或可能产生的诸多新的认识问题和思想困惑,引导政治价值取向,规范政治行为,培养和形成稳固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新课题,也是做好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等方式对广东省10所高校的无党派知识分子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分析高校无党派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现状,发掘特点,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并从社会、学校以及无党派知识分子等多种因素作了分析,提出了完善社会政治环境、加强学校教育、自我提升,扩大政治参与、多方齐抓共管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宗族规模的大小不仅影响族群认同及族人之间的信任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政治信任。在对高层政府的信任方面,大姓和小姓家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对于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小姓家族却表现出较高的信任度。从根本上讲,农民政治信任的宗族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家对宗族的排斥态度所导致。因此,增强农民对政府的信任感,亟需在国家(政府)与宗族之间形成较稳定的沟通和协商机制,从而构建体制性力量与社会性力量之间的和谐局面。  相似文献   

20.
农民政治参与是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农民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参与水平不断提高。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扩大农民政治参与,需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健全农民政治参与机制,提升农民政治参与素质,营造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