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意思表示的解释,是法律适用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其本质上是法官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介入和干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意思表示的解释多有论述,主要是解释规则方面的研究.本文在考察德国和英美民法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主要从意思表示解释与法律行为、适用中的民法基本原则及重大误解(错误)法律行为救济等关系阐述了意思表示解释在民法中的优越地位,并提出一些完善我国意思表示解释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意思表示错误制度,在平衡意思自治、保护信赖利益、维护交易安全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国外民法对意思表示错误的研究比较深入,但我国《民法通则》并没有采用错误这一概念,而是以重大误解取而代之,且规定粗陋。本文从与重大误解制度比较的视角,以历史发展路径、法理基础、结构效力差异、立法完善构想等四个部分论意思表示错误,以求为我国意思表示制度的构建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意思表示是私法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如何界定意思表示影响到整个法律行为制度.本文以分析德国民法典上的意思表示和法律行为的关系为基础,跟以往的意思表示理论相比,以不同的角度讨论分析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及意思表示和法律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私法领域的具体制度或理论离不开罗马法。罗马法中遗嘱行为被认为近代私法自治原则的渊源。意思表示是私法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罗马法遗嘱行为的发展过程具有严格的形式要求逐渐宽松和遗嘱人决定遗嘱内容的意思表示自由从绝对自由衍变到有限自由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张成先 《青年论坛》2005,1(2):13-15
重大误解行为是民事主体基于对行为相关的重要事项的错误认识而实施的客观效果与其内心真意相违背 ,并且对其权利义务的享有和承担有重大不利影响的行为。重大误解制度以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则和公平原则为其法理基础 ,适用重大误解制度的行为须满足四个要件。重大误解行为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误解一方享有撤销权 ,但是在双方民事行为情况下若允许依一方的意思变更行为内容是违背合同本质的。  相似文献   

6.
法律行为及意思表示均为私法领域固有术语,将其套用到其他法域会造成语义混乱。行政许可申请引起的是行政法律关系的建立,不属私法意义上的法律行为,许可申请应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和程序进行,而不存在自由意志。申请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仅对其双方之间产生约束力,而不能导致申请人所承担的行政法上义务之豁免。行政机关无论是对行政许可进行形式审查,还是实质审查,均无需对申请人与第三人之间的真实意思状况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7.
意思自治原则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在民法上的反映,作为传统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其地位被奉为神圣的、不可动摇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意思自治原则受到冲击,当事人的意志自由丧失其原有的绝对支配地位,意思自治原则受到了现代民法的种种限制。  相似文献   

8.
肖锋 《理论月刊》2007,(1):113-115
民事诉讼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因是否基于意思表示为构成要件,在特性、成立要件、生效要件以及法律控制方法上存在诸多差异。但是,这是否从根本上否定了民事法律行为理论尤其是意思表示理论在民事诉讼行为上的适用,值得人们思索。  相似文献   

9.
杨峰 《长白学刊》2005,(1):42-45
商行为是指以营利性作为行为目的而从事的行为.商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延伸,它和民事法律行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商行为的意思表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在主体、构成要素、表示方法、意思表示瑕疵、解释等方面均有所区别.商行为意思表示一般为要式意思表示;商行为的意思表示体现了外面主义、商事交易迅捷的特点;沉默在商行为中通常具有表示的价值.在商行为的意思表示有瑕疵时,对意思表示的效力断送和解释,应采取表示主义.应充分认识商行为意思表示所其有的特殊性,完善我国的商事立法.  相似文献   

10.
张斌峰  张毅龙 《前沿》2010,(2):10-13
"‘意思表示'解释"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探求当事人的"真意",其目的是为了发掘和确认案件事实,确定法律推理中的小前提。而对当事人的言语行为进行解释,实质上就是一种语用推理的过程,即如何在特定语境中理解话语的意义。本文以合同为例,透过语用推理来探究当事人的真实意思,综合运用了语用学的合作原则、关联理论、语境原则等方法和理论,展示了语用学方法在法律推理中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德国民法中,第三人欺诈属于意思表示错误的范畴,而我国对意思表示错误没有统一规定,两者在处理意思表示错误与第三人欺诈的关系时存在差异。第三人欺诈的目的各不相同,或为了自己的利益,或为了受领人的利益,或是基于其他目的而实施欺诈,其恶意程度的差异、救济方式的不同将对第三人欺诈合同的效力产生影响。要对第三人欺诈中第三人范围做出一定的限制,代理人、一人有限公司的股东、利害关系人能否成为第三人值得探讨。以可撤销法律行为的视角,从理论上研究第三人欺诈合同的效力,并在此基础上理清第三人欺诈制度与重大误解和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等的关系,对理论和实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律理念是包含“正义”和“正义实现”理性的对法律最根本的和最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民法所追求的社会正义有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分,由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探析其民法理念的变迁,从而分析在我国特有的法文化传统,经济基础,法律制度条件下,民法理念的定位应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调和,形式正义优先,兼顾实质正义。在坚守一般公平的前提之下,给予个别正义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13.
电商标价错误案引发两岸民法学界对传统意思表示错误制度之共同关注.台湾地区民法错误论源自罗马法一德国法传统,并受到日本法的一定影响.在错误类型上,台湾地区民法沿袭德国“内容错误”与“表示行为错误”之界分,性质错误“视为”内容错误.在错误撤销上,创造性地增加了表意人过失要件之限制,相对人之可归责性亦成为影响表意人行使撤销权之考量要素.两岸民法错误论存在着内生机理上的共通,使得大陆民法错误论寻求台湾地区经验之借鉴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法律规避与意思自治的关系体现着国际私法制度更深层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看似矛盾的制度安排,法律规避和意思自治之间的关系是这一制度中矛盾的统一体。意思自治是根本,而法律规避是对其顺利行使的制度保障。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有利于指导人们的民事行为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行政法律行为理论是一个中国行政法学界鲜有系统研究的问题。本文着力于行政法律行为理论演化过程的梳理 ,试图对其作出追本溯源式的阐释 ,为理顺行政法律行为理论作出尝试。作者主张从学理和实务两个层面对行政法律行为进行界别。  相似文献   

16.
刘新国  汤毅平 《求索》2007,(2):104-106
物权变动模式乃是价值与事实判断基础上的立法技术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对物权变动意思主义模式的批判难以成立。我国立法采纳意思主义在理论逻辑,价值理念以及制度基础上均可证成,并可以据此设计相应立法条文。  相似文献   

17.
胡秀娟 《理论月刊》2006,(11):111-113
国际私法对弱者权益进行保护,使意思自治原则或受到限制或发生变异。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社会经济条件变化导致公权渗透到私法领域的结果,也与国际私法追求的价值取向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的国际私法立法也应该重视对弱者权益的保护,对意思自治原则进行一定的修正。  相似文献   

18.
民法中的错误理论是民事法律行为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将在未来中国民法典的总则中占据重要地位。在SSCI数据库中,关于这一问题的期刊文献自1975年以来有22篇之多,论题涵盖合同法、婚姻法、商法等领域,尽管有着数据库样本的局限性,但它们无疑是30多年来世界范围内民法错误理论的"主要作品",反映了该问题研究的前沿状况。中国法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与之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由于侦查是刑事司法系统的起始环节,决定着后续诉讼环节的启动与否及运作效果,因此谈及司法错误问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侦查阶段的错误。为什么要研究侦查错误?简言之就是要认真对待侦查错误,进而预防,减少甚至消除侦查错误。  相似文献   

20.
正当事人意思表示应受法律约束。笔者认为,张某病危以口头遗嘱方式更改其公证遗嘱的行为无效,根据现行法律的规定,基金会不能讨要这笔捐赠款。根据法律规定,口头遗嘱的法律效力不及公证遗嘱的法律效力。继承法和相关司法解释规定,以不同形式订立数份内容相抵触的遗嘱,有公证遗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