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浅析国家“软权力”理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软权力"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我们分析国际关系和实现国家利益都有很大帮助.在今天的国际政治中,"软权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内探讨"软权力"的文章有一些,但还没有比较系统地探讨"软权力"的著述.如何理解关于"软权力"的理论,它有哪些基本特征以及怎样从国际关系现状的角度分析"软权力"理论的现实意义,这对深化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季玲  陈士平 《外交评论》2007,31(3):97-105
软权力理论是约瑟夫·奈从自由主义角度对权力这一国际政治中的核心概念所做的诠释,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提出软权力理论赖以产生的现实和理论背景的基础上,对奈的软权力理论的进行梳理,以澄清奈的软权力概念的确切内涵,并对该理论作出评价,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软权力理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在近些年已经成为我国行政法的热门话题,行政法学者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激烈的讨论,笔者探讨了目前我国是否需要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并且对于特别权力关系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4.
周琪 《外交评论》2010,27(4):68-80
美国学术界对中国外交决策的研究深受其对中国政治研究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当官僚政治模式开始被引入决策研究时,鉴于中国的政治过程具有与美国民主制度下的政治过程完全不同的特点,学者们认为这种模式与对中国的研究毫不相干,而倾向于以"理性模式"和"权力模式"作为解释中国政策的两种主要方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美国学者对中国政治体制更切近的观察,李侃如和奥克森伯格率先把官僚政治模式应用于对中国决策过程的研究。从此,官僚政治模式逐渐成为研究中国决策过程的主流方法,出现了《中国外交政策决策:结构与过程》等一大批运用这种方法的论著。不过,迄今美国学者在研究中国外交决策时所依据的比较政治理论,仍然具有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用约瑟夫·奈的软权力理论,从中国的软权力资源、中国软权力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软权力的现状,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提升中国软权力已是当务之急,是实现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宋念申 《外交评论》2010,27(2):48-56
中美“文化冲突”有四个表达层面。国际关系学者多从权力角度审视“文化冲突”,但这只强调了文化的权力功能,没有涵盖文化的其他特质。文化是社会历史现状的内在表达,没有清晰的疆界,文化之间并不必然对立。文化是一种主观的、灵活的、解释性的力量,既可以恶化冲突,也可以强化合作。文化可转化为权力,权力也改造着“文化”。“文化冲突”本质是权力冲突,因此不能指望以文化交流来消除冲突,更不能简单认为文化的外在传播体现了本国的软权力。但文化又是一种实在的力量,文化资源是公共性的,要让它成为实力,必须加强文化研究和建设,并与开拓性的政治实践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7.
现在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是公共权力腐败问题 ,这已阻碍改革 ,腐蚀人们的思想 ,影响社会稳定 ,如果不有效地进行遏制 ,就要影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利进行。从人们的感觉看 ,权力腐败还没有遏制住 ,所以 ,党和政府、理论界和人民群众中的有识之士 ,都在研究和关注遏制权力腐败的有效机制。笔者想以强化软约束机制和硬约束机制为契机 ,探讨遏制权力腐败的新思路。一、软约束机制在遏制权力腐败中的作用及强化的构想软约束机制是指通过思想教育、道德约束、榜样力量等综合手段 ,陶冶和规范人们的自律意识 ,使公职人员树立正确…  相似文献   

8.
1978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图景发生了整体性的转变,这种转变把“能力建设及其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意义”这一新的时代课题推到了前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专门、全面和深入地研究能力、能力建设、能力建设的目标与方式、能力建设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等问题,以及创立能力建设理论,并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围绕能力建设,从规律性上探索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途径、发展空间、发展力量、发展机遇和发展经验。  相似文献   

9.
中国崛起之软权力塑造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和信息化是中国崛起的时代背景,这使得中国崛起与历史上其他大国崛起的时空条件迥然不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软权力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以至于成为评判世界一流强国的重要标尺。今后大国的崛起将意味着硬权力和软权力的全面提升。经过数10年的经营与建设,中国的硬权力已经显著增强,但软权力一直是中国综合国力构成中的弱势成分。硬权力和软权力的关系表明,硬权力的增长并不会自动促进软权力的增长。软权力的增强需要有相当的政治意愿和国家意志予以推动,需要长期的塑造、经营和建设,应该将软权力的塑造提升到战略高度,逐步形成中国的软权力塑造体系,从而为中国的崛起提供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0.
谢谢各位!这套丛书我拿到的时间不长,真正看的不多,简单谈一点我的想法。我认为,这几本书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研究也很深入,学术性体现很充分。我在很久以前也曾经在这方面做过一些研究,把中国的一个节日变成一本书,既有一定通俗性、又有一定的学术性,学者需要有较深厚的理论根底。这套丛书资料收集是很专业的,写得还是很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学者将西方消费函数理论应用于解释转型时期中国消费者的行为,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实证研究表明,在我国现阶段,居民消费存在着“过度敏感性”的特征.本文将西方消费理论应用于我国文化消费的研究中,利用我国2002-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展开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确实存在“过度敏感性”的特征,且城镇居民的敏感系数高于农村居民.鉴于此,政府应该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培育文化消费主体以及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着手,促进居民文化消费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治理理论视角看韩国新村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者对韩国新村运动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注意到了经济发展领域的强制性动员与参与,而没有触及到韩国新村运动真正的成功经验,即该运动在整个推进过程中合理利用治理理论这一“精髓”。本文运用现在社会科学界十分流行的治理原理(又称为共治或网治governance)来解释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上世纪70年代,朴正熙总统为代表的韩国政府正是合理地使用了社会性的网络型治理理论(networks governance)将当时国内所有涉及新村运动的政府部门的公务员(行动者)与民间组织(农民)进行资源的协调和整合,并在该运动中大胆地导入了具有革命性的改革政策,使社会各阶层的构成元之间形成厉害(利益)关系后最终促成了理想性的协作方式,提高了全体社会元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凝聚力,最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韩国新村运动的丰硕成果。本文以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为鉴,积极探索适合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性理论与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建设中凸显的各种弊端引人深思,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为我们深刻地反思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提供了理论参考。目前我国学者已经在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构建历程,分析社会批判理论主题内容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增权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增权基本上包括个人增权和集体增权两个层次,青少年增权是新的研究视野、研究角度、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我国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应加强对青少年增权理论和实践的本土化、我国青少年实际权力状况和增权途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相同中立者仲裁中的调解制度已成为我国仲裁机构的一贯的解决纠纷方式,我国《仲裁法》对此制度也未予以反对,但长期以来理论界对其存有质疑。相同中立者仲裁中的调解制度面临着混淆论、侵害论和危险论的挑战,但其本身也具有方便纠纷解决的各种优势。仲裁与调解有着共同的基础:意思自治,因此我国立法应当在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基础上坚持并完善此制度,以促进纠纷合理顺畅地解决。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城市化一般来说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及农村土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过程。中国农村城市化在建国后有了长足发展,不同领域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中国农村城市化内涵、背景、动力机制农村城市化研究现状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等方面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经学同文艺理论关系在主体层面表现出来,是经学人论所树立之人同以审美为本位的文论所说的文艺主体共享着一个公共区间。经学人论所树立之人本质属于经学主体,审美的文艺活动中的文艺作者和接受者本质属于文艺主体,但二者虽各有本质,彼此却历史地相互交集。在这一彼此交集的公共区间里,经学之人和文艺主体作为存在者都具有"人——文艺主体"这一二重结构,这个二重结构当其属于经学或属于文艺时,结构的内涵和结构的两大要素之轻重均有所不同。经学和文艺正是在这一区间内发生种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文艺主体论的存在与发展因此总是历史地承受着经学或隐或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洛伊提出的政策类型理论以"政策特征决定政治过程"的假设为基础,从公共权力运用的两个维度构建出四分的政策分类框架。这一政策类型理论一经提出即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同时也激发了诸多学者的质疑和批判,以及针对质疑和批判进行的辩护和发展。一些开拓性研究表明,该理论对于透视和分析中国背景下的公共政策过程同样具有深邃的理论洞察力。循着"政策类型视角下政策过程"的思路,可以发展出关于中国公共政策规划与决策、执行与评估等不同阶段的经验性假设,以逐渐积累关于中国政策过程的知识和认知,并发展出本土化的政策过程理论。  相似文献   

19.
"冲击-反应"论是近现代西方学者包括马克思以中国国情为依据分析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观点。中国革命的导师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就明显受到马克思中国观的影响,其观点与"冲击-反应"论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但在近现代中国革命任务的问题上,毛泽东却在当时苏联的影响下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使他的革命论与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与东方社会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并影响了建国后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