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多元社会民主生存需要政治共识。在西方政治民主语境下,利普哈特共识民主因其政治权力的共享性、良好的宏观经济管理和暴力控制以及实现人民权力而有利于促进政治共识;罗尔斯的协商民主虽有从道德领域到政治领域的转变,但它所强调的制度正义、分配正义和平等论辩仍有利于政治共识的创造。两种民主思想目标一致,实现目标的方案虽层次不同,但仍相互联系和促进。转型时期的中国需要政治共识,研究利普哈特共识民主和罗尔斯协商民主,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发展民主政治是将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冲突纳入秩序范围之内的必然选择,但民主必须是共同体成员以普遍认同的程序和规则为依托。因此,应该暂时先超越各种有关发展民主政治具体思路的争论,在确认发展民主之必要性的前提下,按照民主的基本原理或基本规律,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并通过国家与社会的双向重塑来巩固发展民主的基本共识。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已经形成的基本经验和共识就是在"高起点"和"低基础"之间架起的连接桥。目前,我们首要工作仍然是基础性的,要继续为创造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化的基础条件而努力  相似文献   

4.
共识民主是一种新兴的民主形式,具有宽容性、广泛性、互惠性和共存性等诸多特点。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共识民主在中国有着丰厚的政治资源和社会土壤。首先,中国社会主义本质与共识民主具有圆融相通之处;其次,中国式民主制度反映了共识民主的基本要求;第三,中国式民主的形式和过程体现了共识民主的基本精神。因此,完全可以说,在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共识民主以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正日益成为中国式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共识民主的制度优势和独特作用,使之成为中国式民主发展的指导原则和重要向度。  相似文献   

5.
黎田 《理论月刊》2024,(3):39-46
政治共识作为具有深刻内涵的民主实践产物,是推动民主体制高效、有序运转的关键要素,直接影响到民主发展的状态和质量。政治共识塑造能力是检验民主运行程序科学性、实效性的重要标准,构成衡量民主体制成熟与否的客观尺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过程人民民主注重在民主实践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广泛凝聚政治共识,这是中国式民主具备的显著政治优势。从民主实践展开机制看,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通过民主价值培育、社会主体动员、公共意志集聚、实践效能转化、政治权威建构、民主认同巩固等路径塑造强大政治共识,从而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整体效能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重叠共识”与“协商民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伟 《前沿》2009,(2):44-46
“重叠共识”理念是罗尔斯在其《政治自由主义》一书中的一项主要的理念,对于解决西方国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我国的民主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相类似的问题和情况需要加以解决,那么我们所遵从的理论和实践又是哪些基本的理念呢?这就是我国现阶段所要解决的民主问题的手段——协商民主。  相似文献   

7.
考虑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暂短和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再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日积月累起来的上述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这在30年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在一个多民族的中国,在社会转型期间,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政治上适度集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现代民主和法治是极为重要的。 未来13年的改革,将是改革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与构建民主政治体制双重协进。  相似文献   

8.
政治交接不仅是民主党派人事的新老交替,更是多党合作优良传统的代代传承。深化新一轮政治交接,核心要义是旗帜鲜明讲政治,重点任务是做好人事更替,本质要求是赓续优良传统,切实把与党同心、爱国为民、精诚合作、敬业奉献的多党合作优良传统赓续下来,把老一辈的政治信念、高尚风范和同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传承下去。在实现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中,农工党紧密围绕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确立“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履行职能、服务大局,推进自身建设、赓续优良传统”三大基本任务,确保政治方向不变、优良传统不变、优势特点不变,以深化政治交接的实际行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相似文献   

9.
黄义英 《传承》2006,(7):26-27
政府、知识界和群众在政治参与的性质、范围、形式等方面的共识,对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建立共识的过程中,必须在反对官僚主义的同时注意维护政府的威望,必须在限制越轨言行的同时高度相信群众.  相似文献   

10.
政府、知识界和群众在政治参与的性质、范围、形式等方面的共识,对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建立共识的过程中,必须在反对官僚主义的同时注意维护政府的威望,必须在限制越轨言行的同时高度相信群众。  相似文献   

11.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应对多元社会的挑战,西方学术界逐渐兴起了协商民主理论。国内一些学者将西方的协商民主引入中国,视之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目标。本文认为,协商不但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而且已经在实践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民主形式,同时我国的协商与西方所谓的协商民主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该积极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但同时必须从国情出发,始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的重要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在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认真分析后认为 ,从以宪法为中心的“自上而下”与以民主集中制为中心的选举制度的“自下而上”的统一中理解中国民主化进程 ,对建立中国的民主化制度 ,具体解决民主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最根本的是要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论证了这三者的关系 ,分析了当前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存在的种种认识误区及其产生的原因 ,初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公民权利本位: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民权利本位是社会主义民主最本质的体现,是实现主权在民的平台,是防止权力异化的有效机制.现代民主要以刚性的公民权利存在为前提.即要以公民权利为本位重构法律制度,实现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以规范权力运作为主线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公民权利的制度保障;以正视利益群体的存在为基点提高公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公民权利的组织保障.现代民主还必须使公民拥有威慑、制约公共权力的"积极的权利",包括对公共权力行使主体的选择权、批评权、监督权、罢免权、知情权.  相似文献   

16.
协商民主是对古典民主与代议民主的继承和超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实现协商民主的重要机制和组织形式。民主党派可以通过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成为我国协商民主的中坚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植根中国这一特定土壤的创新,因其独具的特质彰显出它鲜明的优势,从逻辑上看:独特的理论基础、文化基础和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生成优势;鲜明的价值导向和科学的内涵结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本质优势;动力激发机制、合力彰显机制与互动促进机制有机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运行优势,正是这些优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蕴意强大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核心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本质是人民之梦。中国梦体现了近代梦、现代梦与当代梦的统一,国家梦、民族梦与人民梦的统一,中国梦与中国世界梦的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质上是实现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其奋斗目标是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价值观与乡村民主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治”是当前乡村民主政治的基本形式。然而“村治”能否真正得到落实,一方面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结构,另一方面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政治价值观以及他们的政治需求和政治理性。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体现了他们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理性、魄力和勇气。由此,至少说明农民的素质不会阻碍乡村民主政治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公民精神是民主政治重要的思想基础和非制度性资源,两者是互为依存的关系。公民精神的内涵丰富,与民主政治关系紧密的主要有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三个要素。公民精神缺失是当代中国发展民主政治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其原因有两方面:缺乏权利基因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滞后的现实社会体制。培育和锻造公民精神应从思想启蒙和体制变革、大众推动和精英主导、内涵要素的合理衔接三个方面的路径切入,才有可能达到目标。这是一个长期而系统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