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家号称是现代私塾的“孟母堂”学校2006年被叫停后又重新开张,警署、教育局、物业公司、业委会、居委多次上门察看.却都对这个“四不像”私塾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2.
<正> 一则“当代私塾”惊现河北行唐的消息近日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据报道:河北行唐出了一种类似古代私塾的办学形式,家长不把孩子送到国办小学,而是在家自聘教师,教学侧重古文经典,学生们背诵《论语》、《大学》,而且,据了解,类似的“私塾”目前在其他省份也有出现。“私塾”这个久违的字眼,为何在淡出中国教育舞台仅仅一个世纪又重现江湖?并且还听到了几句叫好声呢?先来看办“私塾”的缘由。“私塾”的  相似文献   

3.
左宗棠父亲早逝.家境贫寒。祖上留下几十亩薄地。他全都留给了寡嫂。自己孑然一身,到私塾、学院讲学糊口。后来中了举人.他依然只是个穷苦的教书先生。但有不少人慧眼识英才,认为左宗棠绝非池中之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以讲授传统国学为主要内容的全日制私塾“经典教育”,受到一些家长的认可和追捧。家长缘何带着孩子逃离学校基础教育,回归私塾?  相似文献   

5.
一则"当代私塾"惊现河北行唐的消息近日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据报道:河北行唐出了一种类似古代私塾的办学形式,家长不把孩子送到国办小学,而是在家自聘教师,教学侧重古文经典,学生们背诵<论语>、<大学>,而且,据了解,类似的"私塾"目前在其他省份也有出现.  相似文献   

6.
沈鸿烈其人 沈鸿烈(1882--1969),字成章,湖北省天门县白湖人。幼读私塾,18岁中秀才。1905年考取日本海军学校,并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归国后在袁世凯部下从事海军建设。后投靠张作霖旗下担任奉系海军将领.  相似文献   

7.
黎汝清自传     
黎汝清 《春秋》2010,(1):56-57
我1928年2月10日出生在山东省博兴县八甲村一个中农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木匠.农忙时务农。我7岁上学,11岁时由于日寇侵入家乡而辍学。此后上了半年私塾,读完《沦语》《孟子》和半本《诗经》,平时除参加儿童团、青抗先等活动外,白日参加农业劳动.晚上教农民夜校和妇女识字班。  相似文献   

8.
二弋 《公民导刊》2004,(1):30-31
说起私塾,人们一定会认为是遥远年代的事了。但对奉节县石岗乡田树村的130多名孩子来说,原来的村小7年前就已经垮塌,现在仍是一片废墟,操场上堆着几年前烧制的用于重建学校的火砖,也大都残缺不全,他们一直是在各个老师的家里上课,村里人称为读“私塾”。  相似文献   

9.
张宏伟 《春秋》2009,(4):15-16
张雪岩(1901-1950),原名张松峰,山东省潍县大常疃人,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朋友。曲折艰辛天涯路 张雪岩出身寒门,小时读过两年私塾,后在族兄张贯道资助下考入潍城文华中学。1917年10月,他正在文华中学读书,就被法国当局召募到欧洲战场。  相似文献   

10.
刘亮 《春秋》2009,(3):31-33
陶钝,原名徐宝梯,字步云,抗日战争中期,开始以“陶钝”的笔名在敌后山东抗日根据地发表作品。此后.即以“陶钝”作为通用名字传世。陶钝于1901年10月29日(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九月七日)生于山东省诸城县。陶钝于7岁开始在私塾读书,幼年的陶钝从《三字经》、《千字文》开始,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国学热与读经运动的开展,曾经一度没落的私塾开始复兴,并在当代成为体制内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私塾中的家塾,由于我国未承认父母具有完全的教育选择权,而不具有合法性;家塾之外的私塾属于民办教育范畴,可视为具有形式上合法性,但实际上大多数私塾未获得民办教育办学许可,私塾内任教的教师也不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是一种处于法律灰色地带的民办教育"准机构"。但是考虑到私塾的客观存在与法律的相对滞后性,本文建议政府对其进行监管,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使其有机会通过相关程序获得合法之地位。  相似文献   

12.
读书的回忆     
我是五岁破蒙,读的是私塾,又名蒙馆,人数不过。七八人,从早到晚就是读书背书。中午后习字,隔三天要学造句。没有暑假、寒假、星期天,只有节日是休息的.到年终要背年书,就是将一年所读的书全部背出来方可放年学。当时的生活是枯寂的,塾师对学生的责任感是强的,其是一丝不苟。  相似文献   

13.
少年行──为卢嘉锡教授八十寿辰而作杨钊良留种开蒙恃旧学,①贫寒砺志向书林。跳读三番友惊目,②兼攻两系师赏心。③案前打瞌非放懒,梦里解题自酬勤。白发同窗今犹在,调侃当年慕声频。注:①留种;即卢嘉锡幼时就读的卢家所设的私塾“留种园”。②跳读三番:凭塾学根...  相似文献   

14.
7月8日,《光明日报》以"大都市兴起私塾热"为题,报道了深圳私塾村以国学经典陶冶孩子性情、培育孩子文化素养的故事。从国学班、国学讲坛、孔子学院到私塾,持续了30年的国学热正以越来越务实的探索慢慢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5.
葚泓 《春秋》2010,(3):15-17
季羡林先生说过:“我6岁到济南,19岁离开,一口气住了13年之久,说句夸大点的话,济南的每一寸土地都会有我的足迹。”在季老在济南居住的13个年头中.除了最初在曹家巷一家私塾就读1年外,曾先后在省立第一师范附小和私立新育小学读小学,在私立正谊中学和山东大学附设高中读中学。也就是说,季老的中小学时代是在济南度过的。  相似文献   

16.
<正> 如何回首,而又如何展望,且勿需忙下断言,还宜细细费思量。10月29日,苏州首个现代私塾菊斋私塾开课,私塾先生称道:"以私塾命名,并冠以‘现代’二字,其出发点仍在国学上。创办私塾主要目的是弘扬国学,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教学内容以讲授蒙学、经学、韵文为主……"——消息见诸报端,争议之声一片,褒扬者有之,贬斥者却也不乏,甚而有人声称:这是"文化复辟"!我看这顶帽子,也未免扣得恁大了  相似文献   

17.
黄向辉 《传承》2009,(22):162-163
旧桂系时期,广西当局在推进私塾改良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尽管如此,广西政府还是采取了一些措施,在清末的基础上继续办理塾师研究所,开展义务教育,推动私塾改良的深入进行。但在旧桂系时期,由于政局动荡,财政拮据,难以使政策有效落实下去,私塾改良效果并不理想,新式教育发展缓慢。  相似文献   

18.
旧桂系时期,广西当局在推进私塾改良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尽管如此,广西政府还是采取了一些措施,在清末的基础上继续办理塾师研究所,开展义务教育,推动私塾改良的深入进行.但在旧桂系时期,由于政局动荡,财政拮据,难以使政策有效落实下去,私塾改良效果并不理想,新式教育发展缓慢.  相似文献   

19.
《传承》2014,(3):28-28
黄大权(1898—1933),字子衡。1898年出生于广西东兰县武篆乡的一个壮族农民家庭。1915年从东兰高等小学堂毕业,成为一名私塾教师。  相似文献   

20.
我广东东莞人,十九世纪30年代初出生。少年时,日寇侵略我国,占据了半壁江山,家乡沦陷。家人不上我到日本铁蹄下的小学读书。为了知书识礼,送我到个人办的私塾就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