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需要良好的竞争环境,为创造和维持良好的竞争环境,世界各国纷纷推出反垄断法以规范市场结构和市场主体行为。本文从反垄断法的发展历程回顾中,探寻部分国家反垄断法条文中所体现的结构规制主义,并结合由结构规制主义向行为规制主义的嬗变和复兴,分析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结构主义立法对于国家经济结构的维护,对于垄断结构的规制仍有其重要作用。应以结构规制主义作为行为规制主义的必要补充,对实施、完善我国现行《反垄断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反垄断法结构主义曾一度兴起,其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在于经济法干预的基本理念,其基础支持是经济法主体行为能力理论。经济法主体行为能力理论的核心是将实力要素作为除年龄、心智要素外的扩充。结构主义出于表征这种实力要素的需要,先后发展了诸如市场份额、价格等多种参数。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和立法实践表明,其对我国反垄断立法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垄断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其所展示的内涵各不相同。泛泛地谈反垄断 ,既不合乎逻辑 ,也与客观经济规律相违背。就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 ,垄断有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之分 ,而经济垄断又有垄断结构与垄断行为之分。通过对垄断涵义之分析 ,笔者认为 :行政垄断不应包含在反垄断法中 ,因为反垄断法只是市场行为法 ,它无力胜任对行政垄断的规制 ;我国未来制定的反垄断法的规制对象只能是垄断行为 ,而不包括垄断结构 ,因为真正对竞争造成损害或威胁的是垄断行为而非垄断结构 ,因此对垄断结构的规制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侯富强 《河北法学》2001,19(1):122-125
以分析"微软"案为切入点,论述美国反垄断法规制对象的变化以及对我国有关立法和司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美国和德国反垄断法若干问题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林林 《河北法学》2002,20(5):127-131
美国反托拉斯法和德国卡特尔法分别作为结构主义政策和行为主义政策的典型代表,对世界反垄断法产生深远影响。两个国家的反垄断法在立法模式、限制贸易行为、垄断、合并、域外适用、诉讼和制裁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禁止性和限制性原则的不同特色。对这些问题进行比较研究,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赖镜华 《法制与社会》2010,(34):324-325
反垄断法所体现的公平是实质公平。本文在论述公平价值的内涵以及公平价值之所以是反垄断法的价值取向之一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公平价值在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之间、垄断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以及公平价值与配置效率发生冲突时的协调与平衡。  相似文献   

7.
结合社会关注的"微软黑屏事件"以及近期的"腾讯与360的世纪之争"等案例,通过对知识经济时代下技术垄断表现形式以及《反垄断法》在规制技术垄断方面与规制常规垄断方面的比较分析,建议《反垄断法》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作相应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8.
反垄断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存在与发展是建立在竞争与垄断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基础上的。在经济社会里,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前进动力,但是竞争机制会导致生产与资本集中,从而导致垄断的产生。而垄断又反过来遏制竞争,破坏市场秩序,影响经济正常运行,因此,国家要运用法律对此行为进行制约,这就是所谓的反垄断法。而垄断在经济中起到的积极与消极的双重作用使反垄断法在法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证据是事实的理由,证据链是证据的理由或称理由的理由,它决定着司法证明的逻辑命脉。完整的证据链是证成事实的核心标准,其意义重大。就性质而言,证据链属于非必要的但充分的条件中一个不充分但必要的链条,具有偶然中的必然、基于认知的证成等属性。通过有助益的支撑的似真推理,可以搭建证据之间最大可能性的支持链接。建立证据链的功能在于:推进证据分类,实现分类证据的可视化;以涌现的方式代替因果逻辑;实现对威格莫尔图表法的突破与超越。基于证据链对司法证明展开的逻辑分析属结构主义路径,相比于证据的实质性意义,结构主义更注重证据的关系性意义,它认为只有在证据的相互解释与相互界定的结构之中,证明才有价值。在结构主义看来,真实是被结构生产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经济法作为社会性之法,在实现社会经济效率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本文阐述了经济法环境下的公平价值的内容,通过我国反垄断法草案对公平价值的体现,进一步阐释社会公平应该是经济法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意识实在与行为主义革命的破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识作为一个存在领域具有不可还原的实在性,正是这一实在领域构成了心理学的合乎逻辑的基础。对意识实在的论证,乃是心理学寻示和确立自身理论同一性的过程。行为主义彻底否定“意识”范畴的科学合法性,从而使心理学丧失了它自我自身的理论同一性。行为主义作为心理学纲领,依赖于它对作为行为之内在本质的意识实在,作出符合心理学自身理论性质的科学论证,这不是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所体现出的向“意识”范畴的“回归”趋势的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12.
反垄断法经常被称为经济宪法,但是现代主流理论认为反垄断法的主要甚至唯一目的是效率,使其沦落为效率促进法。唯效率论导致现代反垄断法充斥着各种悖论,影响了人们对于反垄断法本质的把握,限制了反垄断法处理我国特殊国情问题的功能。唯效率论还存在着大量论证手法上的错误,包括非此即彼的逻辑错误、混淆立法目的与个案判断标准等。而积极研究价值平衡理论是走出这一泥潭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从反垄断法入手积极发展平衡理论,这不但有助于解决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之争,也有助于为未来的司法实践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3.
李剑 《新法规月刊》2011,(1):103-112
产业政策强调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主观推动作用,而反垄断法则希望通过建立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则,来确保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两者在产生冲突的时候,不是简单地选择一方,而是要看到产业政策有效性所在以及反垄断法本身的局限性,明确两者作用发挥的基础和空间。因此,对中国而言,在市场机制建立的过程中,应当保证反垄断法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将产业政策复归到其应在的位置,从而确保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健 《法律科学》2007,25(4):104-111
反垄断法私人执行的立法和实践始于美国,现在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必然选择.反垄断法的私人执行具有自发性优势和比较优势两大优势,"赔偿功能"和"威慑功能"是私人执行"自发性优势"的主要体现,而"救济功能"和"指示功能"则是私人执行"比较优势"的主要表现.为了充分实现反垄断法私人执行的优越性,在制度设计上应遵循"法律上可能,经济上有利"的原则.为了促进我国反垄断法的有效实施,应引入私人执行制度,并在反垄断立法中对私人执行制度作出详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从ICT产业垄断特征入手,结合我国目前反垄断立法的实际状况,探讨了与之相关的方法论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得出反垄断法作为规制有关垄断问题的基本法律规范,对于当前我国ICT产业的竞争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反垄断法》作为经济法的核心、市场经济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在关国等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素有“经济宪法”、“市场经济大宪章”之称。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导致适用于现代经济的法律体系构建也比较迟缓和不健全。结合法经济学的理论对我国《反垄断法》适用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着重以经济学的博弈均衡理论分析行政垄断问题,以此说明经济学分析方法不仅是完善反垄断法律体系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是重要的辅助性工具,可以为法律的适用和执行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引。  相似文献   

17.
垄断与反垄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反垄断法在市场经济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中对企业垄断的立法重点是不同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垄断法对垄断的立法重点在于企业规模。这些国家对企业规模的态度受制于国内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而经济转轨国家的反垄断法对企业垄断的立法重点是促使产生竞争的市场,着力消除原集中体制所带来的经济垄断。我国的经济改革具有本国特色,我国反垄断法的重点是规范已市场化的经济,同时,反垄断法还适用于国有企业。反垄断法的制定意味着我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化、主体化改革的完成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建立  相似文献   

18.
骆小春  董新凯 《现代法学》2003,25(6):158-161
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在于依靠反垄断法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参与竞争的良好的竞争机制。从西方国家反垄断法的情况来看 ,其对企业合并的控制、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禁止、对限制竞争协议的规制以及其他一些反垄断法规范无一不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我国目前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应当以反垄断法为重点 ,并尽早出台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反垄断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讨论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之间的潜在冲突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的统一及其对立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反垄断法>第55条的意义重大 我国<反垄断法>在附则第55条确立了对知识产权行使行为进行反垄断法规制的基本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