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杨慧 《人民论坛》2012,(26):112-113
侵权赔偿与工伤保险待遇兼得模式的核心在于法律设置侵权责任法及社会保障法两种并行的法律,工伤职工可依此向不同的义务主体主张权利。兼得模式运行的结果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公,但无疑增进了对工伤职工的权益保护,同时并未增加责任主体的责任。区分侵权主体,对用人单位侵权和第三人侵权分别对待是正确适用兼得模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确定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赔偿的合理适用模式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立法应根据侵权行为的主体及其主观状态的不同选择合理的适用模式:用人单位侵权引发的工伤救济一般采用替代模式;用工企业若存在主观方面的故意行为或者是重大过失及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则采用补充模式;用工企业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亦采用补充模式。  相似文献   

3.
准确界定"上下班途中"是此类工伤认定的关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了"上下班途中"但对其内涵未作限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条涵括了"上下班途中"的三个主要因素:上下班目的、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发生上下班途中工伤事故后,存在工伤保险待遇支付请求权和第三人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竞合的情形,采用何种责任分担模式存在广泛争议,补充模式较为可取。  相似文献   

4.
班金云 《前沿》2006,(6):127-129
现代各国为切实保护工伤事故的受害者,大多建立了工伤保险制度以保障其本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同时,工伤事故责任本身又是一种侵权责任,或是雇主对员工的侵权责任,或是第三人对员工的侵权责任,于是就出现了工伤的侵权赔偿与工伤保险的竞合。本文从工伤的相关概念入手,分析了对此问题国外的一般做法、我国的立法现状,进而对我国工伤事故补偿(赔偿)模式提出了作者的建议,希望对我国工伤赔偿(补偿)制度的立法与研究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5.
工伤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的竞合的定性和法律适用问题,在理论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在立法上前后规定不统一,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方法院判决存在差异,同样案件事实,受害劳动者获得赔偿的数额不一样。尤其是在第三方侵权的情况下,工伤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的竞合变得更加复杂,《社会保险法》就第三方侵权导致的损害赔偿提出了先基金赔偿,再追偿的模式,但争执并没有因此而画上句号。受害的劳动者的权利保护和用人单位、侵权第三方责任之间利益的平衡仍然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行政职务行为致人损害赔偿表现为:行政职权行为致人损害赔偿和其他行政职务行为致人损害赔偿。行政职务行为致人损害赔偿在法律适用上存在竞合关系。《侵权责任法》实施之前,行政职权行为致人损害赔偿适用《国家赔偿法》,其他行政职务行为致人损害赔偿适用《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实施之后,行政职权行为致人损害赔偿适用《国家赔偿法》,其他行政职务行为致人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责任法》。行政职权行为致人损害赔偿与民事赔偿的混合表现为两种形式:不动产登记错误致人损害赔偿与民事赔偿的混合,行政不作为致人损害赔偿与民事赔偿的混合。两种情形下的法律适用及责任分担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7.
2003年4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375号国务院令,公布《工伤保险条例》。与目前处理工伤赔偿依据的原劳动部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以及一些地方法规相比,《工伤保险条例》扩大了制度适用的范围,解决了工伤保险基金的来源和安全性问题,并对工伤鉴定过程进行了严格规定。  相似文献   

8.
为维护工伤职工合法权益,有效分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日前,宁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宁德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宁德市工伤保险费补缴确认管理规定》,从2013年1月1日起,未参保职工发生工伤,用人单位补缴工伤保险费、滞纳金后,受伤员工可享受到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根据规定,此政策适用于宁德市内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用人单位补缴工伤保险费包括用人单位所有未参保职工及其未参保期间应缴纳的全部工伤保险费、  相似文献   

9.
赵晓荣 《人民论坛》2010,(8):104-105
工伤保险与第三人侵权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工伤职工可以分别依据《劳动法》、《民法通则》及相关的司法解释获得双重赔偿。但是,也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法治理念,实行"有限的双重收益模式"。这样,既能够有效的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对有限社会资源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0.
法律在线     
正第三人侵权与工伤保险待遇能否重复主张?问:某公司驾驶员曾某在上班时间运输货物的过程中与黄某驾驶的小轿车相撞,经鉴定为8级伤残。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黄某承担此次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曾某在要求黄某赔偿后,能否向公司要求工伤保险待遇?答:《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的实施,使工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法律的保护,但由于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的立法本身存在缺陷,包括先行支付行使条件规定不合理、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责任存在竞合、工伤追偿机制不完善、存在基金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先行支付制度的落实存在较大的阻碍,甚至出现与该制度的立法目的背道而驰的尴尬局面。建议立法合理规定先行支付的条件,并借鉴国外经验构建起完善的追偿程序和明确追偿中的责任来完善工伤追偿机制,强化政府责任的承担、设立专项支付基金,完善工伤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法律规定,以防范基金安全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媛 《前沿》2005,(5):132-134
精神损害赔偿, 长期以来是法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 对它的理论研究过去多局限于单纯的民法领域。环境侵权可能带来受害人财产、身体的损害已经毋庸质疑, 但因环境侵权的特殊性, 根据侵权责任理论、精神损害理论、外国司法实践, 受害人遭受精神损害适用民法的精神损害赔偿是可能的。在这个过程中, 精神损害赔偿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的实现, 使其在环境侵权适用中也是必要的、具有适用性的。  相似文献   

13.
黄雯 《前沿》2012,(4):78-80
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在工作过程中遭受事故或职业病伤害的劳动者及其亲属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再将对工伤职工的经济补偿作为工伤保险的首要目标,而是致力于构建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制度模式,我国也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工伤保险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已初见雏形。但相对于工伤补偿而言,工伤预防与工伤康复的功能明显薄弱。针对当前工伤保险制度建设的现状,对加强发挥工伤预防和康复的职能提出一些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4.
案例1:第三入侵权造成工伤如何索赔? 申请人安某是被申请人某服装厂保安.因履行工作职责被李某、王某打成轻伤。经派出所调解。李某、王某赔偿给安某医药费、误工费、护理费、营养费等两万元。后安某被认定为工伤,并被鉴定为九级伤残。安某遂与某服装厂协商工伤保险待遇,  相似文献   

15.
自2001年《婚姻法》修订以来,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始终是理论界与实务界争议较大的热点问题。司法实践还存在损害赔偿法定情形界定狭窄、举证责任分配不均、诉讼程序启动困难、精神损害赔偿标准不一、承担责任主体受限等一系列的适用难题。法官在司法审判中逐步突破了既有的规定,采用了法规交叉适用的审判逻辑。以504例离婚损害赔偿案件为样本,探寻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在诉讼案件中的适用情况,以期在民法典实施背景下,检视《民法典》第1091条“兜底”条款和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的实践效果,理清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侵权责任编中离婚损害赔偿与侵权损害赔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实行工伤差别费率的国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人口、经济、工伤保险制度目标、行政资源与能力等是影响国外工伤保险费率确定方式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其风险分类越细;人口数量较多的国家的风险分类往往较细;基金统筹层次高的国家其风险分类也越细.不同的费率方式对工伤保险制度功能特点影响巨大,特别影响到激励雇主做好工伤事故预防的有效性.结合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现状与环境条件,指出我国工伤保险费率确定采取更能体现工伤保险制度公平与效率的精算模式的条件还不成熟,主要原因是参保企业数量不足、参保职工人数比例偏低、工伤保险统筹层次过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较欠缺等.建立精算化差别费率,是未来我国提高工伤保险制度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工伤救济制度实行"双轨制",采取行政权为主导的工伤认定模式,立法上不统一导致法律适用产生歧义,且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率低,存在工伤救济程序繁琐和冗长,工伤救济被异化,"私了"现象严重,工伤认定标准不统一,便于用人单位逃避责任,工伤超期申请现象大量存在等问题。重新架构我国工伤救济制度,不仅在主法层面存在必要性、紧迫性,而且在理论层面也存在可能性、现实性。建议工伤救济程序实行"单轨制",有条件赋予法院直接认定工伤的权力,进一步完善工伤救济配套制度和工伤待遇先行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8.
发生工伤后,福州各家单位和企业各自补偿标准不一、补偿较低的现象将改变,工伤人员补偿标准也将提高。福州市政府近日出台《福州市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实施办法》,规定工伤保险费委托地税机关征缴,并统一工伤待遇支付标准。该办法适用于今年元旦起发生的工伤。  相似文献   

19.
工伤预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伤保险制度在全国覆盖面的扩大,生产过程中的人身伤害事故对工伤保险基金的压力日益显现。与此同时,工伤预防在整个工伤保险制度体系的作用也愈益凸显。理论和现实都表明,工伤预防,是工伤保险制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发挥工伤保险对工伤事故的预防作用,对工伤保险制度的健康运行,对发挥工伤保险社会“安全网”、“稳定器”的作用,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工伤预防机制运行情况以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在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中,相关法律问题所引起的争议颇多,其中侵权损害赔偿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它主要涉及归责原则、赔偿方法、赔偿数额等内容。TRIPS协议对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作出了统一规定,WTO各成员的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必须考虑其规则要求。我国在构建商业秘密侵权损害赔偿制度过程中,应当考虑商业秘密自身的特殊性,在立法上应将无过错责任原则引入侵权归责体系,并对损害赔偿数额作出统一规定,对相关基本概念进行明确界定,以便于实际操作和具体适用;同时,在司法上应灵活运用损害赔偿方法,以充分体现合理补偿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