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颖 《瞭望》1989,(24)
今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用“警惕:全球变暖!”这一警句作为今年环境日的主题思想,提醒全世界人民重视全球性增温和臭氧层破坏等大气变化给人类造成的灾难。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席托尔巴指出:气候变化的警钟已向我们敲响,时不待人,这种由于温室气体而引起的大气增温是全球性问题,因为我们都处在这个温室之中,没有人能够超脱。 地球已经历了50—60亿年冷冷暖暖的气温变化。近100年来,处于第四纪大冰期的一个相对温暖的间冰期的地球,依旧冷暖不断地变化着。虽有一些科学家  相似文献   

2.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是一个“天大”的问题,值得所有65亿“地球公民”高度关注。历时5天的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年会本月10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落幕。一百多个国家的环境部长等热议全球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2月5日发表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展望2007年度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可能会增加海水酸性、破坏珊瑚礁,从而加速渔业资源的枯竭。如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全球可供商业捕捞的渔业资源可能在2050年前枯竭。2月2日和3日举行的巴黎“地球公民”环境大会上,法国总统希拉克称,“地球在呻吟:飓风、洪涝、旱灾,种种极端  相似文献   

3.
沈颖 《瞭望》1990,(24)
在刚刚进入90年代的时候,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儿童与环境”,这是一个深刻而又发人深省的主题。它告诫人们,这个地球不只属于我们,它还属于我们的子孙,并且最终属于他们。 儿童是世界的希望和未来,理应得到关心和照  相似文献   

4.
沈颖 《瞭望》1996,(22)
今年4月22日是第26个世界“地球日”。“地球日”前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报告再次向世人敲响警钟——从水、空气到森林、海洋……整个地球的环境仍在不断恶化。 近些年来,某些舆论把世界环境问题的焦点逐渐从发达国家转向了发展中国家。似乎发展中国家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并且认为贫穷是环境破坏的根源;而一些发达国家早已从环境污染最大的制造者变成了生态环境的主要保护者。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5.
芳志  林晓 《瞭望》1990,(36)
今年6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墨西哥城举行的“世界环境日”纪念仪式上,授予江苏泰县河横村具有杰出的环境保护成就“全球500佳”荣誉。 “全球500佳”生态奖评选活动始于1987年,主要用于鼓励在保护与改善环境中作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就的个人与团体。至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相似文献   

6.
沈颖 《瞭望》1990,(17)
今年4月22日是“地球日”20周年纪念日。作为“地球日”活动的一部分,中、美苏三国运动员目前正在努力携手联合攀登珠穆朗玛峰,当他们登上地球之巅后,将向全世界发出呼吁:行动起来,保护人类环境,拯救赖以生存的地球。 在这一天,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以唤醒世人对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视。“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由美国发起的。  相似文献   

7.
近日作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团一员,经香港赴祖国宝岛台湾访问了整整个天,尔后又转道香港逗留了几日。这次旅程使我对“海峡”、“海洋”有了具体而实在的感受,也成为我和台湾、香港朋友谈话中的常用词汇。回沪后,适逢“六·五世界环境日”,“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是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据权威方面提供的资料说明:目前全球海洋总面积约为36fO5.9万平方公里,占3血球表面总面积的71%。世界海洋经济产量,预计2000年可达1.5亿美元,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将达到7%以上,平均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经济平…  相似文献   

8.
掠夺性索取,地球母亲正在受到伤害:环境污染、水土流失、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等等。作者正是目睹了人们用塑料薄膜拦杀林蛙的惨状,从而激发了她为环保教育而写作的动机。为了保卫地球母亲,为了保卫人类生存的家园,她决计写作一本“六·五”(世界环境日)题材的童话集。对于环保工作,党和国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十多年前,环境保护就被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论述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出:“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  相似文献   

9.
马小茹 《学理论》2009,(9):35-36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本共生思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以“和为责”的人本共生价值;“和而不同”人本共生原则;以“天人合一”的自然共生观,“仁者爱人”的社会共生观,“修身养性”的身心共生观,为主要内容的人的共生性关系内涵。当前金球性问题日趋严重,人类面临重大生存考验,挖掘这一思想对积极保护地球家园,构建和谐世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宋立 《瞭望》2001,(14)
联合国在新世纪之初就环境问题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了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也是全球范围在环保领域走向 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的最后一站。 联合国于 1992年在巴西最大城市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和发展会议,总结了人类亟需解决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发表了著名的《 21世纪议程》。 2002年,在里约环发会议闭幕 10年 (即“里约十年” )之时,联合国将在南非召开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或“第二届地球首脑会议”,检讨《 21世纪议程》取得的进展,研究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国际环境管制是当前各方关注重点。近年来,国…  相似文献   

11.
自1957年10月4日苏联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以来,世界航天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航天已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把各式各样的载人和不载人航天器送出包裹着地球的大气层并进人太空轨道,首先要解决交通工具问题。世界上目前正在使用的航天运输工具有两种,一是只能使用一次的运载火箭,二是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目前俄美正在使用的主要运载火箭基本卜都是在洲际弹道导弹的基助【:发展而来的。如美国的“大力神”。“德尔它”、“‘宇宙神”一…  相似文献   

12.
里程 《瞭望》1996,(26)
5月15日,我国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由此,我国掀起了一股“海洋热”。 海洋是地球自然地理区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海洋蕴藏着巨大的资源和财富。它作为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支持系统,对全球环境的变化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国际社会也越来越把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海洋,作为解决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一条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13.
陈勇 《瞭望》2006,(22)
人类要尽快采取行动,还有可能缓解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5月23日至24日在美国著名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行的“中美气候变化论坛”,成为两国科学家交流对全球气候变化认识的舞台。论坛传递出的信息是复杂的。一方面,学者们用更多的证据表明,由于人类活动超量排放温室气体,全球变暖已成为现实,气候恶化的速度甚至超出早  相似文献   

14.
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史册又增添了闪光的一页:1988年5月5日,中日尼三国登山队12名队员分别从南北两侧攀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并在地球之巅胜利会合,实现由南向北、由北向南的双跨越。 雄伟的珠穆朗玛峰巍然屹立在中尼两国交界处。几十年来,她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探险者前往,试图揭开那神奇、美丽的面纱,看看这位“第三女神”的真面目。 最早对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珠峰发生兴趣的是英国人。从1921年起,相继有8支英国登山队攀登  相似文献   

15.
读了《科技潮》杂志1996年第3期的《“世界末日”并未来临——驳关于环境的7个错误预测》(下面简称此文为《错误预测》)一文,对其中几个问题有些异议。 首先,《错误预测》一文把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列为关于环境的7个“错误预测”中的两个,然而,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是已经被公认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尽管在科学家中间对此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作为认识的主流,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公认,并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防范,这些都已明白无误地反映在包括我国政府率先签署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关于保护臭氧层的维尔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等有关国际环境公约和协议当中。去年联合国和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再次证实人类活动会对气候变化产生影  相似文献   

16.
《瞭望》2008,(16)
气候变化正在加剧。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负责人 Achim Steiner 认为,气候变化的加剧是本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政府也在十一五计划中明确提出2010年要达到单位 GDP 能耗降低20%的目标。日前.中国政府正式宣布组建国家环境保护部.以加大环境政策.规划和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力度。这一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及整个社  相似文献   

17.
《党政论坛》2006,(2):25
一位外国专家参观故宫后,曾意味深长地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世界遗产是指人类共同继承的文化及自然遗产,它包括亿万年的地球史上,人类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带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88年1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关于我国文化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清单”事》,函告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87年12月中旬召开了第11届全体会议。会议正式…  相似文献   

18.
二百多年前,传统社会曾拼命地回避现代化的挑战,“现代性”曾被当成一种平庸的贬义词用以讥讽那些激进派。但是,当历史发展到了这个世纪,“现代性”却成为世界各国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能够完全抗拒现代化的诱惑。现代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以及丰富的物质福利和人类文化。本世纪70年代,一位法国经济学家估算过,今天我们每三年发生的变化相当于本世纪初三十年的变化,相当于牛顿时代以前三百年的变化,相当于旧石器时期三千年的变化。社会的飞速发展象一道曙光使人类看到了新的希望,也使人们沉浸于“现代化是天堂”的梦幻之中。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一篇震惊世界的研究报告,题目为《增长的极限》,它提醒人们,世界人口呈指数的增长,可耕地、森林、矿藏等资源呈指数地锐减,世界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等等。有专家预测,工业和汽车排放出空前大量的二氧化碳,妨碍了地热进入空中,“温室效应”引起世界范围的温度升高,若干世纪后,两极冰山将融化,地球将变成一片海洋。同时,核武器的出现和使用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清楚地意识到:现代化对人类自身的毁灭能力。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人们普遍认为,相对于人们日益高涨的环境要求,相对于中国要履行的国际环境法义务,中国现行生态、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已大大落伍。因此,深化对于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理论研究,尽快实现观念转变和理念创新,切实推进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中国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启迪和契机。本文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加以认识基础上,立足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宏观视野,深刻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以及所派生的“人类环境权”理论,旗帜鲜明地提出在生态环境领域,应当确立“生态平衡主义”的基本理念;应当确立“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基本国策;应当确立“环境义务本位”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的语言丰富多彩,有用于日常交流,代表了各民族文化的独立种族语言,如英语、汉语;也有为了种族间交流的世界语和只用于作礼拜的科普特语,它们都属于“世界上的语言”。当然,计算机语言和专业术语都不算在内。那么,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种语言呢?由于没有严格的界定标准,专家们也说不清楚。不过,大多数研究人员相信语言出现在50万年以前。“世界上的语言”这个概念是第一个包含了所有本地的独立种族语言,换句话说就是现在和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所使用的本地语言。当人类的语言能力得以发展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这些语言,用作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