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一句话道出我党对建立诚信社会的重视。诚信是历史文明的道德基石,是道德的底线,立身处世的标准。历史地看,我国也并不是一个缺乏诚信传统的国家,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诚信是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中国古代的先哲们视诚信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立政之本。今天,诚信问题已经成为时下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人们之所以关注它,是因为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论述,是我们建构“诚信社会”的总方略。“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遗产,其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一致的。“明礼诚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也是我们今天所崇尚的“城市精神”、“都市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党风促民风,以官德带民德,社会风气自然就会好转。一、“诚信”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基本美德我们中华民族素有崇尚诚信、耻贱伪诈的传统。挖掘、梳理传统诚信道德,批判地继承这一道德精神遗产,对当代社会生活和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价值。诚信作为…  相似文献   

3.
一、导论 "民以食为天",民众的生活离不开食品,食品的安全与否关系民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最基本的道德和责任是对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负责.恰恰是在这方面出现的问题相当多,反映了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许多个人和企业无良心、无道德、无责任,唯利是图,折射出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诚信危机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4.
儒家诚信思想作为儒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道德伦理内涵,对当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施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但在此过程中,需要辩证地看待其与当代社会以及高校发展的适应性问题,做好儒家诚信思想在当代高校"立德树人"任务中的扬弃和转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诚信历史考证为依据,以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为切入点,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个方面对其成因进行阐述分析,期望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达到德智双修,最终催化社会诚信之风.  相似文献   

6.
我认为,建设诚信山西,解决社会中诚信道德严重缺失问题,务须坚持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崇尚德治而不囿于孤。推行以德治国举措,不能简单地局限于道德领域和道德范畴,应在加强教育培养、倡导引导、养成规范的同时,加强法制建设,运用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多种途径来促进和保证道德建设。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道德体系、环境和秩序,形成真正的道德共同体,而不致出现有“德者严于律己独善其身,无德者不治于人祸乱一方”的现象。故而,建设诚信山西,贵在强化正面教育,党员干部抓廉政,企事业单位抓信用,青年一代抓“三观”,学生群体抓早教;…  相似文献   

7.
刘云林 《探索》2004,1(3):52-55
道德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 ,其本身是否具有现实的合理性直接关乎自身的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道德体系的合理性包含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道德体系的构建应该立足点于现实的中国道德国情 ,道德体系所内含的价值精神应该与社会的价值期待相适应 ,道德体系所表达的对社会成员的伦理要求应该完整和谐。后者主要指道德体系从具体内容和客观效应上而言应该有利于行为主体道德自由的获得 ,应该有利于社会正义的实现 ,应该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一种道德体系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方面的合理性 ,才可能成为“善德” ,才可能为广大社会成员自觉遵行 ,从而才可能全面实现自身的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和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诚信问题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诚信是儒家道德体系的重要范畴,正确认识和认真研究其思想内涵及现代价值,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一在我国传统伦理中,诚与信原是两个分立的德目。诚始见于《左传》和《周易》。《左传·文公十八年》载:“明允笃诚”。疏云:“诚,实也”。《易·文言》曰:“修辞立其诚”。疏云:“诚谓诚实”。思孟学派始创诚学。《孟子·离娄》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从而把诚提到了哲学本体的高度。按照思孟学派的思想,“不诚无物”,诚乃世界本原及其真实…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与诚信友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之一.诚信友爱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和普遍价值,而且也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范畴.正确地把握诚信友爱的基本内涵,充分认识诚信友爱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自觉把诚信友爱的要求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顺玲 《求实》2013,(Z1):94-97
<正>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体制变革不断、社会结构分化变动、利益格局调整复杂、思想观念多元变化的历史新时期,人们道德生活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日益增强。与此同时,全球化的浪潮也使人们的价值选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各种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关切着中华民族整体面貌、人民社会生活要求、道德和价值选择的文化道德建设提上日程,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诚信道德的本质要求与当代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中国古代,诚与信往往具有同等的意义,因而人们常常把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诚信”连用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要求:诚实信仰、忠诚信奉;诚实信用、诚实守诺;忠诚信义、真诚负责。具有上述要求的诚信道德,在现代社会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一方面,诚信是现代社会伦理的主要德性,具有普适价值;另一方面,诚信道德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1,(24):44-44
近日,随着某公务员打骂自己父母事件被广泛关注,公务员的“德”又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有人认为,打骂自己父母属于“私德”,公权力不应过分介入。但事实上,公务员的道德具有比较特殊的社会属性,我国传统选拔政吏的标准就是“尚贤重德”,而现代社会中如果公务员道德缺失,影响到的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还对社会有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诚信现状已成为众所瞩目的社会问题,也成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为使社会诚信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前不久在成都共同举办了“市场经济道德建设与社会诚信机制研究”专题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围绕着“诚信概念及作用地位的定位”、“市场经济和诚信的关系”、“当前中国‘诚  相似文献   

14.
正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古人常说,"罪莫大于无道,怨莫大于无德"。道德无论是对一个社会而言,还是对社会的个体人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对党员提出"讲道德、有品行"的道德要求,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讲道德有品行是对中华民族崇德向善传统的继承发扬百行德为首,百业德为先。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公民的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拓展,公共性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表现日益突出,人们对公德资源和维护公德的制度供给的需求日趋强烈.但是,伴随公共空间的拓展,道德秩序迷失、公德环境恶化和公德资源匮乏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要深化对公德价值的认识,强化公德意识的教育和公德秩序的重构,重塑敬畏公德的社会氛围,以维护社会基础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道德回报已有较多的研究,而涉及人群更加广泛、社会适用性更加普遍、更具有基础性实践性意义的道德回应则受到的关注还不够,甚至有恶化的趋势,这足以引起人们对道德回应的高度关注,值得我们把道德回应当着一项工程来研究、经营.  相似文献   

17.
孟艳 《奋斗》2005,(6):39-39,41
“德,国家之基也”。以德治国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之一,而守诚信,又是构建道德体系之基。因此.诚实守信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和民族为人做事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没有诚信的社会是道德匮乏的社会.是秩序混乱可怕和危险的毫无生机可言的社会。同时诚实守信与否也是衡量个人、企业、地区、国家和民族是否文明的重要标志。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过程中,也必须构建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道德规范体系,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在规范正常的轨道上健康发展,才能与WTO相接轨,融入世界经济活动体系之中。然而,近些年来媒体屡屡传出众多道德失衡的诸种信息,而这些表现,都与不讲诚信,不讲信用有关。“德不称其,祸必酷;能不称其。殃必大,”因此,重构诚信美德,成为公民道德建设中首当其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于道德金律,我们的理解和争论,基本是围绕这样三个层面的问题来展开的:一是道德金律的"律"的方面,即其道德律法、规则、规范等形式层面的问题;二是道德金律的"金"的意义,即其在道德规范或原则上的普遍性、第一性的地位层面的问题;三是各种表达式中所包含的"人与己"、"人与人"、"自我与他者",甚至"人与物"、"人与自然"等等关系内涵层面的问题.对此三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在某种意义上就决定了我们是否更合理、更正确地诠释此一道德理念,同时也决定了道德金律这一传统思想是否能真正发挥其当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道德被马克思称之为"实践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如果道德不能进入人的实践领域,化为人的具体实践,它的价值和意义就无从谈起.基于道德的这个属性,如果德育不能实现"知"与"行"的互动,仅仅是停留在让受教育者知德的水平上,那么毋庸置疑,德育的最终产品将会是一群有道德知识而无实际道德品质的人,德育的价值和意义也将无从谈起.德育贵在知行统一,只有将道德贯彻到人们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去,德育的价值才能够充分实现.然而,当前道德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知行脱节的现象,却不得不让我们对德育中的几个问题予以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20.
正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古今中外,人们无不高度重视道德的价值和地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他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