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社会公众对被害救助制度的立场和态度,反映其对相关立法的接受程度。趋同的公众认知是法律制定的重要推动力,而较高接受程度的立法,又能够保障法律执行的实效。按照专业和职业的标准,将社会公众划分为普通社会公众、一般法律从业人员和专职救助人员,通过对这三类群体的实证分析,明晰不同群体的公众认知的趋同与分歧。在梳理和解释的基础上,将公众认知投射在被害人救助的立法研究之中,从而为回应式立法提供核心思路。  相似文献   

2.
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国家应当尽早地制定保护被害人利益的法律制度,并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在立法时将该制度的性质定为"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法;"该制度应是对被害人的"最后"救助方法;明确救助的范围和不予救助的情况;立法时考虑与其他制度的竞合关系;培育民间援助组织。  相似文献   

3.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司法救助是将社会救助的理念引入司法领域。国外已经有部分国家制定了“被害人补偿法”或相关法规。我国构建被害人救助制度时应当遵循以下五项原则:弘扬正义,救助与损害相适应,有条件获得救助,以赔偿为主、救助为辅,政府为主、多方援助。  相似文献   

4.
三方格局的刑事诉讼模式使被害人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上访、缠讼等事件的频繁发生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出台提供了契机,但同时也赋予了救助目的的二元化。从救助制度状况与实践运行状况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存在差异,救助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制度目的的二元、制度设计本身不合理和体制不健全。国外刑事被害人救助表现出四种模式。就我国目前而言则是国家主导型与被害人自救型的双重救助模式。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应体现社会救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检察机关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具体追偿制度缺位等诸多问题。一般而言,检察机关刑事被害人救助追偿制度仅指向加害方追偿。目前,刑事被害人救助追偿制度的建构具有立法、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具体应包括发现、追偿、处置、救济四种机制。为实现该制度的长效化,除追偿资金外,还可以探索将追缴的犯罪所得及收益、罚金和没收的财产、监管场所在押人员的劳动创收等全部或者部分纳入刑事被害人救助资金,以拓宽其资金来源渠道。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救助制度不健全,刑事案件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其权益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进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应尽快出台《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条例》,建立完善的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法律制度来对被害人进行及时的援救和帮助,使受犯罪破坏的社会秩序得到尽快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救助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如救助主体、救助原则、救助对象等,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有不同认识。笔者就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工作中的几个相关问题,谈了一些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8.
2013年1月1日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明确写进了条文中.这里的人权不仅包括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的人权,也应包括刑事被害人的人权.以司法保护和国家救济为主要内容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实现刑事被害人人权保障的必然途径.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构、刑事诉讼主体、国家公益的代表,在刑事被害人救助上的作用十分重要,应当也能够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9.
10.
试论犯罪被害人救助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被害人的救助制度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给予被害人不同形式和不同来源的精神安慰和物质帮助,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平复或减轻犯罪行为对被害人造成的后果,是当今世界各国刑事司法政策和社会政策保护被害人的一个非常普遍的潮流。世界上许多国家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犯罪被害人救助方面的立法。我国目前在犯罪被害人救助及保护方面还存在缺陷,因此有必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借鉴各国的立法经验,尤其是台湾的救助制度,加强我国对犯罪被害人权利的立法保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犯罪被害人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被害人学术研究的发展,被害人权益保障已成为刑事政策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国被害人救助制度刚刚起步,很多方面都不健全。完善对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建立被害人救助基金,平复被害人与被告人的矛盾与仇恨,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刑事被害人"被遗忘"、"被边缘化"带来了一系列法律和社会问题。影响被害人权利救济的因素既有制度的缺陷,又有客观的障碍。着眼现实,应着力从制度构造方面加强被害人权利的救济,包括:扩大对刑事被害人民事赔偿范围;在刑事司法中应协调公权与私权的行使;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建立被害人社会援助机构。  相似文献   

13.
对刑事被害人给予经济上的救助是当前其最迫切的需求,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刑事被害人经济救助制度,以填补立法空白。国家对刑事被害人实施经济救助对保护人权、提升政府公信力、追求正义价值等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功能,需要将该项工作尽快规范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14.
尽管我国日益重视对未成年被害人权益的刑法保护,但现行刑法典对有关权益的保护尚存差距与不足.中国作为讲人权和负责任的大国,有必要基于比较研究的视角,从域外立法中借鉴汲取合理的经验,加强刑法领域的人权立法.为此,我国在修改刑法规范时,需统一未成年人的年龄标准,增设胁迫未成年人犯罪的严罚规定与侵犯未成年被害人生命权的新罪名,并修改若干原罪名,以扩展其保护未成年被害人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刑法中明确了犯罪预备的概念和对预备犯的处罚原则,但在刑法理论界颇有争议,它与罪刑法定原则相违背,且条文本身存在逻辑问题,犯罪预备立法突破了法与道德的界限,将道德规则引入了刑法领域,从而大大扩大了处罚范围,使我国刑法过分严厉。由于缺乏科学性及合理性,犯罪预备在实践中遭到了虚置的尴尬局面,这说明犯罪预备拉大网式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刑法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环境刑事立法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统环境民事、行政责任规制的疲软与对外部不经济性的内化不足,环境刑法的出现便具有了其历史的必然与必要。扭转以往的人类中心主义道德伦理范式进而转向更为科学合理的生态中心主义是环境刑事立法的应然选择。立基于社会利益格局的改变、道德共同体内涵的拓展与社会风险管理的需要,以生态中心主义为纲重塑我国环境刑法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走向理性化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17.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作为这样一种法律制度,它以确保被害人的利益为基础和出发点,以保障被害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为根本目的,以国家补偿的方式实现被害人与加害人、被害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和谐。无论是从其理论基础还是从我国的现状来看,通过立法建立一部科学而合理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法",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被害人是刑事诉讼当事人之一 ,但在刑事实体法上 ,甚至刑法理论上被害人都不能与犯罪行为人相提并论 ,原因在于国家在刑事诉讼中对诉权的独占。提高被害人的实体地位不能仅局限于刑事诉讼中的附带民事诉讼而获得民事意义上的赔偿 ,本文认为 ,应将对被害人的物质损害及精神损害赔偿均纳入刑罚体系予以考虑 ,并对传统的犯罪观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