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巧华 《侨园》2014,(12):38-39
人生三种思维人天生分为三种:左脑思维者、右脑思维者和平衡型思维者。这三种思维者在思维、表达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先天的不同,给人类情感造成极大困扰,可惜还没引起应有的关注。早日了解三种思维者的差异,对年轻人寻找人生伴侣、对已建立家庭的人互谅互让、减少矛盾维系爱情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困扰社会的一个难题。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犯罪及其预防进行了很多有益的讨论和研究,但对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未成年人共同犯罪与未成年人单独犯罪有很大的区别,如犯罪目的容易实现、犯罪参与人的贪婪欲望强、危害后果严重、社会危害性大等,给社会、家庭带来更加不安定的因素和隐患。从多年来我们办理的未成年犯罪案件来看,共同犯罪案件占了极大的比例,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大多数人群已摆脱了贫困,但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弱势群体家庭,比如贫困家庭、病残家庭、单亲家庭和孤儿家庭等。来自这些家庭的大学生在价值观、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个人心理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从弱势群体和人格的内涵出发,通过对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的现状及人格表征进行分析,提出弱势群体家庭对大学生人格负面影响的基本对策,以期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家庭仍然是社会的细胞。当前,为建设社会主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探讨家庭道德原则是有现实意义的。家庭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产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家庭”这个组织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人  相似文献   

5.
王建祯 《学理论》2013,(19):131-132
家庭暴力作为社会的一大毒瘤,不仅对个人的身体和精神造成重大伤害,而且对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有很大危害。家庭暴力的发生除个人品德和心理原因外,其背后还有一定的社会因素。家庭观念淡薄、性别不平等、缺少舆论谴责等都是造成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些原因,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女性遭受家庭暴力,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起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家庭的形式、结构、功能以及价值观念也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当今世界,如何使家庭在促进人类进步、文明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使家庭成为变化中的世界的动力,如何解决现阶段家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婚姻问题、老人问题、儿童抚养和教育问题等,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联合国大会决定今年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家庭年”。本刊组织了这组专题报道,向读者系统介绍当代世界家庭发展动态、国际家庭年标志设计者的构思、联合国为开展“国际家庭年” 所做的工作,以及日本、美国的家庭问题和变化。  相似文献   

7.
浅析当前大学生厌学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阳 《学理论》2010,(20):82-82,190
厌学问题一直是困扰大学生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社会、家庭和学生本人等多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了解决厌学问题的相关办法。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22)
爱自由是人的天性,追寻秩序是人的社会本能,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历史的不同阶段中找到适宜平衡点的运动范围,努力化解植根于人类追求自由与秩序本性所导致的个人、家庭、群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利害冲突,此为哲学学科观照现实一直需要回答的问题。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一书承继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方法,修正马克思关于人与社会解放的理论,从个体及属系层面追根溯源,把富有创造性的自由工作作为克服现实中人存在的异化与建构美的无压抑性社会秩序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来自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大学生在精神健康上的差异以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大学生精神健康的影响途径和机制。研究发现,来自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大学生在抑郁水平上具有显著差异,社会资本和自我效能感是其中两个重要的中介因素。这进一步证实了精神健康状况是社会经济因素和心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抑郁不仅要着重于其背后的认知和心理机制,还要把大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会资本等因素考虑进来。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身心"的互动关系,用以开发人的潜能、增强人的社会适应性,并且其可以用于预防和克服人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入的身心健康.方法:义理诠释法、系统分析法等.结果:人类第一次发现了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人的身心科学的互动关系.结论:人的身心是一整体,必须用"生物-心理-行为-社会"的整体发展观和"生物-心理-行为-社会"的整体护理观解决人的身心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这不仅强调了心理功能和社会心理因素对于健康的重要意义,也从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度,告诫人们重视对心理的调治  相似文献   

12.
在科学心理学和人文取向心理学之后,马克思创建了其独特的心理视角的人性观。马克思心理视角的人性观,对于整合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构建科学的心理学体系有着基础理论的意义。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发展趋向与人内在本质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的本性具有积极向上、趋善的美好性,解决了心理学的关于性善和性恶之争;通过人类生产目的与心理动力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需要,完善了心理学的动力之说;通过社会与人心理活动内容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的具体社会关系与心理活动内容的辩证性,为心理分析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颜艳燕  管静娟 《学理论》2009,(26):19-21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网络成瘾"的形成往往受到青少年自身、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单纯的说教、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等传统方式很难取得根本的实效。作为社会工作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从"人在情境中"的理论视角出发,强调个人、家庭与社会相整合的原则,运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协助网络成瘾青少年走出困境,恢复和发展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4.
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最初提出,距今不过20余年,但目前已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和各界人士的共识。原因就在于它触及到了当前人类社会最实际不过的问题: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口膨胀、腐败滋生等现象。人类从前曾一度无视这些问题,致使其不良后果以惊人的速度在蔓延,严重困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信息分化与弱势群体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分化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有效应用而引发的一种人类社会不同信息活动主体之间的信息差距及其不断扩大的社会分化现象。它强化了各种社会分化,催生着新的社会关系,也不断更新着弱势群体,同时给弱势群体成员带来失业、婚恋、心理等现实问题。执政党和政府应该加强信息调控力度,大力关注弱势群体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中国最活跃的市场之一——文化市场,不仅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效益,亦给中国人创造了从未如此丰富过的视听和娱乐世界。但掺杂在书报刊市场和音像市场中的“黄潮”、利用电子游戏机室赌博等屡禁不绝的现象,又给我们的社会、家庭、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一些趣味低级的人在这里寻求感官的刺激,一些不法经营者在这里牟取暴利。“黄潮”“黑浪”给文化市场带来了沉重,给社会造成了显见的、潜在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瞭望》1994,(29)
1994年是“国际家庭年”。 1989年12月8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宣布1994年为“国际家庭年”,并确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家庭年的主题为:“家庭:变动世界中的动力与责任”。 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1993年第48届联大上说,家庭是人类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家庭塑造和养育着我们,我们要依靠家庭的集体精神,团结精神及其支持。目前,地球上已有10.3亿个家庭,到2000年将发展到16.8亿个。随着社会的变化,许多新因素都会对家庭造成影响,使人们的家庭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如:家庭规模日趋缩小、离婚率普遍上升、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重等等。这些家庭问题将给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并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关注。  相似文献   

18.
社会发展中的社会心理调节张华金,周积泉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都是由人参与的,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不仅有思想,而且也有心理活动。研究社会发展,应当研究人的社会心理,尤其需要研究人的社会心理调节,因为它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中权力主体的权力结构状态为:权力单位最大的组织是"国家";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大小不同的权力单位。这种状态是权力主体从自然主体发展为结构主体的结果,最初,氏族、家庭是权力的自然主体;后来,人类自己产生了社会组织及国家,就出现了权力的结构主体,而当个人权力让渡给国家以后,国家就成为个人权利规定的主体。权力的结构主体是以其中的一些自然主体转化成不平等权力结构的被动服从的权力客体为标志的。权力生态学设计的未来人类社会是权力结构主体消失,个人权力被还原,没有外在的约束,只有内在的自觉性控制,权力主体将以自觉主体的身份出现。  相似文献   

20.
家庭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社会单元,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如果仅仅关注个体而脱离家庭,就难以提高其质量和水平。文章以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思想为指导,分析我国家庭城镇化面临的现实问题,探讨提出了如何更好地推动家庭城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农村家庭健康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