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司法》2013,(8):23-23
近年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不断拓展法制宣传教育平台,增强了法制宣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截至目前,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以单位名义在新浪、腾讯等网站开办的官方微博已超过1000余家。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新媒体时代,网民越来越多、移动上网越来越普及、网上信息对现实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提高到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速性、使用者匿名性、海量信息易检性,谣言的刺激性、重复性和爆发性等特点极易导致网民的传播和参与讨论。在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如何减少谣言的产生、控制谣言的传播,不仅考验网络的自净能力,考验网民的自辨能力,更考验政府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维护网络安全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网络安全已上升到国家战略。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6亿,手机用户超过12亿。此外,2013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达到3亿,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北京市信利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阎建国律师说,互联网的普及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一方面开创了信息时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加深了社会生活对信息、信息传  相似文献   

4.
网络侵权与新媒体法制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根据第22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我国已有网民2.53亿,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博客用户也已达1亿。同时,我国的手机用户也已达到5.75亿(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统计数字),网络、手机、数字电视已成为多种传播方式的复合体,中国已成为新媒体使用大国。但是,随着新媒体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并逐渐应用于国家管理、商业往来和人类信息交流与传播各个领域,以网络侵权为代表的网络侵权的日益严重与版权保护的有效性也逐渐成为阻碍信息产业发展的严重问题。为了有效防治网络侵权和网络犯罪,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5.
郝广谦 《人民检察》2011,(10):28-30
近年来,我国网民规模迅速上升,截至2010年6月底,已达4.2亿人,数量巨大。而且网民主动关注与希望参与政治生活的兴趣,在世界各国中也名列第一。①作为区别于传统媒介的第四媒体,互联网日益成为人民群众获取信息与资讯的重要方式,也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一件很小的事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互联网和微博的推动下,我国司法领域先后出现了不少轰动全国的热点诉讼,如湖北"邓玉娇案"、浙江"吴英案"、杭州"飙车案"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和司法公信。据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5.38亿网民,有2.7亿的网民使用微博。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微博在中国异军突起,它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表达形式多样,不仅改变着信息的获取方式,也改变着信息的表达方式。社会进入了入手一  相似文献   

7.
讲真话是个老话题。如今,新媒体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较为广泛和通畅的讲话渠道。新近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已达4.85亿,微博用户数量骤增至1.95亿。在“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难的不是讲真话,而是怎样把真话讲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人肉搜索"可以说是风行互联网,并出现了众多的案例,如"女子虐猫"案、姜岩案、"辽宁女"案等等。通过"人肉搜索",相关涉案人员及其亲属的一系列个人资料"陈列"于数亿网民面前,引发了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一系列问题。有必要从各个角度考量"人肉搜索",从而获得网络时代隐私权保护问题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截止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随着人们在互联网传播思想和进行交流,各种新兴媒体和信息通道得到了充足的发展,例如博客、播客、论坛、通信软件(QQ、MSN)、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平台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网络信息的产生和传播.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没有地域限制,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和敏感问题,瞬间通过互联网的各种媒体通道就传遍世界.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现实里的社会舆论的风向标,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日益展示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网络舆情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政府的执政形象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日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其中,现有手机网民2.33亿人,占到整体网民的60.8%。而10岁至19岁的网民构成互联网最大用户群,比例为33%,超过5000万人是19岁以下的青少年。  相似文献   

11.
王勇 《青海检察》2010,(1):48-5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正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我国网民已达3.38亿人,居世界第一,规模庞大的网民通过网络表达个人意见和意愿,形成一股巨大的网络洪流,使互联网成为“放大镜”和“加速器”,一个细小的案件,一起微小的事件,通过网络的“传播”,均可能引发巨大的网络舆论效应,进而形成公共事件。如何妥善应对政法网络舆情,提高司法公信,已成为一道严肃的新课题,本文从基层政法机关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应对政法网络舆情的冲击,提出初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特别是手机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会信息传播进入以微博、微信、论坛、手机客户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其即时性、便捷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丰富和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深受广大网民青睐,也使网络成为社会信息和舆论的集散地.  相似文献   

13.
浅析互联网对我国公民意识发展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们处于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媒体的力量越加凸显出来,尤其对于拥有数亿网民的中国。互联网已经成为强化公民社会意识、促进公平与正义、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平台,并促进了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与社会》2012,(4):12-1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涉及公众利益的"公益"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例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如何通过诉讼手段维护公众利益?这样的追问开始浮出水面。公益诉讼呼唤立法支持一些地方已先行试水近年来,由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发的侵害公共利益事件时有发生,立法确立公益诉讼制度的呼声也此起彼伏。然而,根据我国现有民诉法的规定,只有"利害关系人"才可以以原告身份提起诉讼。面对那些人人都是受害者,但并不是人人都是直接利害关系人的环境污染等事件,人们盼望公益诉讼能给出救济之路。  相似文献   

15.
近日,北京警方打掉一个在互联网蓄意传播制造谣言的网络推手公司,两名幕后网络推手“秦火火”“立二拆四”被刑拘,他们炒火了别人,却燃烧了自己。据称,他们制造并传播的谣言多达3000余条,令人咂舌和震惊。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做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信息的传播变得海量化,人们必须从海量的信息中挑选出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东西,“眼球经济”便随之到来。有些不法分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千方百计竭尽所能地挖掘或编造出各种“奇闻怪事”以满足某些人的需要,并通过各种手段放大人们对这类信息的需求。“网络推手”“网络水军”应运而生,各种谣言自然烽烟四起。这些谣言不仅给许多当事人或当事组织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损失,同样给广大网民和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和卫生部共同主办的"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座谈会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不正确的知识信息传播可能会演变为我国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为了打击或者遏制一些极个别媒体有意误导人民,传播一些错误的信息,要加强传播的监控,如果哪一个很大的误导公众的信息,我们把这个情况要向新闻媒体宣传,对极个别的媒体记者,我们也将建立黑名单。(6月14日中国网)  相似文献   

17.
截至2007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2.1亿人,很快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针对互联网全行业第21次调查报告所公布的数据。网民数量增多的同时,涉及的侵权纠纷也日益增多。2006年7月1日实施的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对网络知识产权作出了新的规定,网络转载他人作品必须取得权利人许可,未经许可的转载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请看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我国网民人数不断增加,当前已经达到5亿人,其信息传播量巨大,传播速度之快,加入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网民的言论自由权界域也难以界定,因此,人们在自由发表言论的同时,名誉权也受到很大的威胁和侵害.名誉权是公民一项很重要的人格权,如何正确的划分网络名誉侵权的法律界域十分重要.本文对网络名誉侵权的特点、界定进行探析,然后进行案例分析进一步了解网络名誉侵权以及其法律保护政策和惩罚方式.  相似文献   

19.
如今,伴随互联网发展而衍生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国内外的传媒公司相继开办了官方门户网站供网民浏览与交流,博客、播客等信息发布平台及网络聊天室等交流平台作为互联网的新生力量迅速发展。检察机关作为和谐社会的护航者,更是应该加强对互联网这一宣传阵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吴卫 《法制与社会》2010,(20):204-205
近年来,随着我国传媒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以至有学者惊呼"媒治"时代来临,虽然这一说法不可取,却可见媒体在当今时代的社会影响力之一斑,加之近年来发生的"周久耕手表门"、"日记门"等事件,使"如何应对媒体"成为各级领导,甚至普通群众都十分关注的话题,许多单位还专门就此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课,以期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