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在学说史上大体上有四类不同的观点,唯有最狭义说符合犯罪学研究的现实并有利于犯罪学研究的深化.从横向看,犯罪现象具有法定犯罪、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等三种不同的形式.从纵向看,犯罪现象由个体犯罪与群体犯罪等两个不同的层次所构成.对个体犯罪的原因分析采用心理学和行为学的方法,对群体犯罪的原因分析采用社会学的方法.个体犯罪的预防对策应当以干预缺陷人格的形成和减少犯罪机会为目标,群体犯罪的预防对策以促进公平、正义和缓和社会矛盾为目标.  相似文献   

2.
犯罪学诞生至今已有近两个半世纪的历史。对于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仍有不同的主张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犯罪学这一学科尚欠成熟。古典派犯罪学、实证派犯罪学和近现代犯罪学都将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对策作为研究的重要对象。所谓狭义犯罪学意义上的研究对象只是一些学者进行研究和著述时的个别选择而已。就犯罪学学科而言,其研究对象始终是广义的。  相似文献   

3.
犯罪学在我国尚处于初创阶段 ,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在我国学术界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拟对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犯罪学的学科性质、犯罪学研究的趋势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受学科发展状况、研究的目的和学科话语霸权的影响。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历来有狭义说和广义说之分,无论是狭义说,还是广义说,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其分歧主要源于学科发展取向上的不同。考虑到当前学科发展状况和规范学术用语的需要,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立足于狭义说并兼顾广义说。  相似文献   

5.
犯罪学研究史上的四个飞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救治,始终是科学史上最富长久魅力的课题之一。为解读这个历史之谜,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思想家进行了坚韧不拔的探索。一部人类对犯罪的认识史,经历了一个从猜测到科学,从犯罪古典学派到犯罪社会学派,从探索个人原因到探索社会原因,从抽象思辨到科学实证的飞跃。  相似文献   

6.
7.
文章较系统地介绍了胜水淳行《犯罪社会学》的第一章“犯罪研究的对象”和第二章“犯罪社会学的概念”的内容。胜水淳行认为,犯罪现象是由犯罪事实,犯罪人及社会三个要素构成的,犯罪研究在于对犯罪人及其行为在社会生活中的原因的研究。所以,犯罪社会学是从社会学角度观察研究犯罪,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发现产生犯罪的社会原理,应用这一原理,为镇压和预防犯罪服务。  相似文献   

8.
涉外警务学以涉外警务基础理论、涉外警务的法律依据、涉外警务的具体业务、与公安机关有关的涉外活动现象、规律和对策为研究对象。它与公安学、治安学、侦查学和边防管理存在密切的关系。涉外警务学的学科地位应是与治安学、侦查学和边防管理并列的公安学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9.
试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教育社会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探讨从而揭示教育的整体发展规律的科学。对教育作整体性综合研究是教育社会学区别于其他教育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本质特征。教育社会学本身的性质和研究对象决定了教育社会学应处于教育科学体系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0.
社区矫正作为宽容刑罚观的产物,其犯罪学依据主要在于人们对犯罪、犯罪人以及犯罪人如何重返社会的认识步步推进:首先,人类对犯罪本质、犯罪是否正常现象、犯罪与环境的关系认识趋于客观,为科学的刑罚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回答了“犯罪人应不应矫正”的问题;其次,随着人类对犯罪人是否正常人、犯罪人“到底能不能改变”等认识逐步丰富,更坚定树立了“犯罪人能够矫正”的基本信念;最后,随着重犯累犯现象增多,人类对犯罪人如何重返社会的思考更趋理性,认为如果让犯罪人在社区中接受矫正而非禁闭于监狱与世隔绝,有利于其顺利再社会化和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次提出定量犯罪学理论的概念 ,分析了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初步建立了定量犯罪学的基本框架 ,给出了它的定量表达方法。研究表明 ,定量犯罪学较系统地描述了社会犯罪问题 ,通过犯罪数量指标的分析给出了犯罪趋势和控制手段 ,为对社会犯罪问题的研究开创了新的研究方法 ,提供了新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学者们关于挪用公款罪犯罪客体问题存在诸多争议,文章试对其中的主要观点作以评述,明确了公共财产所有权作为挪用公款罪犯罪客体的新的内涵,界定了公款、公物、有价证券三个犯罪对象的范围,以期进一步深化挪用公款罪犯罪客体的研究,为刑法理论工作者提供有借鉴份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确定教育学研究对象是教育学成熟的重要标志。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主要依据是:把教育问题确定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符合各门科学形成的规律性:教育学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反映了解决教育学领域特殊矛盾的客观要求。教育学确定研究对象后,应把握与教育学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刑法意义中的危害结果应具备两个特征 ,即自然特征和法律特征 ,并通常有实害结果、危险结果和精神损害三种现象形态。其中 ,实害结果能成为构成结果 ,后两种形态只能成为量刑结果。危害结果的定义中应包括 :行为、犯罪对象、犯罪客体及表现形态四个概念要素  相似文献   

15.
误收假币后故意使用的行为具有刑事可罚性,应当以使用假币罪定罪处刑。在犯罪认定时,客观要件之中的“使用”行为不应以置于流通为必要;只要能够根据基础事实予以合理推定其主观上为“明知”,就足以认定其符合本罪的主观要件。由于该行为的期待可能性较小,因此处刑时应结合我国针对误收假币后故意使用行为的立法变动情况,对于数额较大的情形原则上只判处罚金刑,而是否侵犯公私财产权这一随机客体也具有影响量刑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论犯罪学的恐怖犯罪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恐怖主义”、“暴力恐怖犯罪”等概念不应是犯罪学研究的概念范畴 ,“恐怖犯罪”概念才能更准确地体现犯罪学的学科特点。在这个概念体系下 ,恐怖犯罪的内涵既不同于恐怖主义 ,也不同于刑法上的恐怖活动 ;它与一般暴力犯罪的区别在于犯罪目标的不确定性和制造出了恐怖心理或恐怖气氛 ;恐怖犯罪的目的可以是多元化的 ,政治性不是恐怖犯罪的本质特征 ;恐怖犯罪既可以是集团、组织、团体实施的 ,也可以是个人实施的。  相似文献   

17.
浅析犯罪现场重建与犯罪心理画像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现场重建是对犯罪客观过程的整体构建,犯罪心理画像则可视为对犯罪行为人主观精神状态及其个体特征的描述和再现。犯罪现场重建和犯罪心理画像各具优劣,目前不能相互替代,因此在实际侦查过程中必须有机整合,才能准确地刻画犯罪行为特征、动机特征和犯罪者的人身特征,从而为侦查活动服务。犯罪现场重建和犯罪心理画像的整合即为犯罪重建。  相似文献   

18.
随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的日益增多,其对象范围在理论和司法上出现了很多认识上的分歧,尤其是对于吸收对象公众"不特定性"的内涵、单位职工和亲友的范围、"存款"的刑法学解释等存在诸多争议。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立法动因、立法过程是对象范围现实争议的基础,因此,从立法中"不特定性"的表现、免责条款的解读、"亲友"范围的明确化、"存款"的性质等多方面入手,可以深化理论,从而指导实践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象范围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