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地区部分高校学生成才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认为,大学生成才的关键是使“成才资源”内化为“成才资本”。大学生成才过程就是一个个体预期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本人的素质、成才动机和学校成才资源的现状及对学生成才的教育管理是两个决定因素。因此,促进大学生成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学生和学校必须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侯开荣 《前沿》2003,(6):58-59
许多企业的"二次改制"与股份合作制的体制缺陷有关.股份合作制存在产权不完整、决策分散与低效以及"用脚投票"机制缺失等缺陷.一步到位改为有限责任公司是国企改制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上的报告,提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也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这个主张已经引起海内外媒体的重视。但是,人们的解读并不相同,究竟它的意义何在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4.
《今日浙江》2002,(6):10-11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能否实现。为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神,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充分展示我省青少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进一步推动实施“以德治国”方略,为我省提前基  相似文献   

5.
时下在全国各地纷纷兴起的读经热潮,被认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青少年成才的一种有效举措。实际上,这种“读经诵文”的文化复古并不会绝然带来青少年的健康成才,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分析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性与消极性的矛盾,强调青少年本身的主体性因素与主体性价值的觉醒。因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看到其多元性和复杂性,合理解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努力寻求用传统文化促进青少年成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的定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江苏为例,通过对1889份有效问卷的分析,并对一般青少年和在押青少年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及个人主观方面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调查、披露与处罚科研不轨行径(misconduct),应当是科学之社会运行的一种“制度性安排”,是科学的激励机制的一部分。但是在这方面,我们的科研管理部门经验不足,做得不够(学术界有责任)。近几年随着因特网的普及,“科学打假”或者更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打假”竟然时髦起来,大学或研究所中的某个科学家可能出奇不意地被拎出来,在网上被痛打一番。这反映了正规投诉体系和处理  相似文献   

8.
谢小卫 《湖湘论坛》2002,15(1):41-41,65
“以德治国”,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那么,“以德治国”应该从何入手?其着力点在哪里?笔者就此谈点看法。一、要“治法”,也要“治人”“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以德治国”究竟从哪里着手,还是颇有争议,尚无定论。战国时期的荀子强调“治人”,他认为,法是人制定的,更是要通过人来执行,因此,治国的根本应该是“治人”。如果有好的当政者、执法者,即使法律不很完善,也可以弥补其不足;没有好的当政…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近年城市青少年消费研究的综述揭示了此类研究的问题:理论贫乏与现象、经验研究为主。并且尝试运用外国社会学者卡尔·曼海姆教授提出的代理论来分析城市青少年消费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说明代理论与城市青少年消费研究在中国社会和社会学界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目前已成为国内互联网点击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同时也是今年两会代表讨论话题中的重中之重。“以人为本”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蕴涵了丰富的内涵并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作者以青少年群体为研究对象,以越来越受人关注的自杀问题为主题,分析了冲动型自杀的流传及危害性,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关心青少年身心健康,并希望青少年能够正确地认知死亡,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从而促进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奕新 《中国减灾》2002,(3):11-12
为配合2002年国际减灾日主题"山区减灾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于2002年9月11日在京召开了地质灾害座谈会.减灾委办公室、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国务院三峡办、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中国减灾>编辑部等单位的十余名专家和灾害管理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对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的概况、特点、对策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重点对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研讨交流.  相似文献   

12.
李晓萍 《前沿》2004,(9):142-144
自从人类开始使用机械设备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实践 ,“人———机”模型 (即人机系统 )就一直存在着。长期以来 ,这种人机系统中人与机器的联系是单方向的 ,即要么是人适应机器的操作程序 ,要么改善机器的操作程序来适应人在操作上的需要。然而 ,伴随科学技术发展到上个世纪中后期 ,特别是后期 ,以计算机和电信技术为依托的网络的出现和普及 ,这种人与机器的单向性特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上网使人们有了一种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和形式。上网这种“人———机”形式改变了以往那种“人———机”模型的单向性 ,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人机互动模型 ,即双向性的对话形式。说它是一种“对话”模型 ,是因为人们可以在网上工作、学习、沟通、娱乐和交谈等 ,宛如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谈话一般。笔者正是试图从上网这种人机互动性入手 ,从科技史的发展背景下分析网上生活的本质———“人———机对话”模型 (这也是本文提出的新的视角和观点 ) ,分析“人———机对话”模型中“对话”的实质 ,以及进一步阐述这种“人———机对话”模型中的知觉系统和虚拟现实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3.
所谓“民宿”,是民间寄宿的简称,尤指寄宿在属于异域文化群体的家庭中。“海外民宿”作为一种辅助的青少年教育方式,已经受到各国重视,日渐风行。其中典型的如日本教育界着力推行的“海外研修旅行”。而美国作为民宿对象国,仅“美国国际青年交流协会”这一家机构,每年便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6000多名学生寄宿。“海外民宿”因应了全球文化沟通的需求,着眼于发展教育的国际化、培养和储备新经济时代的人才,与传统的留学教育相比,具有成本低、组织操控性强、防止人才外流的特点。我国目前尚无官方的“海外民宿”制度,但民间已产生相当…  相似文献   

14.
斯日古楞  金荣 《前沿》2004,(2):104-105
主体性问题是教学论研究的一个突破口 ,而“双主体论”的提出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本文试着以教学的根本是人为双主体论的前提 ,进一步从李贝尔的“我———你”师生关系分析论证了双主体论 ,然后阐述教师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及其次主体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就如何对待人民群众这个根本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有不少新提法、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深入地阐发了党的根本宗旨,也丰富了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利益无小事”,就是其中之一。这句话看来平常,其实,很有新意,很有针对性,也很重要。一个既老又新的命题对于群众实际利益问题,我们党从来都是很重视的,从来都是认真对待、真心实意地给以解决的。重温一下革命战争年代的文献,我们就可得到很好的教益。收进《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就着重讲…  相似文献   

16.
敬读了《探索与争鸣》2001年12期刊发的燕国材先生的《也谈名校扮演什么角色》一文,以及转发的《文汇报》记者王柏玲的报道“杨德广质疑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在高教大众化舞台上,名校扮演什么角色”(以下简称“名文”),深为杨先生直面现实,敢于质疑,勇于揭短的精神所折服。本着鸣一家之言、发一已之见、抛砖引玉之意,请教于杨先生与关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相关问题的读者。其一,“名文”认为:“像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名牌高校就不应再办专升本教育,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学上。精英人才…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冒出不少新动向,很值得国人关注。本期刊登的一组稿子,其中一篇是上海师大教授燕国材写给本刊编辑部的文章:也谈“名校扮演什么角色———与杨德广先生商榷”,同时转发《文汇报》2001年10月15日记者王柏玲的报道:“杨德广质疑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在高教大众化舞台上,名校扮演什么角色”,就名校倾斜政策、高等教育大众化、民办高校的生源等问题展开争鸣。欢迎广大读者积极来稿,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8.
●“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评选与分析报告●背景:1979-2001“流行语”的流变●盘点2001:流行语与文化时尚●“校园流行语”的收集与解读●2002年北京高校流行语状况调查●消费、游戏与语言神话  相似文献   

19.
事象、关系、过程--兼论"物"、"心"和"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仲牧 《思想战线》2001,27(5):1-12
"事象"包括各种实物、现象和事件,"事象"是有形象、可观察感知的.事象世界有众多关系网络,事象和关系网络均处在动态过程中.事象、关系、过程是三个基础性的哲学范畴,事象理论、关系理论和过程理论是研究哲学问题的三个重要的理论前提和审视方位.由此出发,重新考察"物"、"心"和"人"三个古老的观念,分析传统哲学对三者作出的实体主义解释和本体论预设.进而指出,所谓物、心、人不过是事象中的三个"相",关系网络中的三个"极",动态过程中的三个"态".  相似文献   

20.
黄何 《北京观察》1999,(3):38-40
中国人并非反对认真反对明确,中国社会缺少这两样东西,仅仅因为以中国人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时无需那两样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