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中国思想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儒道佛三种思想在人生观上是对立的,但在封建统治者的协调下,三者长期得以共存。本文从儒、道、佛三者与封建统治者的关系入手,对这种对立统一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立宪派的出现和总结其在辛亥革命中的积极作用,并分析了立宪派为何从支持清政府到反对清政府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治思想中权威主义以祖先崇拜、圣人崇拜为主要特征,其目的就是要圣化专制王权的统治者,维护并巩固封建统治;人文主义则是着眼于民众,其目的是臣化民众,造就一种依附性的人格,一种封建统治下的顺民。  相似文献   

4.
季云飞先生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历史作用再认识》一文中认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客观历史作用绝不是延缓了而是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季先生持上述观点有两条理由。第一条理由: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对英法联军总体上是抵抗的。太平天国不打外国侵略者而一如既往地武力进攻清政府,还和英国侵略军头目拉拉扯扯,企图借外国军事力量攻打清政府,其结果,加速了清政府对外战争的失败。第二条理由: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太平军一反常态攻打外国侵略者,在  相似文献   

5.
西汉初期承袭秦王朝的政治法律制度,修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实力渐到顶峰,统治者需要新的思想来加强中央集权与封建统治,儒家思想经过一定的发展,进入了统治者的视野。西汉政权在吸收秦朝灭亡教训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革,形成了一套"儒"与"法"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极大地增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汉王朝的统治,也使得"外儒内法"成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的内在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铁路是交通运输业中的重要部门,其发展规模和速度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清政府出于铁路国防价值和经济效益的考虑,意欲加快铁路建设的步伐,但清政府限于国力、财力、路款难等原因,只得借用外债修筑铁路,既可以为清政府“开利源”、“塞漏厄”,又成为抵制列强瓜分中国的重大举措。从清政府借债筑路的各个阶段及其每阶段外债合同内容变化可以看出,清政府借债筑路付出了沉重代价,但是,借债筑路符合近代中国“开放”、“自强求富的历史趋势”,功不可没,不应片面认为是“卖国主义”行径。  相似文献   

7.
浅析19世纪下半叶清政府在新加坡设立领事杨凌云十九世纪下半叶,清政府开始向国外派遣常驻使节,初为公使,后为领事。国外公使馆、领事馆的设置是中国早期驻外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配合清政府开展外交活动,进行中外交涉,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清朝末年,统治阶级更加日趋腐败,帝国主义侵略步步加深,中国社会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与此同时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所进行的斗争亦日趋激烈。此时的清政府陷入了内忧外国之中。清政府决定实行“新政”,但是已经  相似文献   

9.
1871年7月,沙俄乘阿古柏入侵新疆之机,悍然侵占伊犁,并图谋入侵新疆全境。清政府多次派员交涉,沙俄均抵赖不还。1875年4月,清政府派左宗棠进兵新疆;1878年1月,粉碎了阿古柏政权,收复新疆全境。但沙俄仍据占伊犁不还。1878年6月,清政府派崇厚赴俄谈判,所签《中俄交收伊犁条约》使中国领土、主权蒙受重大损失。清政  相似文献   

10.
康熙十七年(1678),清政府下令海禁,此后,清政府绝大部分时间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与周边邻国的关系,始终以“泱泱大国”自居,维系着“天朝大国”与藩属国之间的华夷体系,与这一体系之外的欧洲等其它国家,根本没有外交可言。然而,鸦片战争后,华夷体系受到挑战,清政府被迫以“平等”的关系发展与“有约国”间的关系。1868年2月,清政府的第一个外交使团,以美国离任的驻华公使蒲安臣为首组成,开始走出国门,出使与清政府有条约关系的国家。7月28日,蒲安臣与美国国务卿西华德签订了由西华德起草的《蒲安臣条约》。本丈通过对蒲安臣出使各国所采用的礼仪以及条约的内容进行分析,还原其在近代外交中所扮演的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中的角色,力求给其以客观的历史地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一、近代以来:中国为争取澳门回归的努力  1849年葡萄牙武力强占澳门之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就为收回澳门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早在19世纪60年代末,清政府就曾有过收回澳门的尝试。当时,掌握中国海关大权的英国人赫德因英葡之间产生矛盾,出于惩罚葡萄牙,同时也为了取信清政府,曾多次向清政府总理衙门提出解决澳门问题的方案。他说:葡萄牙势力已日渐衰弱,如果见机行事,就可以收复澳门。清政府鉴于其他西方国家如美、法、俄、德等国都有夺取澳门的意图,为了防止澳门落入其他大国之手,权衡利弊,同意赫德的建议。清政府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战争。在海战中,清政府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陆战中,清政府人员、武器、物资等损失惨重。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这次侵略战争中获利,从此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历史道路,而清朝则更加积贫积弱,从此一蹶不振。  相似文献   

13.
民间秘密宗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为中国下层人民所创造和信仰的宗教,因其组织和仪式简单、教义朴素而易于为下层人民所接受.同时也为下层人民提供了反抗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因而常常成为组织和发动群众反抗封建统治的重要形式.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民间秘密宗教赖以生存的土壤并未被彻底根除.进入民国后民间秘密宗教以空前的规模发展起来,并对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报纸在近代外交中具有重要作用。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在外交部门的机构设置中凸显了对外报的重视。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清政府也能够将外报作为获取外交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并以此作为外交决策的重要参考。对外报的重视与利用体现了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外交心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清政府在预备立宪过程中的一系列措施,通常被认为具有保守性和欺骗性,并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但具体分析,也有其积极意义,即部分限制了皇权,设立咨议局等,改革官制;大大传播了宪政知识,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初步民主自治能力的知识分子,为我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6.
清政府向国外派遣常驻使节,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1875年,派遣郭嵩焘为出使英国钦差大臣。这是清政府派往英国的第一个常驻使臣,也是中国向订有条约的资本主义国家派出的第一个常驻使节。此后,她又向其他欧美国家和日本派出常驻使臣,形成一种定制,成为中国外交机构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常驻使臣的派遣,是清政府在外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妇女为参政奔走呼告,但并不为当局所认同,最后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得妇女参政的愿望没能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8.
也谈历史上的“清政府”·梁丽萍·读了《理论前沿》1997年第16期发表的《历史上并无“清政府”》一文后,感觉有几个问题尚有进一步讨论和澄清的必要:即政府是否只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而不能与朝廷一词通用?历史上的清政府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史家的主观编造...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清政府为国内外政治形势所迫,不得不实施一些“新政”措施,其中包括修订与狱政管理有关的法律。随着监狱改良思潮的兴起,以新式模范监狱建设为目标的监狱传统建筑模式改革,也提上清政府的议事日程,全国各地模范监狱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模范监狱具有自身许多好的优点,受经济财力影响,各地向清政府呈报的已建或正在施工的模范监狱并不多,许多省份仍在观望。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清末模范监狱也随着清王朝灭亡而寿终正寝。但清末模范监狱建筑推动了中国传统监狱模式的转型,顺应了近代狱制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20.
华侨是指旅居国外的中国人。辛亥革命时,华侨已遍布世界五大洲。1902—1908年华侨人数约七百万至九百万。清政府把华侨视为背弃祖宗庐墓的叛民,有的华侨回到国内,常常遭受敲诈勒索。华侨对侨居地有很大贡献,却在许多地区遭到歧视虐待甚至屠杀。清政府以为华侨咎由自取,听任他们由人凌辱宰割。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岌岌可危,不能自保,根本没有保护华侨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