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4.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本文梳理、总结了新时代以来理论界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概况和特征:一是跨学科研究特点明显,主要涉及哲学、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二是将中华历史文化溯源与新时代民族思想理论相结合,有助于冲破西方民族话语体系霸权,构建中国民族学研究版图;三是理论阐释与实践实证研究相结合。文章反思了当下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善建议:一是警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滥用、误用现象,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等重要概念的阐释应更加精准化;二是应遵循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超越传统民族工作范畴去认知和生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共同体学术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是具有共同体属性的民族实体,是各民族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要求我们必须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纲,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民族问题研究的崭新议题。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理论来源、历史生成、价值意蕴、培育困境、培育路径等方面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学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界定、理论来源挖掘、生成规律探讨和培育路径系统化方面仍需进行深入研究,今后学界可从深化理论基础研究、深化理论视野研究和深化不同学科与方法互构来加以拓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王潇楠 《人民论坛》2022,(Z1):123-125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全体中华儿女确立了共同的社会目标和人生事业;伟大祖国辽阔的国土,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提供了广阔舞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为中华儿女凝聚思想与情感提供了有力纽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全体中华儿女树立共同的目标、参与共同的事业、登上共同的舞台、建设共同的文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9.
周健  杨芳芳 《传承》2022,(3):33-3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就要不断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要求的认识。百色起义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对广西各民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坚持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开展土地革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凝聚共同目标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社会基础,发展先进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这些基础为我们实现新时代的新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吴育林 《岭南学刊》2006,3(4):39-4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主体哲学,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对象性关系。实践主体所内蕴的能动的主体性品格对人的价值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通过内省、自思和体应等对价值进行自主的内在审视或澄明;它能够根据现实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需要和目的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它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价值,并使价值的选择实现从此岸到彼岸、从现实到应然的自觉的理想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陈付龙 《岭南学刊》2009,(6):102-105
人具有文化归属性,作为一种人的生存样态,文化对我国公共意识的生长具有先天、先在和潜在的制约和影响。理清我国公共意识生长的文化预制,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公共意识生长的文化路径。专制型文化、计划型文化、市场型文化和公共型文化对我国公共意识的生长表现出不同的预制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是新时代民族问题研究的重点,学界的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内涵、特征、理论来源、实践路径等理论研究。部分聚焦实践研究的学者,大多探讨国内各民族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文章的研究对象是中越边境地区的归难侨,运用参与观察法与访谈法搜集云南河口县归难侨安置社区的资料,以归难侨回归中国后的生活为考察重点,探讨经历跨国移民的归难侨是如何成为中国公民,且与其他群体相互交融,一步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与东南亚国家接壤的西南地区共分布着30多个跨界民族.这些跨界民族与其它族群形成了良好的族际关系.文章从历史与理论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西南地区跨界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发现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西南地区跨界民族经历了"适应-认同一融合"的转型,形成了和而不同的社会认同,并最终实现了和平跨居的理想局面,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哲学与文化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概括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哲学特点的基础上,描述和分析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哲学对民族传统道德、传统宗教、传统艺术以及在族际文化交往方面的解释功能,进而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哲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社会,信息安全被视为“非传统安全”的核心内容和国家安全体系的关键因素,倍受世界各国的关注。通过分析国内外信息安全研究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信息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安全最突出的问题,倍受我国研究领域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已成为中国国家安全体系的关键因素。第二,新综合安全观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社会形态的信息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等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趋势将影响和决定中国未来安全环境的基本性质与基本形态。第三,信息安全问题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战略、安全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内容研究和发展方向上,凸显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调查研究的重要性。第四,信息安全成为安全利益的新内容,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使得国家安全与整个国际社会和平与安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信息安全已成为影响和调整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该文分析了在国家实施桥头堡战略背景下,云南省发展农村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在现有的多种发展模式中,力求选择一条适合云南发展的路径,推动中国西部省区解决"三农问题",带动东南亚南亚国家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汉混合班因新的时代特征和自身的独特价值,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群际接触理论是分析不同群体之间交往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其最优条件和范畴化策略为民汉混合班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策略.在具体实践中,民汉混合班并不具备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优条件和环境.为此,民汉混合班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先从平等地位、共同目标、群体合作、制度支持等几个方面优化培育环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民汉混合班各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去范畴化到突显范畴化再到重新范畴化逐渐打牢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