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苏联《经济报》今年第一期刊登的苏联中央统计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的一篇文章介绍,苏联工业的生产能力1987年达到如下水平: 一分钟能生产 工业产品17亿卢布 电力317万度 钢材2巧叱 (开采)石油和凝析油1,174叱 (开采)煤),415叱 日用消费品(不包括轻工产品)70万卢布 电视机68台 冰箱和冷冻装五呼3台 洗衣机42台 民用钟表497台(块) 皮鞋3,595双 坊织晶35。710公尺 (水泉译)苏联工业的生产能力@水泉~~  相似文献   

2.
一、苏联建筑业现状苏联建筑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部门,它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截至1982年,苏联共有32,282个基层建筑安装承包组织,1,130万就业人员,占国民经济各部门职工总数的10%。固定生产基金650亿卢布,占国民经济固定生产基金总额的3.3%,年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9.3%,全年提供的国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总额的9.9%,它所创造的利润占国民经济各部门利润总额的5.6%。它还拥有庞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其中仅建筑机器一项的价值就超过180亿卢布,包括17万台挖掘机、近4.4万台铲土机、16万台以上的推土机和将近21.5万台移动式起重机。  相似文献   

3.
苏联的收录机产量日益增加。到1986年底已有90%的农村家庭和100%的城市家庭拥有收录机。收录机生产的发展情况是;1960年——4.17百万台,1970年——7.82百万台,1980年8.48百万台,1986年8.92百万台,其中1986年的产量居香港、日本、中国、新加坡和美国之后名列第六。而1987年十一个月的收录机产量为7.40百万台,致使10%的计划指标落空,并且低于86年同期产量10%。  相似文献   

4.
苏联机关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在斯大林时期是从加速发展经济这一前提出发的,它忽视了社会政治领域的发展。现在成了当前苏领导人发展政治制度的障碍。尽管自赫鲁晓夫起的苏联领导人一直大声反对,但在机关人员中所形成的行政管理作风很难在短期内根除。在斯大林统治年代,有一个比喻比较流行,即将布尔什维克的整个事业比作一台军事机器,充满党性的行政工作人员比作军官团,它们利用各种机构作为“传送带”,指挥工业中的  相似文献   

5.
苏联《国家与法》丛书1982年第3期发表利托夫金的《苏联公民的住房权》,主要解释苏联住房法要则对苏联公民住房权的种种规定。下面是该文的摘要,供参考。苏联宪法第44条第一次宣布了苏联公民的住房权。为了执行宪法第44条,苏联最高苏维埃在1981年6月通过了“苏联与各加盟共和国的住房法要则”。其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6.
苏共指导思想的三大误区与苏联解体积重难返无力回天 ——从意识形态看苏联解体原因苏联解体的三大动力前苏联东欧赵志敏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葛宁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如是说 胡延新编译民族自我意识与苏联解体问题 王丹“苏联解体原因及苏联解体对欧洲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葛新生后苏联谁的日子过得好 (俄)弗·库马宁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与苏联解体 李兴汉苏联集体农庄经济制度的形成原因及若干思考 沈宗武略论抗战胜利后苏联对东北的战略意图 田保国对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变革的制度分析 王静苏共中央国际部与苏联对外政…  相似文献   

7.
这篇文章发表在日本《经济评论》1982年第11期上,作者小川和男,主要谈苏联的经济潜力,摘译如下。苏联问题专家和研究人员在分析近年来苏联经济情况时,都认为苏联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增长率显著下降、效率低,农业不景气、军备负担过于沉重等等。同时指出苏联经济不振的原因是: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苏联领导人奉行政治和安全利益高于经济利益的政策,使苏联东部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与周围邻国关系,除个别国家外,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苏联在亚太地区的贸易一直是微不足道的。1986年,苏联与该地区的贸易仅占苏联整个贸易的6%,而且其中有  相似文献   

9.
苏联教育部长普罗科菲耶夫在《苏联教育》1982年第6期上发表一篇文章谈苏联教育的发展情况。文章列举了一些数字和事实来说明苏联教育的发展。他说:在沙俄时期,国家学前教育机关网十分缺乏。目前苏联已有十二万七千八百多所幼儿园和托儿所,容纳一千四百五十万儿童。正在制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前教育机关的纲领,目的是为了  相似文献   

10.
东欧的政治制度实质上就是苏联的政治制度,它是二战以后即十月革命三十余年之后通过苏联的军队、苏联的代理人、或苏联政治制度的副产品移植过来的。东欧第一代领导人就是副产品。他们中许多人在莫斯科度过了若干年甚至几十年,而某些人,如季米特洛夫,甚至成为苏联政治工具的一部分。东欧党派政治制度的所有特征都源于苏联并被成功地移植到  相似文献   

11.
苏联高度中央集权的、所有制形式单一的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调节的作用,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来指导经济发展。在这种体制下,苏联经济曾有过很大的增长。到1933年苏联经济中工业比重上升为70%,苏联开始成为一个工业国。在1929到1939年两个五年计划中,苏联制造业的产量增加了7.5倍以上,达到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1956年到1975年间的四  相似文献   

12.
五十年代以来,苏联特务在世界各地活动十分猖獗。一九六五年以后,为了获得有关中国的情报,派遣大批特务来到东南亚,大概在一九七○年,苏联克格勃总部成立了一个中国部,收罗了一批所谓“老中国通”。 苏联对东南亚同中国接壤的国家十分重视。苏联特务在越南的活动,早就臭名远扬。一九七六年以前,苏联同老挝的关系并不密切,对老挝既没有什么经济援助,也没有任何贸易关系。可是,它对这个基本没有什么苏联侨民的内陆小国,此后竟派驻了一百多名使馆人  相似文献   

13.
苏联三十年代前的,其中特别是列宁时期的企业管理,是苏联企业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时期。就在这个时期,形成了苏联企业管理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研究和总结这个时期的苏联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今天仍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拟就苏联三十年代的企业管理作些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苏德战争是对斯大林确立的苏联体制的严峻考验。在高度集权的苏联体制下,斯大林的个人决策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战争前夕斯大林转变外交方针,为苏联争取“避战自保”的时空条件,但在临战部署上有重大失误,致使苏联在战争初期遭受严重失利。斯大林动员全国转入战时体制,指挥苏军凭借国土纵深挫败希特勒的“闪击战”,并联合西方国家建立反法西斯同盟,最终使苏联取得战争的胜利。适应战争动员的苏联体制是其经受战争考验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和充分条件。苏联取得战争胜利是诸多因素发挥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苏联与朝鲜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战争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在众多与朝鲜战争有关的国际因素中,苏联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从苏联与朝鲜战争这样一个相对宏观的角度,提出如下几点看法:(1)苏联是朝鲜分裂的始作俑者之一,而朝鲜的分裂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朝鲜战争;(2)北朝鲜首先发动的军事进攻,事先得到了苏联的认可和支持;(3)中国出兵朝鲜承受了来自苏联施加的一些压力;(4)苏联空军的秘密参战,意味着苏联事实上参加了朝鲜战争;(5)苏联对朝鲜停战的实现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苏联虽然没有公开参加朝鲜战争,但在战争的缘起、爆发、进程和结束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战争的后果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16.
一、三种看法对苏联和东欧的经济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一、从整体来看,东欧各国从苏联和东欧的贸易中得到的经济利益远远大于苏联。二、与第一种看法正好相反,认为苏联在经济上压迫和剥削东欧各国,苏联通过同东欧各国的贸易,得到了比东欧各国更大的经济利益。三、在苏联和东欧的贸易中,苏联和东欧享受着平等的经济利益。这种看法主要存在于东欧各国的经济学家中间。他们以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国家分工贸易理论为根据。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武装力量一直被苏联作为维护超级大国地位的基石;它在东欧的驻军是苏联对该地区取得支配地位的保证;它通过向第三世界倾销武器和派遣军事顾问又为苏联扩大影响提供渠道。在国内,军队在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中作为民族骄傲和团结象征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意识形态上,苏联一直把东、西方之间的战争看作两大社会经济制度的大决战。出于政治和军事理由,苏联武装力量在国家资源分配上享有绝对优先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末以来,特别是随着苏联解体,苏联历史档案纷纷有选择地解密。苏联历史档案的解密,不仅为我国的苏联史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使我国的苏联史研究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也为科学地分析苏联剧变的原因,准确地总结苏联历史的经验教训,提供了第一手史实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重视宣传与鼓动是苏联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之一.苏美冷战开始后,苏联进行了宣传机制调整与改革.此后在联共(布)中央宣传鼓动部的领导下,整个苏联持续进行了一场系统、连续性的反美宣传,藉此在苏联民众中塑造“美国是苏联人民的敌人”的形象.反美宣传持续、高强度地进行,使得对美国及西方的嫌恶与敌视成功地灌注到普通民众的意识当中,并将其凝聚到了苏维埃文化的内核中.探寻冷战初期的苏联反美宣传,对于了解此时的宣传机制与意识形态工作,观察冷战初期文化冷战的苏联因素等,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开始重视外汇制度改革。88年初,戈尔巴乔夫在会见西方政治家时阐述了苏联经济走向世界,使苏联经济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骤,明确提出卢布可兑换性问题,向世界表明了苏联实现卢布可兑换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