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违约责任中精神损害赔偿存在的法理依据为:宪法基本原则与人权精神的内在要求;完全赔偿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合同法对公民精神权益的保护。在司法实践中,违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正在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2.
违约责任制度是合同法理论中的核心内容,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违约责任形式包括继续履行、损害赔偿、违约金、定金责任、其他补救措施等,违约责任形式的功能也不尽相同,而我国的违约责任的主要功能是补偿性,这就决定了各责任形式之问的适用规则是不同的,对这个问题的厘清,有助于司法实践部门对法律的正确适用.同时精神损害赔偿在合同法中...  相似文献   

3.
预期利益损失获赔是一个比较极端的原则,对原告尤其有利,所以法律在承认预期利益损失可获得赔偿的同时必需制定相关的限制原则,以保持合同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平衡。合理预见规则是一重要的限制措施,目前,我国的合同法也顺应了国际潮流,采用了合理预见规则作为违约损害赔偿的限制手段,但比较而言,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的过于简单、笼统;为此,在司法实务中应在借鉴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合理预见规则的具体适用的基础之上,探索出适合我国的合理预见规则理论,同时,对《合同法》第113条予以检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现实的案例得出 :违约责任中由于缺少精神损害赔偿而出现社会的不公。违约责任应包括精神损害赔偿 ,不仅是因为否定对违约引起的精神损害应给予赔偿的观点过于片面 ,更是因为这是历史发展对合同违约赔偿理论的新要求。英美两国已对违约中给予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做出了有益探索。笔者认为 :违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应是一般性的规则 ,但受到限制原则的限制 ,限制原则将精神损害赔偿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5.
我国合同法在吸收以前立法合理规定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了国外的有益经验,在归责原则上采取了严格责任原则,违约责任的方式上强调继续履行,对违约金的性质主张以补偿为主、惩罚为辅,在损害赔偿的范围上规定了包括可得利益的损失,并规定了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预期违约制度等,从而完善了我国的违约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6.
完全赔偿原则是确定损害赔偿责任的最高指导原则,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商品等价交换的方式影响下的结果。与此同时,完全赔偿原则又是于债权人、债务人之间进行利益平衡的重要原则和制度工具,可以督促人们尽到最优的注意义务。我国正处于编纂民法典的重要历史时期,日前法工委民法室公布的《民法典合同编(草案)》二次审议稿中,对于完全赔偿原则虽然有一定的体现,但是笔者认为,应当在违约损害赔偿部分明确规定完全赔偿原则及其限制规则。对完全赔偿原则进行明确与重申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这既有助于在完全赔偿原则的指导下对违约损害赔偿的救济功能进行充分的发挥,亦有利于用明确的法律法规强化法律对法官的拘束力。  相似文献   

7.
合同的一方当事人违约,对另一方造成的精神痛苦,受害人可否请求损害赔偿,这一问题是各国合同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英美合同法在判例的基础上,对违约之诉的精神损害赔偿发展出了一套“不赔偿为原则、赔偿为例外”的规则。相比之下,中国的法官们对精神损害赔偿持谨慎态度,且看法不一。  相似文献   

8.
合同法第122条是关于责任竞合的重要条款,但该规定在理论上存在缺陷,实践中亦不能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合同法采纳的“请求权自由竞合说”也存在诸多问题。我国立法中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实际上就是损害赔偿责任的竞合,可以考虑借鉴台湾“民法”的规范方式,对损害赔偿竞舍的情形作出特殊规定。  相似文献   

9.
精神损害赔偿应该纳入到违约责任中,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具有正当性。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违约责任能够更好地体现法对人的终极关怀,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是弥补责任竞合制度缺憾的必然要求,合同法赔偿客体不断扩大使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成为可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构建,可从其适用的法律依据、范围界定以及防止滥用等三个方面进行合理规制。  相似文献   

10.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均不同程度地对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给予赔偿,英美法系国家对违反特殊类型的合同导致的精神损害给予赔偿,但该规则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逐渐显得苍白无力,法国法确定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一般规则.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增强的今天,我国应该结合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实际情况,比较借鉴它国的先进经验,通过对《合同法》第113条的扩张性法律解释,确立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一般规则的构成要件,同时对其赔偿范围进行限制,使受约人和违约人的风险和利益分配达到均衡.  相似文献   

11.
法人精神损害赔偿当取决于民法原则、目的和司法问题之解决,而不仅由单纯的一般概念和法学概念推导决定。民法理论上,民事主体拟制属性和民法公平原则与目的均支持法人精神损害赔偿;司法实践中,填平补偿法人非财产损害、对法人非财产损害引起的大规模自然人精神损害的补偿都急需法人精神损害赔偿之确定。  相似文献   

12.
法人精神损害赔偿当取决于民法原则、目的和司法问题之解决,而不仅由单纯的一般概念和法学概念推导决定。民法理论上,民事主体拟制属性和民法公平原则与目的均支持法人精神损害赔偿;司法实践中,填平补偿法人非财产损害,对法人非财产损害引起的大规模自然人精神损害的补偿都急需法人精神损害赔偿之确定。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刑事实体法与刑事程序法中所使用"经济损失"与"物质损失"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不一,同时受民事案件审理中对精神损失判决赔偿的影响,审判实践中,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是否应对被害人精神损失予以赔偿各地做法不一.刑事法律规范明文规定对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仅限定于财产性损失,但立法的规定从未中止理论界探索的脚步,随着对人权观念的重视,要求进行精神损害赔偿的呼声越来越高,将理论界在附带民事诉讼中能否提起精神损害赔偿之诉的两种对立观点的剖析,无疑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国家赔偿归责原则与执法责任追究之间存在某种紧张关系——国家赔偿实行违法归责原则,承担国家赔偿责任意味着存在违法,违法则要进行执法责任追究,因此对执法机关、对受害人、对落实国家赔偿制度都造成负面影响。为了既有利于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职权行为,又有利于消除归责原则与执法责任追究之间的紧张关系,重构国家赔偿归责原则,可以借鉴法国的国家赔偿法,建立以公务过错责任为主,以无过错责任为辅的归责原则体系。  相似文献   

15.
交强险是典型商业模式运作的责任保险,但其过重的公益性色彩下的"无责赔付"制度设计,一旦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无过担责"结合,就会在学理上和实践上形成限制该制度发挥作用的多重障碍。在学理上表现为违背交强险本质属性、突破合同相对性。在实践中表现为与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难以衔接,理赔机制尚不健全,权责不明。  相似文献   

16.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的依据及原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赔偿的法律依据是刑诉法解释第 10 0条的规定。其理论依据 :一是我国对于精神赔偿采用的是立法非限定主义 ;二是附带民事诉讼的实质是民事诉讼。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赔偿的原则以“根据情况 ,酌情赔偿”为宜。  相似文献   

17.
侵权发端于民法,民法关于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规定已比较完善。行政侵权实为侵权法的特殊形态,与民事侵权责任有法理上的相通之处,存在借鉴可能性。过错责任以行政机关行使职权时有无故意或过失为标准进行归责,在事实行为和合法但不合理的行政裁量行为领域可为相对人提供救济;危险责任在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责任判断上从加害人出发,只要行政机关没有对危险尽到及时合理的清除义务即应承担责任;在上述归责原则均不能适用时,公平责任可以发挥一定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行政赔偿制度存在归责原则单一、范围过窄、标准过低、程序不合理、追偿制度虚置等问题。为了更好地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必须适时地改革现行行政赔偿制度,建立以违法和明显不当为主、以无过错为辅的归责原则体系;适度扩大行政赔偿的范围;增设对精神损害和可得利益损失的赔偿,扩大财产实际损失赔偿的范围;设计更加便利、合理的行政赔偿程序和务实、精细的行政追偿制度。  相似文献   

19.
论违约责任在精神损害赔偿中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损害赔偿是一个长期引起争议的话题 ,对于违约引起的精神损害应否予以赔偿更是众说纷纭 ,通说也认为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不应予以赔偿。本文从叙述精神损害赔偿的发展历程开始 ,通过理论分析与比较法上的考察 ,初步论证了违约责任在精神损害赔偿中的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