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4 毫秒
1.
正近几年,二师三十四团不断优化政策,给"双创"提供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帮助和服务,引导和鼓励团场职工从事商贸、餐饮、服务、特色种养殖等行业。34岁的六连职工许效芳在团场优惠政策鼓励下,凭着一股子敢想敢干和吃苦耐劳的韧劲儿,在六连承包了130亩棉花地和20亩枣园。多年来,许效芳始终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愿望:自主创业,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店。2013年,她利用团场贷款贴息、门面房租金优惠等政策扶持,  相似文献   

2.
农一师十团八连635东地号310亩棉花姊妹田,由5名女职工承包,2009年棉花单产510公斤,户均收入9万元以上。2010年棉花单产568公斤,户均收入达12.5万元以上。现年40岁的熊华清是635东地号的条田长,1998年进疆,一直在十团承包棉花,曾连续6年被团场评为植棉能手荣誉称号。635东姊妹田是八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时下正值团场拾棉花的大忙季节,很多来自河南、甘肃、四川等地区的数万劳务工来到了团场,帮助棉农采摘棉花,给棉农增添了劳动力。可是在采摘棉花的时间里,时有下雨天,下了雨一般就不能下地采摘棉花,劳务工们就一群一伙开始到处游逛。很多劳务工来自各地的偏僻农村,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在下雨天,团场或基层连队应该组织劳务工进行一些寓教于乐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团场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单产的不断提高,每到棉花收获季节,一些美丽善良的拾花姑娘便从四面八方,来到了农二师三十团。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拾花妹在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的同时,和当地团场的小伙子们也擦出了爱情之花。他们以花为媒,在棉田里相知、相识,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不少有心的拾花妹因此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如意郎君",先后在团场安家落户,过上了幸福如意的好日子。  相似文献   

5.
<正>胡军亮是十师一八一团七连的一名职工,中共党员、团养殖协会会员。多年来,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依靠先进的科学养殖技术发展牛羊养殖、育肥业,在团场开展的多元增收活动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成为团场多元增收带头人。十几年前的胡军亮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始散进整出地收购牛羊,往全疆各地贩卖活畜,每年的纯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的销售网络。随着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6.
加强团场民主管理,是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根本要求。随着兵团建设“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场风文明、环境良好、管理民主”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不断深入,农十三师红星一场加大民主管理力度,有力地推进了团场各项事业稳步发展,营造了一个又一个民心工程的和谐文明之花。“点答菜单”连民心6月29日,在红星一场四连连务公开栏上,笔者看到点答菜单袋中放着如下字条——“我们22地,棉花苗为何不长,怎么办?”“棉花滴水时间不够,肥料投入不合理,能否加大肥料用量?”……职工提问。“苗不长,是因为受风灾影响墒情欠佳,温度又偏低,连队将提前进水促…  相似文献   

7.
<正>秋收时节,白杨河畔的十三师柳树泉农场,职工们为今年的秋收做着最后的冲刺。10月16日,团场农一连红枣地里,包桂林和父母蹲在枣林间拾枣。包桂林家里有9亩红枣地。2003年红枣定植后,和棉花一起套种。枣树是两年结果,包桂林的枣树结了果实,卖了好价钱。尝到甜头的包桂林放弃种植棉花,专心管理枣树。到如今,包桂林的枣林已成规模,每年都能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8.
正8月18日,农二师在三十三团五连职工付代波的棉田里,由承包户、职工代表和连队业务干部组成的测产小组正对她的棉花进行复测。因测产小组测出的数据误差大,职工有异议,五连测产小组又重新取点进行复测,让承包户付代波非常满意。为确保团场、连队和职工三者利益,团场高度重视棉花测产工作,在测产过程中,团场一改往年由连队领导和业务干部主抓  相似文献   

9.
正谢兰飞,一师三团科技连的一名大田机务职工,36岁,承包80亩棉花地,有大马力机车4台、激光铣平机2台,犁耙2套,采棉机车2台,年收入70多万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团场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各类先进设备是职工增收、团场增效的核心与关键。谢兰飞通过经营大马力机车等先进设备,为团场、为职工服务,实现了双赢。  相似文献   

10.
杨桂英是农一师一团十九连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植棉女工,年仅39岁,多年来一直在生产一线从事棉花种植工作。仅2000-2004年,杨桂英累计总产籽棉55.3万公斤,平均亩产籽棉391.6公斤,实现总产值231万元,累计向国家上缴利润36.2万元。1986年,杨桂英从天府之国四川来到了盛产棉花、水稻的农一师一团,在十九连开始了她的团场职工生活。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她十几年如一日,一直在大田一线承包土地。她努力钻研种棉技术,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和对植棉工作的执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她先后获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普通的团场职工,杨青莲先后荣获了兵团、农七师"巾帼科技致富能手""兵团双文明屯垦戍边劳动奖章"等25个光荣称号。特别是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先后4年被评为团优秀共产党员。有人说,杨青莲"能"。是啊,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团场职工,她为团场生产棉花近40万公斤。生产小麦8万多公斤,个人纯收入10多万元,是团场的科技示范户。也有人说,杨青莲"傻"。2000年,单位只付7000元工资,她就甘愿为连队管理了无人要的650亩棉花。当时她自己还承包着53亩地,望着一连片的9块地,几名外来的雇工才干了一个星期,就受不了那份艰苦,走了。她和  相似文献   

12.
龚效应是1999年从陕西紫阳县来农一师一团一连的劳务工,2000年承包了30亩棉花地,他虚心向老职工学习,有空就问。当年棉花单产380公斤籽棉。通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他逐渐掌握了棉花各个生长期的特点和管理技术。2007年,团场土地固定承包,连队成片连块的土地都被职工承包了,只有45亩多弃耕地,由于土质太差,年年亏损,无人承包。龚效应  相似文献   

13.
执着的追求     
<正>1998年,毛红霞作为一名普通的新闻爱好者,参加了团场招考政工员的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录用为农四师六十七团二连的政工员,那时,她的女儿只有6个月,可凭着对新闻的执着,毅然给女儿断了奶,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多次被团场评为"优秀通讯员"。  相似文献   

14.
伍元秀是农二师三十一团十二连农工,1986年参加工作。承包土地14年,共为团场生产粮食187吨,棉花178吨。自1989年以来。伍元秀多年被团场评为“先进生产者”、“三八红旗手”、“标兵”等;1996  相似文献   

15.
<正>五师是我国有机棉花种植和特色养殖的大型基地。而就在这个垦区,就出现了一位人们称之为"带富能人"的创业者,他就是全国优秀就业创业先进个人、兵团多元增收模范、五师八十九团养牛合作社社长、绿丰塑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李建明。就是这位"大明星",曾经在团场养过牛、羊,当过连长,后又辞职下海搞起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滴管软管及配件加工……人都说岁月锻炼人,这话一点不假。李建民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战胜许多困难,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圆了一个又一个  相似文献   

16.
正他是一名普通的连队职工,他是一名普通的一线党员,"我觉得,作为团场的职工,按照订单合同规定,向团场交售棉花是我的责任,我要做诚信职工。"这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兵团人诚实守信的精神,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就是一二九团九连职工胡开科。胡开科是一个黑黑瘦瘦很腼腆的人,在九连承包了60亩棉花地,他的妻子王静先天残疾,女儿正  相似文献   

17.
金秋十月,田野里一片雪白。棉田里职工正在采拾新棉,路边上摊晒着一堆堆刚刚采拾的棉花,宽敞的柏油马路上,一辆辆交运棉花的车辆呼啸而过……这是笔者在农一师十三团看到的秋收繁忙的景象。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团场基本经营制度,师市出台了棉花收购销售管理办法,确立了以产品订单为基础、连队管理为主体、测产数量为依据的棉花收购管理新机制,依法规范职工生产经营,改进农产品管理方式,确保撤卡后农产品收购管理有  相似文献   

18.
故乡的秋色     
正我爱那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春日,爱热情奔放、激情似火的夏天,更爱那故乡硕果累累、风高气爽的秋色。湛蓝的天空下,一望无边的银色,在阳光的照射下,直晃你的眼。走近些,再走近些,一团团、一簇簇、一丛丛,密密匝匝,洁白的花朵,像手掌般舒展着,这就是棉花,这怒放的生命,就是团场人赖以生存,让团场人忧愁,让团场人快乐,让团场人引以自豪的棉花!一个个的棉桃好像一个个的铜铃,一串一串,沉甸甸的,把果枝都压  相似文献   

19.
<正>入冬前,农六师奇台农场工会将本场职工捐献的1260件干净整洁的御寒衣物,送往红旗农场。红旗农场和奇台农场都属六师东线团场,秋季来临,天气渐渐转冷。由于受天气影响,棉花采摘期比往年推后了半个多月时间,在红旗团场,数千名来自甘肃、四川等疆内外的拾花工起早贪黑  相似文献   

20.
农一师发展团场工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产业一直是农一师的主导产业,单一产业模式使团场的生存与发展难以为继,必须以发展团场工业为突破口。本文分析了师市发展团场工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一步明确了团场工业的内涵,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