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一九八○年四月──五月)邓小平一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一九八○年四月一日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二中国建国三十年来,不论农业...  相似文献   

2.
一、社会革命中内含着生产力意义上的社会革命 1980年4月,在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1](P311)在这里,邓小平指明了两种意义上的革命:一种是阶级斗争意义上的革命;一种是生产力意义上的革命.前一种革命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经常所讲的社会革命,这种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然后依靠政权力量变革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以便将社会生产力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3.
“大跃进”的历史教训.根本的一条.就是把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当作了阶级斗争(用毛泽东的话说,“我们是搞发动群众.搞阶级斗争”。《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大跃进”的发动,是作为“反右派”斗争这场“社会主义革命”接下来的又“一个革命”而搞起来的(用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革命是一个接一个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见过“反右派”斗争的阵势.  相似文献   

4.
资本主义曾经象呼唤魔鬼一样把沉睡了千百年的生产力呼唤出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现在比我们高得多。发展生产力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和我们现阶段直接的中心工作,所以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都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但这并不等于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更不能认为我们搞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是搞了资本主义。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都要以生产力的  相似文献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始终坚持生产力观点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义来认识和坚持社会主义,从而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根本问题。 第一,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主义是否“够格”、社会主义优越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的根本标准。1992年初,邓小平又进一步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的这些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我国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之所以会产生诸多失误,究其原因,根本的一条就是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往往超阶段地盲目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长时期搞“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产生这种错误的一个重要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高度,充分肯定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确立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光辉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重发展的领导思想体系。他的重发展领导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扰动力,谋求发展。邓小平问忐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领袖,中国革命是在他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然而他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生产力。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一…  相似文献   

7.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在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他们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特别是阶级社会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深刻指出: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亦即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从而认为,革命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因为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才能通过革命的阶级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才能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被消灭,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那么,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应该是什么呢?这是当代社会主义运动在以往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很好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所以造成不少国家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许多重大失误。  相似文献   

8.
王长江撰文认为,阶级分析历来是我们党用来认识社会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的目的,是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同样是解决社会发展动力问题,领导革命的党和执政党却是不一样的。在领导革命时期,我们把革命作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社会的发展之所以会停滞,会出现危机,是因为落后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产生了根本性的矛盾。要想把社会推向前进,就必须打破落后的生产关系的束缚,用先进的生产关系取而代之。这就要搞阶级斗争,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阶级应当把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阶级消灭掉。  相似文献   

9.
张兴茂 《探索》2007,1(4):117-120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根据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和自己所处时代历史特点的深刻分析,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着重强调阶级斗争的阶级关系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原始社会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对立阶级间的利益冲突,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动力.但是,这个"斗争"并不是只有直接对抗的一种形式,也有可能采取和平的、合法的形式;同时,阶级斗争只是阶级关系的一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阶级双方的和平共处乃至于互利合作也都是能够实现的.阶级合作的机理是生产力的发展为阶级合作提供可能性;各阶级间的共同利益高于各自的特殊利益是阶级合作的基础;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并为阶级双方所接受,是阶级合作的必要条件.离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以及物质利益去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在理论上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在实践上则会陷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
第六集号角声声(字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第二次革命)1978年,邓小平总结了历史经验,明确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俞吾金(复旦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改革不是可有可无,或者搞一个阶段的这么一个工作,而是根本性的一个工作,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它的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就要不断地得到改革,通过这个改革使之与生产力相适应,这样就能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邓小平:“今天,全国人民无不感到兴奋和自豪。当前主要的任务,是要对妨碍我们前进的现行经…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主要精神就是阶级斗争,武装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因此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学说。还有人说,马克思主义主要精神就是经济建设,实现四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就是建设的学说。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革命是为了建设,建设是更深刻的革命,而贯彻始终的东西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从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就是革命加建设的科学,是最注重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毛泽东对生产力问题作出泣大量的论述,其主要观点如下:重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强调革命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搞社会主义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强调解放、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并举;首次提出了将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一个政党的政策和实践的标准;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理论,为探讨如何解决社会主义矛盾提供了基本思路;时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耿鸣 《求实》2001,(Z1)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在社会基本矛盾中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 ,它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发展变化 ,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变革的最终原因。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这种最终决定作用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 ,可以从三方面来认识 :一是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 ,在社会发展中 ,人们不能凭主观愿望任意选择生产力 ,每一代人在开始从事社会活动时 ,原来的生产力就预先规定了他们的活动方式和生产方式 ;二是生产力决定生产…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从超越资本主义文明这一着眼点出发的,在他看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以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构建起一个全面超越资本主义的崭新文明,中国不仅要在生产力水平上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要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文明中人剥削人、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社会不公正,以及颓废堕落的精神现象.这里必须纠正一个错误的印象,就是以为毛泽东历来都不注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强调搞阶级斗争.事实上,建国以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毛泽东都高度注意改变中国落后的经济面貌,强调党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把“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确立为全社会的根本任务.即便是搞“大跃进”运动,毛泽东的出发点也是期望借此在经济发展上找到一条赶超西方国家的捷径.无论是反“反冒进”、还是提出“超英赶美”等不切实际的口号,尽管实际上导致了经济建设灾难性后果,但同时恰恰表露了毛泽东在中国生产力发展上赶超西方的急切心理,表露了毛泽东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5.
《求是》2014,(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这是一个具有深刻理论内涵和重要政治意义的观点。当代中国的改革是前无古人的社会变革。改革和革命都是表征社会变革的概念,但二者所指的社会变革的性质又不同。如果说革命是为了解决社会制度问题,把生产力从束缚它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那么,改革则是为了解决社会体制问题,即在维护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体制以及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进行变革,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这种所有制结构符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思想和主张。他多次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以下几引此书,只注页码)“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第111…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刚刚由社会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由阶级斗争转向自然界斗争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在1957年发表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18.
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有几种说法:有些同志提出阶级斗争在从多种经济成份转变到社会主义两种公有制的过渡时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在三大改造完成后,它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动力,但不是主要动力。有些同志说,生产斗争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  相似文献   

19.
综观我党80年的历史,可以发现,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转变表现之一:从“以暴力革命为手段”破坏一个旧世界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转变早在共产党成立之初,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通过暴力革命推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简而言之,在夺取政权之前,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一切活动,都是以革命为中心,一切为了革命、一切服从革命。但是,这一任务完成以后,共产党就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领导…  相似文献   

20.
在1992年初的南巡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明确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以下引用该书只注页码)。 从总体上说,社会主义本质当然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等其他社会加以区别的质的规定性。 在总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本质以后,笔者认为还可以从社会主义的运动本质、制度本质和目标本质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社会主义运动的本质 社会主义运动,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含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邓小平同志称之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见第113页等),也就是邓小平同志说的“搞”社会主义。他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