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仅靠产权结构多元化是不可能完全保护好国有资产权益的,要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国企经济形态市场化,就必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人格化的国有产权主体,即必须在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制上实现四个方面突破:一是对国有资产要实行分级所有,即要由现行的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转化为国有资产实现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所有;二是实行政府的社会行政管理职能与所有权职能分开,即成立隶属于中央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的综合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分别代表同级政府行使国有资产委托人的职权;三是实行国有…  相似文献   

2.
行政越权代理行为属于行政法上一种特殊的越权行为.它所超越的是行政委托机关授予的代理权限而非法律授予的行政权限,与行政诉讼法所指的超越职权相似但不同.除了表见代理制度之外,民法上关于无权代理的制度在行政法中可以得到应用,特别是追认制度.不过基于行政职权法定原则和行政秩序安定原则,行使行政追认权应受其行政权限和时间的限制.将来制定行政程序法时应对行政越权代理行为的追认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两大行政审判模式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现行的强职权主义行政审判模式日益显示出其与生俱来的弊病而不宜继续沿用。未来行政审判模式不应是单纯的职权主义模式或当事人主义模式,而应吸取两者的优势之处,选择职权—当事人主义模式,并按照此种模式对我国行政诉讼有关制度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4.
<正> 一、中央与地方取权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关系,主要表现为中央与地方职权的划分上。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划分,又可分为:联邦制国家成员政府与地方政府职权的划分和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权的划分;立法领域的职权划分和行政领域的职权划分。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范围愈加广泛,同时,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的现象也日益增多.本文对超越职权和滥用职权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界定、表现形式、法律责任进行探析,并对如何防止行政机关超越职权和滥用职权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6.
地方行政区划和府际关系的重构是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国家制度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国60年来,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和府际关系的调整和改革,基本上延续了传统中国的治理逻辑和治理术,即以属地管辖和行政内部发包制为特征、由职权同构和行政分权构成的多层级的地方政府结构为基本治理结构。为适应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现实要求,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和府际关系必须根据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制度设计,对既有的地方治理结构进行改革和调整。以民主化和地方自治促进和改善地方治理,使地方行政区划和府际关系以及相应的产权、财税权和人事权等制度走向法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县级人民政府依法行政有两个基本环节 ,一是行政职权法定 ,二是行政活动程序法定。我国县级政府行政职权法定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 ,但在行政活动程序法定方面却存在许多问超。因此 ,加快行政程序法的建设 ,对县级人民政府进一步严格地依法行政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城市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城市发展史上城市更新的主体在政府、土地权利人和市场主体之间有过演变,目前城市更新的部分地方法规除了强调政府主体和政府指定更新统筹主体外,更加尊重土地权利人的主体地位。国有企业的特征决定了其在城市更新中可以同时承担着“半政府”主体、产权人主体和市场主体的角色。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近几年的城市更新成果和项目来看,央企、国企参与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的比例不断增大,在城市更新项目推进和城市更新基金设立等方面,“政府主导+国企实施”已经成为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主推模式。为支持国有平台参与城市更新,本文提出政府可以推行土地作价出资入股国企、更新后的国有载体产权换股权、国企设立城市更新基金基础上加持财政贴息三个政策层面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9.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在我国宪法中是有明确规定的。然而司法实践中,司法人员在处理刑事、民事、经济、行政各种案件时,都受到种种势力的非法干涉,根本做不到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比较突出的几种情况是:政法委和组织部(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监督机关)、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对司法机关进行监督的权力机关)、政府和其他行  相似文献   

10.
在现实的行政实践中,行政指定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行政行为,其实质是行政推销。行政指定行为缺乏行政法依据,是一种超越行政职权、违背行政法原则的违法行为。它不仅容易滋生腐败、扰乱市场、危害用户,而且还自损政府形象,最终受害的是政府和人民。  相似文献   

11.
为使国企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在产权改革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做好产权的界定工作;做好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变工作;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对企业的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2.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对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规范政府行政权力运行,保证公权力依法合规,公开透明,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具有重要作用。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厘清政府权力的边界,解决政府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杜绝行政人员不作为、乱作为或以权谋私等乱象,使权力得到有效监督,分门别类进行全面彻底梳理行政职权,逐项列明设定依据;对没有法定依据的行政职权应及时取消,依法逐条逐项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审查,使"清单之外无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进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政府管制改革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化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管制体制改革首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界定政府管制,政企分开是关键。提高管制效率必须实现管制主体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健全和完善政府管制的委托-代理关系,合理划分管制职权,完善政府管制的法律环境和监督体系,有所为有所不为,改革管制手段,明确管制目标。政府管制改革应该在政府究竟怎样管制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政府信息公开是现代民主宪政国家的基石之一.其中,依职权信息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得以有效展开的首要内容.与其他行政活动相比,其违法或失范更易引发社会不公正,严重破坏政府公信力.建设阳光型政府应树立政府主动公开信息的意识,规范依职权信息公开制度的程序和实体内容,明确政府责任,建立行政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农村土地制度中土地产权的界定、归属有些是模糊的,有些是清楚的。然而,无论是模糊还是清楚,均存在着违约和侵权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官员的行政权限不明晰和高昂的保护产权成本,阻碍了农村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出现。取消乡和村的行政经济权利是解决农村土地纠纷和税费负担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6.
政府对国企干部人事任免权的刚性约束,导致了产权约束缺位、国企严重亏损、资产流失、腐败成风和企业家主体异化、功能扭曲以致资源稀缺.因此,政府放弃对国企干部的人事任免权,建立独立的市场化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企业家服务中心,加大教育投入以及建立企业家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依法行政必须建立在科学行政的基础之上。当前我国科学行政的实现程度比较低,落后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构成了阻碍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主要矛盾。二者的冲突主要表现为职权法定化原则与管理权限实际界定的非规范性的冲突,法律保留原则、法律优先原则与“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冲突,责权统一原则与权限界定模糊的管理体制之间的冲突。为此必须从实现职权界定的科学化,正确处理垂直管理与地域化管理的关系,强化对抽象政府行为的审查等来实现依法行政与科学行政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当前大部制改革中,采取统一调整模式、程序或单一调整模式、程序对行政组织和行政职权进行调整,客观上对行政主体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形式上行政主体资格的消灭、产生和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质量提升。随着大部制改革的深化,一方面要实现政策推进式向法律推进式转型,以法律保障大部制改革程序的法制化,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行政组织立法体系,通过法律来规范行政主体制度,以同步推进大部制改革与行政主体制度变革的契合。  相似文献   

19.
行政裁决制度是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中的重要制度之一,相较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具有高效经济、专业性强等优势。实践中,我国行政裁决规则不完善,行政裁决范围不明确,裁决机关职权不明确,行政裁决程序规则缺乏可操作性,导致裁决机关在行政诉讼中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亦导致行政机关不愿履行行政裁决职能,使行政裁决制度的功能大打折扣。基于此,行政裁决地方立法中,应当坚持实体问题宜粗不宜细、程序问题宜细不宜粗的总原则,明确行政裁决范围,规范行政裁决机关职权,健全、细化行政裁决程序,在促进行政裁决工作开展、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同时,降低行政机关在裁决中的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20.
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治理变革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电子政务建设具有提高政府运作效率 ,重构政府工作模式 ,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政府服务 ,形成公众参与社会经济管理的新途径 ,转变政府的社会角色等作用。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行政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表现为从外在的技术形式到内在的组织关系、从表层的政务方式到深层的制度建设的变革过程。基于信息网络的电子政务将推动政府管理向无缝化、一体化、代理化、参与化、企业化和知识化等方面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