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安研究》2008,(7):94-94
宁淼、陈汉省在《理论导刊》2008年第3期撰文认为,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国度,人们对幸福的定位和追求不一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幸福的要求更加体现出时代特征与和谐特质,作为城市,必须适应这  相似文献   

2.
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不懈的奋斗目标 公平和正义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期待和设计都贯穿着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向往。  相似文献   

3.
周汉清  崔厚民 《群众》2000,(1):37-37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从原始人对石器的精打细琢到今天人们对劳动产品尽善尽美的追求,无不显示出美的魅力。近年来我国工业美学悄然崛起,使传统美学从艺术领域向物质生产领域跨进。其核心内容包括:技术美学、生产美学和劳动美学。新型建筑材料充分体现了工业美学的理念。技术美学研究的是如何适应消费者爱美  相似文献   

4.
通过解读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我们可以了解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及其后果。在现代社会中,盲目拜物教和对符号象征性的消费,看似一场解放欲望的“革命”,但其极端化趋势必然导致社会生态平衡的丧失和人类精神的异化。对此,人们需要引起足够的警觉。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古今中外,追求社会平等、安定、和谐,是人们共同的愿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通过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阐发,揭示了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治理制度与人道主义思想告诉我们,社会治理制度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治理制度与人道主义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辩证过程,人道主义的彻底实现是社会治理制度追求的终极目标,社会治理制度的完善、公正又是人道主义彻底实现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是什么,人们一直都在追求科学的回答。人类对自己生活其中的社会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演进、逐步深化的。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人类社会的认识史。科学回顾和总结这一历史经验,是正确认识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思想源泉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对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岳 《今日浙江》2006,(16):26-28
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实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和谐社会有着不同的诠释。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钱穆说:…  相似文献   

9.
吴孟樵 《台声》2014,(6):50-50
<正>强尼·戴普主演的新片《超验骇客》,主题是计算机科技,人死后,可以借计算机复活,以此探讨了人类的情感与恐惧。让我想起今年同类型,却是拍得更优的电影——《云端情人》。《云端情人》构图美、意象美、文字美、对白美、音乐美(常以钢琴以吉他单音音符创造这些人物的情感),美得很真实地触动现代人的感情。瓦昆·菲尼克斯饰演在网络公司专  相似文献   

10.
任晓萌 《新东方》2015,(3):36-4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老子》是马克思和老子同样面对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飞快前进的状况,对身处其中的人和人类社会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文本。然而,虽然面临的都是社会大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二者却在人的本质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作出了不同的回应。通过对这两个文本有关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对我们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抉择提供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11.
正“让我们在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这是《旅行的艺术》结尾最后一句话。林长丰的作品,我们以旅行者的角度来看,感受到了社会不同层次的幸福、温暖和希望。正如《旅行的艺术》指导的是人生的旅程,它调教人们发现平实人生中对美的敏锐感觉。林长丰作品的呈现,亦可以看出在照片中的人和物在摄影者眼中的美好,作品中透露出的“幸福的时刻”就象舞台上的戏剧一般,每个人物在一刹那间将一生的火花点燃发亮。  相似文献   

12.
熊辉 《理论月刊》2007,(1):56-58
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与人类社会进步相伴随的是人类对消费深度和广度的无止境追求,人类在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中不断创造和消费着各种相应的“美好”、“幸福”符号,正是这种符号促进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可以说,人类进步的历史,是在维持人类生存的基础上追求“幸福”符号的历史;从本质意义上讲,现代社会不断增长的生产和消费的就是符号——已经超出生物学意义的代表着人类“美好”、“幸福”生活理念的符号。  相似文献   

13.
美的追求     
<正>摄影虽然只有短短100多年的历史,但对于美的事物与作品大家还是有共同的追求,如何确定一张照片的美与不美是有一个标准的。虽然美学没有固定的尺度,但是从古至今对美的追求还是人类所共有的,而且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对美的诉求与欣赏美的途径。摄影艺术的美是摄影家在艺术实践中将现实事物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并以人们可以感受到的最佳方式展示出来,摄影家的创作实践已经熔入了摄影家的多种审美心理、审美情感、审美认识、审美想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六朝文学注意到文学语言的形式美和音乐美,这是一个突出的特点,也是对文学的艺术特征有进一步认识的表现。虽然到齐梁时期,声律的研究被直接引进诗歌写作中,人为地制定了种种清规戒律,使诗歌创作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但是,对于我国文字声律的研究,以及声律对文学艺术表现的作用,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门写了《声律》篇,他不仅  相似文献   

15.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自有人类以来她都被看作人类追求的目标。然而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视角看,在我们国度里幸福不应看作对个人歌功颂德的工具,而是人们公而忘私、舍己为人、追求国泰民安的祈盼。针对目前社会部分人群对"幸福"的街谈巷议,文中通过对幸福的涵义、幸福的价值和幸福对社会进步作用的解析,阐述人类争取幸福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6.
潘晓曦 《前进》2005,(6):51-54
从上世纪初发轫于西方的文明戏,到焦菊隐先生提出“中国学派”;从以北京人艺《茶馆》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颠峰,到上世纪80年代《绝对信号》吹响“实验戏剧”号角,中国民族话剧已经走过了近百年。它以直击人性、直击时代和直击人们心灵的思想性与集文学、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灯光为一体的艺术性,不断地征服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精彩的话剧让观众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感受心灵的撞击和思考带来的快乐。而当人类社会进入新世纪新千年之后,话剧的不景气有目共睹。在影视及多种娱乐形式使观众分流的情况下,话剧艺术陷入前所未…  相似文献   

17.
林颖 《前沿》2009,(1):187-189
声乐艺术是一门情感的艺术,这是本文的理论立足点,也是文中展开所有理论探讨的出发点。音乐社会学是当代音乐学中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它既强调了音乐,也指向了社会,是音乐的社会性,也是社会意义上的音乐。在音乐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之下,提取音乐的艺术门类之一——声乐艺术,重点从声乐艺术的社会历史渊源及其风格演变的社会历史原因与声乐艺术的社会情感意义及其不同时代的社会功能显现两大方面进行理论初探。一方面,对音乐社会学的研究或有些许理论上的细化与具体化,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充实音乐社会学的理论内容;另一方面,拓宽声乐艺术关学的研究视野,从音乐社会学的混响中辨析、感受声乐艺术情感论美学的独特音响,给声乐艺术情感论以社会学的解释、支持与证明。  相似文献   

18.
一、健康的概念与衡置健康的标准 1、健康新理念:不同时期人们对健康有着不同的理解。20世纪50年代以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病”。1978年国际卡刀级保健大会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对健康的描述为:“健康不仅是疾病和体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保健大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症状,而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整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不论是站在创作者的角度,还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形成都有其不变的对文学语言的审美追求、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真善美的宣扬;但不同的文化群体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真善美的艺术准则和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是有所发展和变化的。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文学的形式、内容和功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和社会需求;这些因素促成或制约了文学经典的形成。因此,要创作出经典文学作品,既要不断追求和准确把握历代经典文学那些不变的普遍价值;又要敏于洞悉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从形式、内容和功用上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使作品植根于民众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20.
如何实施《简史》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如何遵循美育规律将完成教学任务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相结合,增强《简史》课的艺术魅力?我作了以下探索。一、发掘教材的美育功能,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简史》记录了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的劳动智慧,总结了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一座蕴含着丰富美育素材的艺术宝库。教材蕴含的美,可分为优美、壮美和谐美;美感,也可分为优美感、壮美感和谐美感。当代中学生有强烈的爱美求美之心,教师只要乐于发掘《简史》这块美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