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源于人的精神需求,即人对确定、可靠、稳定和超越的需求;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本质在于营造一个能被社会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意义世界和信仰系统,即确立共同信仰;中华传统文化是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核心支点.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时代价值,在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似文献   

2.
统一战线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其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归根到底是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要从正确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五个方面的关系入手,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特色与优势,实施统一战线凝聚力工程,凸显“三个导向”,突出“三个重点”。  相似文献   

3.
就民族的认同就是文化的认同的这一本质意义而言 ,文化是民族形成的主要因素 ,而民族的形成过程也正是民族凝聚力汇集并展示其能量的历史过程。知识分子作为这一文化的承载者 ,毋庸置疑地成为民族凝聚力的生发力量。没有历代知识分子的肩负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无以传承 ;没有历代知识分子的原创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就无以张扬 ,民族凝聚力所赖以生存的共同文化基础也就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4.
刘云山 《传承》2012,(19):64-65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刨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壮丽篇章。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腱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有关部门专门召开全同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制订下发《关于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意见》,出台了许多有力的政策措施,为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和文化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些年,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广大作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内隐形态的本质要素 ,从内和外、本质和现象、核心和核外的关系看 ,民族精神处于内在和核心的位置 ,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联结、互相渗透 ,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总体说来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消长呈现一种正相关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 ,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中华民族精神的丧失 ,导致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削弱。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能振奋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削弱 ,则使中华民族精神沦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整合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就是我们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6.
李瑞冰 《前进》2011,(3):40-41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在长期融汇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团结、维系和支撑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7.
8.
9.
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0.
论炎黄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黄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根基和内在需要。加强炎黄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教育,使炎黄文化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增强兼容性,推进创新性,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因。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途径探析:一个比较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育民族共有精神对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它可以有效提升各民族的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结合国外的经验与教训,我国应以凝聚和整合为目标,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大众传媒、社会团体、宗教精英的积极功能,并制定合理的文化发展战略来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桂榕 《思想战线》2023,49(1):85-95
中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20年,以文化遗产为内容的景观实践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文化遗产景观实践提供了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文化实践角度开展精神家园建设的新视角和新途径,具有理论适用性和现实针对性。服务精神家园建设的文化遗产景观实践,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特性,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文化实践为基础,贯穿于遗产事业、遗产经济和遗产生活三大领域。从其目标定位和内容形式看,主要有民俗生活、展演与旅游体验、社会教育传承三类;从其所依托的载体看,可划分为实体和传媒两类;从其运作特点和效应看,可划归为惰性和活跃性两个范畴。文化遗产景观实践的基本原则体现在:以建设营造精神家园相关场所设施、符号体系和情感氛围为基础,以彰显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力为核心,以实现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为目的。文化遗产景观实践的基础性保障策略包括:通过政策优化机制改善社会环境,通过目标价值评估提升社会效能,通过新媒体科技应用发掘潜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刘建霞 《前进》2009,(4):40-41
在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的条件下,高质量的精神生活需求愈来愈为人们所需要。人们不仅要求日常生活中有一个温馨的家,使身体获得休息,而且在精神上也要求有一个温馨的家,使心灵获得调养。在当前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相互激荡的情况下,营造一个全民族认同和尊崇的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叶宏  朱颖刚 《湖湘论坛》2006,19(4):30-32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赖以统一、独立和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和领导力量。在任何时期,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是在长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时代赋予了中华民族凝聚力新的内涵,也赋予了我们执政党新的形象。如何通过公共关系塑造良好的执政党形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关系到统一的大业,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本文试图从公关角度分析执政党通过公关塑造新形象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保障人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代化既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海外移民作为中华民族成员,他们是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和宝贵资源。全球化的浪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海外移民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代化的外部环境,华侨华人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双向互动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代化的内在张力,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性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代化遵循的原则,精神家园现实问题的解决和主体自觉性的培养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改革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当代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江燕 《桂海论丛》2002,18(6):33-35
改革的实践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式和内涵 ,使民族凝聚力更具现代化的特征 ,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改革使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有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巩固了民族凝聚力的政治保障 ;赋予民族凝聚力崭新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概念,明确了新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目标.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深厚底蕴,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当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与形成精神家园的重要思想资源即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把握好文化核心理念(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多元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共同缔造、捍卫和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人民休戚与共、携手奋斗,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共同铸造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新疆的历史是包括汉族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础和生长、发育、壮大的强大力量 ,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之源 ;爱国主义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心理积淀、思维定势与行为模式 ,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之基 ;爱国主义以深沉的忧患和历史责任感纵贯在历史过程的始终 ,是中华民族凝聚过程中经久不衰的推动力。由此而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