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凡读书人都希望从书中获得更多教益,但有时却因读书不得其法,读书不少却收效甚微。中国新文学先驱者胡适的读书方法很值得借鉴。读书“四到”中国旧时的私塾教育讲究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和心到。胡适对此表示赞同,并有了新的体味。在胡适看来,所谓“眼  相似文献   

2.
<正>胡适,曾经作过一次题为《为什么要读书》的演讲,介绍了他几十年读书的经验和体会。胡适认为,为什么要读书?大致原因有三:一是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二是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三是读书可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相似文献   

3.
秦德君 《学习导报》2011,(20):42-43
领袖人物中,真正能读书、读得多、读得深入、对中西方文化都用心体悟而又能经世致用者,孙中山是其中一个。 当年,有人给孙中山起了个绰号“孙大炮”,谓只会吹牛之意。比如胡适,一直认为孙中山能说会道,但肚里未必真有学问。有一次,胡适去拜访孙中山,两人茶叙座谈,胡适见屋里满架的书,心中疑惑孙中山是否翻过。  相似文献   

4.
唐宝民 《前线》2014,(7):118-118
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曾与大学者胡适有过多年交往,二人还曾合作写成了《胡适口述自传》一书。唐德刚自认是胡适的弟子,对胡适这位老师极为尊敬。需要注意的是,唐德刚虽然尊敬胡适、在与胡适的交往过程中时时执弟子礼,但在学术问题上却毫不含糊,不因胡适是老师就盲从他的观点,而是敢于对胡适的观点进行挑战。  相似文献   

5.
胡适的学人传记是胡适传记创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学人传记的创作缘由入手,分析了胡适学人传记中较有代表的篇章,胡适学人传记的艺术风格,并试从胡适的学人传记中挖掘一个隐藏的"自传".  相似文献   

6.
关于胡适的藏书作为知名学者、教授、作家,胡适有着丰富的藏书.据与胡适相熟的《闲话胡适》一书的作者石原皋说,胡适约有40个书架的藏书,线装书、外文书和平装书都很多.他的这些书,多是在北平购置的,其中有一些是善本书.有着"考据癖"的胡适,一向很重视资料的收集、收藏.关于自己的一些有关资料,他也特别注意保存.日记、往来书信、手稿、图片也是他的藏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研究胡适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他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目前已出版的多种研究胡适的论著都未能将这一问题单独提出来加以讨论。实际上 ,胡适与中共的关系是一个两者之间矛盾逐渐加深的过程。研究这一过程各个阶段的发展及这种发展对双方关系的影响 ;阐明胡适与中共究竟在哪些问题上存在着根本分歧 ;怎样认识胡适与中共之间矛盾分歧 ,对于我们深入研究近现代中国历史将不无裨益。一、胡适与中共关系发展的历史过程胡适对于政治问题的态度经过了从留学美国时期的热衷于政治话题和政治活动 ,到五四时期试图绕过政治和发誓不谈政治 ,再到 30年…  相似文献   

8.
史飞翔 《党课》2013,(18):77-78
罗尔纲是胡适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职时的学生,因为在校时文化史论文写得好且得过奖学金而为胡适所青睐。罗尔纲毕业时给胡适写了一封信请求帮助。结果,胡适就将罗尔纲留在家中作为自己的助手和家庭教师。  相似文献   

9.
杜日辉 《世纪桥》2000,(3):47-48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学者之一的胡适,在思想上、政治上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的思想转变也经历了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正象胡适1914年11月3日在《容忍迁就》一文中说:“吾于家庭之事,则从东方人;于社会、国家、政治之见解,则从西方人。”这可以说是胡适在治学与做人方面的基本概括。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力求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 一、胡适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学者,可以当得起“终生勤奋、著作等身”八字的考语。  相似文献   

10.
正同类相似文章看多了,不免产生"阅读疲劳"。对我来说,关于胡适的评价和研究,就有如此的感觉。今年距胡适1921年发表《红楼梦考证》正好100年。这类应景的纪念文章与专著,以及各种学术活动,自然多了起来。这各种大同小异的声音,不过是再次宣示胡适在学术史上、尤其是"新红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奠基性位置而已。其潜台词不过是1954年、1955年对胡适思想的批评全错了!最近读欧阳健先生新著《百年微澜一—胡适与"新红学"》 (九州出版社2020年12月版,以下简称"百年微澜"),却犹如在闷热的夏季,吹来一缕清风。  相似文献   

11.
50年代,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对胡适思想的清算运动,这早已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了。但对20年代,毛泽东作为胡适的崇拜者与胡适的历史联系却知者甚少。实际上,毛泽东早年的革命活动都受到了胡适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过,在五四前期,胡适和陈独秀曾经取代康有为和梁启超,一时成了他的楷模。毛泽东1920年7月9日致胡适的信。印证了毛泽东的上述说法。信的全文是:  相似文献   

12.
正胡适是新文化运动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之一,由于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白话文是新生事物,当时社会上对此的反对异常激烈,反对白话文运动的有大学者吴宓、黄侃、林纾、梅光迪、章士钊等人,尤以黄侃为最。黄侃乃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大弟子,恃才傲物,其狂妄与尖刻是出了名的。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提倡白话文,不是真心实意!"胡适问他何出  相似文献   

13.
刘仓 《党史博览》2009,(3):10-14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是历史合力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与胡适之间的政治对立关系逐步演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朱洪 《党史文汇》2000,(5):23-23
192 6年 7月 2 7日胡适到达莫斯科。他去英国参加中英庚款委员会全体会议 ,同时到伦敦、巴黎国家图书馆查阅有关禅宗的敦煌古写本资料。不满国中“新政客”的胡适之所以绕道莫斯科 ,是因为他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 192 5年胡适的许多朋友要他加入“反赤化”的讨论 ,他迟疑没有加入 ,是考虑到国内对于“赤”的传统见解是狭窄的。苏联的政治试验和自己试作白话诗、美国试验委员会制与经理制的城市政府一样 ,都是正当的 ,是符合实用主义精神的。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到莫斯科后的几天 ,胡适同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一起参观了苏联的监狱、博物馆。…  相似文献   

15.
胡适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的领袖人物之一。他一生致力于学术和文化的进步、思想和言论的自由、民族的尊荣和人类的幸福,受到世人的景仰。同时,作为留学归国不久即成为公众人物的胡适,一生广交友朋,上至国家元首,下至街头小贩,他们无一不被胡适的交际魅力所感染。  相似文献   

16.
佚名 《廉政瞭望》2009,(7):67-67
1958年12月17日,胡适在台北的一个公共场合,谈到了自己的爱好。胡适说,他真正的收藏,其实是收集世界各国的男人害怕老婆的故事。在收集此类故事的过程中,胡适发现,在世界各个国家当中,只有3个国家没有十白老婆的故事流传在外:它们分别是德国、日本和俄国。同为轴心国的意大利,倒有很多怕老婆的故事。胡适因此凭直觉得出结论:意大利会跳出轴心国的。果然,4个月之后,意大利真的跳出来了。  相似文献   

17.
张洪波 《党史纵览》2006,(11):54-55
陈独秀与胡适是上个世纪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同为安徽老乡,又是一对相知有素的老朋友。陈独秀出生于历史文化名城安庆,胡适出生于徽商发源地绩溪。恢弘的长江,一泻千里,东流入海,养育了陈独秀光明磊落、百折不回的个性;苍翠的山峰,重峦叠嶂,生机勃勃,培育了胡适求真务实、精明干练的性情。近几年来,学术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少学者对陈独秀与胡适进行个案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出现了不少有分量、有价值的专著和论文,但把他们融会贯通于一书的专著尚未见到。2006年初,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安庆师范学院…  相似文献   

18.
《湘潮》2007,(7)
胡适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由于提倡文学革命而暴得大名,他提出的大力提倡白话文的主张影响深远。同样具有中西文化知识基础的学衡派却和他观点分歧,对胡适的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进行了强烈的批判,本文试从二者中西文化观的不同分析是什么导致了学衡派对胡适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胡适倡导的"实验主义",是其"科学救国"思想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胡适从如下三个方面阐扬了它的意义:一、实验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二、工具主义的"社会改良说";三、实用主义的"科学人生观".尽管胡适的思趣中涵括优长与缺失两方面的内容,但今人不应简慢其中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20.
唐皞 《唯实》2005,(4):61-62
在"五四"文学革命中,胡适是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他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在当时中国文坛和思想界, 可谓领风气之先,由此而引起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次真正伟大的变革, 并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胡适的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诗歌的见解方面。作为一个诗人, 胡适是"五四"文学革命中第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