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区文学是中国革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它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因而也就具有了它所独有的特征,即功能上的革命化和政治化,内容上的通俗化和形式上的小型化。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的文学艺术方面的改革与建设,使苏区文学成为中国现代革命红色文学的源头。  相似文献   

2.
曹琳 《党史文苑》2007,(8):15-17
苏区文学是中国革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它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因而也就具有了它所独有的特征,即功能上的革命化和政治化,内容上的通俗化和形式上的小型化.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的文学艺术方面的改革与建设,使苏区文学成为中国现代革命红色文学的源头.  相似文献   

3.
<正>深入挖掘并利用好红色资源,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抓手。鄂东南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湖北的黄石阳新、大冶为中心领导创建的重要红色割据区域,是当时全国六大苏区之一湘鄂赣苏区的中心。黄石龙港地区有着辉煌的革命历史,遗留了大量红色文化资源,记载了黄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苏区、建设苏区、保卫苏区的光辉历程,是一座“天然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不可多得的党史学习教育大课堂。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80周年。笔者认为,在回顾党的历史、发扬优良革命传统的今天,我们应努力加大对中央苏区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弘扬苏区精神。苏区精神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培育和形成的革命精神,是苏区革  相似文献   

5.
苏区精神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建立农村根据地,并在根据地上成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即苏维埃政权阶段而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它继承了井冈山精神,开启了长征精神,并和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今天,苏区精神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6.
红色泰宁     
泰宁是一块具有革命历史的红土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红军在此燃起了革命的烽火,建立了红色政权,中国工农红军总部就设在这里,朱德和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指挥红军作战,并一度成为闽赣省物资供应和经济文化建设的中心,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苏区县之一。至今在古城老街两旁仍完好的保留着当年红军用繁体字书写的大幅标语、巨幅文告以及防空洞等。当地政府为纪念这一段光荣革命斗争历史,将该街命名为"红军街",并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列入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7.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巩固和发展苏区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所培育、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总结苏区精神研究的现状,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可概括为: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革命精神三个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对于当下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万生更 《党史文苑》2012,(10):56-58
陕西红色文化的历史见证价值使其成为陕西重要的文化品牌,西北根据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及西北根据地的革命精神、陕南苏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及陕南苏区精神、党中央在陕北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及延安精神构成了陕西红色文化的三大品牌,陕西红色文化品牌具有强大的品牌力。  相似文献   

9.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先后创建有13块比较大的苏区(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湘赣苏区、湘鄂赣苏区、赣东北苏区、湘鄂西苏区、西北苏区、广西左右江苏区、琼崖苏区、闽东苏区、鄂豫陕苏区及湘鄂川黔苏区.分布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广东、广西、海南、河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等15个省的边界地区或远离中心城市的偏僻山区。  相似文献   

10.
苏区革命历史地位重要,需要从学理上高位推进,在区域上协同创新。"苏区学"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兼及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历史文化研究和苏区精神传承弘扬创新的学科。构建"苏区学"学科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与重要的社会价值;构建"苏区学"学科的文献资料、研究机构、政策措施和苏区精神内涵的提炼等基础条件已经具备;"苏区学"学科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基本明确;"苏区学"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历史分析、综合研究、比较研究和调查研究等,发展趋势良好。  相似文献   

11.
郭跃峰  王检生 《党史文苑》2012,(12):48-49,56
苏区干部好作风,是中央苏区时期广大苏维埃干部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在创建、巩固和保卫革命政权,开展苏区各项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形成的追求理想、坚定信念、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关心群众、执政为民、模范带头、争创一流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苏区干部好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普通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党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凸显了苏区时期具有原创意义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高度升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大力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永葆政治本色,努力争创新时期赣州"第一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武夷山市是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苏区。在战争年代,这里是闽北革命的中心和摇篮。为了使革命传统不被淡忘,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升华,几年来,我们针对现阶段政治思想工作的新特点,发挥革命老区的政治优势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以党史、革命史为主题,在全市范围内持久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1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标语宣传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动员的重要手段。在苏区,标语可以说是遍及城乡,无处不在。1934年.贵州沿河县邮局局长曾对湘鄂川黔苏区的标语宣传做过这样的评说:“标语之多,满街满衢,门窗户壁,书无隙地。”苏区标语宣传之盛况,由此可见一斑。我们知道。标语宣传是苏区特定年代革命斗争的需要,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部“浓缩的党史”,而且可以窥探到那个年代生活的历史脉落。  相似文献   

14.
鄂豫皖革命根报地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形成的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块大的革命根据地。鄂豫皖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创造和经验,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仅就鄂豫皖苏区的政权建设,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江西东北部和安徽南部,以浮梁程家山为中心建立的皖赣边革命根据地,是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1934年3月到1935年1月,近一年时间,党领导皖赣边军民开展英勇的革命斗争,使这里成为闽浙赣省委领导下的仅次于赣东北中心区和闽北苏区的第三大苏区.一、皖赣边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与发展皖赣边革命根据地东抵婺源,西临长江,南达乐平,北界东至,包括江西境内的河东、河西(均属浮梁境)、彭泽、波阳、都昌、浮梁、乐北、湖口、婺源、景德镇和安徽境内的秋浦、东流、祁门、望江等14个县和特区.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彭光华 《党建》2009,(8):35-35
赣州是苏区时期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应该充分发挥其独特而又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奋力推进红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7.
不断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发展的一条红线。苏区时期的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面临局部执政,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在艰苦的条件下苏区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也积累了一系列经验,包括:民生是立党治国之本、发展经济是民生之根、社会建设是民生之路、共享和公平是民生之向。这些宝贵经验给我们在新形势下解决民生问题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地处四川东北边缘大巴山南麓的宣汉县,是川、渝、陕结合部的革命老区,系当年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的根据地之一.这里,革命历史文化厚重,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在革命战争年代,诞生了川东北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和川东游击军,3.4万多优秀儿女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今,117万宣汉人民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将红色旅游资源与绿色生态、巴人文化、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极大地增强了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仅2004年,就实现旅游收入1.3亿元.  相似文献   

19.
苏玮 《理论导报》2014,(6):35-36
正苏区精神是党在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政治特质的集中体现。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刻领会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继承和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对于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党的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深刻领会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继承弘扬苏区  相似文献   

20.
南平市俗称"闽北",是"红旗不倒"的革命老区和苏区,见证了众多重大党史事件的发生,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红色资源。闽北的革命历史,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在福建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就闽北红色资源的地位和特色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