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虎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名山,又是一处新兴的旅游胜地。她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南郊16公里处,自古以“神仙都所”、“人间福地”而闻名天下。中国古典名著《水浒》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把她的美妙与神奇描绘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 龙虎山的美妙在其山水。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龙虎山有99峰、24岩、108处自然及人文景观,奇峰秀出,千姿百态。有的像雄狮回头,有的似文豪沉思,有的如巨象汲水  相似文献   

2.
音响的魅力     
玉良 《瞭望》1990,(29)
在文艺作品中,自然音响与环境音响是富有魅力的一种表现手段。声音入诗,可谓历代诗歌创作的一种艺术传统。 诗中之声往往是诗人心理的听觉化。‘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虫鸣之声将王摩诘的秋夜悲情烘托了出来。杜子美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则将诗人思乡恋情寓于戍鼓秋雁之声中。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曾多次说明,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曾公开声称自己是个“完全之社会党”。在他的演说辞和论著中,对民生主义——社会主义有过许多理论的、原则的、具体的阐述,但所描绘的“社会主义”前景往往美妙而模糊。《实业计划》是他精心设计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兰图,是经过深思熟虑、准备付诸实施的行动计划,从中,可以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洋洋大观的桂林山水画中,有三卷动人心魄的“漓江百里图”。首开桂林山水长卷画纪录的,是当代山水画巨匠关山月。其次的是广西著名画家黄独峰教授。第三人是“漓江画童”阿西,他作画时年仅六岁,但却以非凡的气魄先声夺人,一画就是《我走漓江二百里》! 前两位,作为岭南画派第二代嫡系传人中的佼佼  相似文献   

5.
闲斋 《瞭望》1990,(23)
宋祁的《玉楼春》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当时就同“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被认为难得的佳句,传为美谈。宋祁是工部尚书,张先官都郎中。《渔隐丛话》中有一段说:“张子野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子京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曰:‘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子野屏后呼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耶?’遂出,置酒,甚欢。盖二人所举,皆其警策也。”后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好就好在个“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妙就妙在个“弄”字,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矣。 但是,在文艺创作和评论上都颇有造诣的李渔(他的《闲情偶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艺术理论著作),却偏偏不买这个帐:“有蜚声千载上下而不能  相似文献   

6.
张燕 《学理论》2010,(19):180-180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深刻表达了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超脱,与协调共生的思想。随着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认识的加深,不断地在园林中模仿自然的山水景色,营造自然的山水意境,达到“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7.
《民主》2004,(1)
杨丽华1939年生,苏州市人,副教授。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陶瓷研究所艺术顾问。长期从事国画创作,擅长写意花鸟,兼工山水。她的国画作品曾参加“中国当代花鸟画展”获优秀奖并编入画册;曾参加美国“第九届国际艺术画展”;又入选泰国“东南亚国际名家水墨画展”获金奖。前两年,她沉醉于陶瓷艺术,把自己的国画作品移作陶瓷装饰,取得艺术上的突破。其陶艺作品曾先后参加在北京、香港、澳门等地举行的陶艺作品展,并刊载于《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景德镇陶瓷全集》、《壶中天地》(台湾版) 等图书,又有《杨丽华画集》出版。  相似文献   

8.
“挂名”     
宏图 《瞭望》1992,(25)
孙愚《美妙的名片》介绍名人名片多种,其中沙叶新先生的名片委实妙趣盎然。如,罗列“头衔”: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暂时的!”按,破“一味恋栈”之陋习。 “剧作家——永久的!”按,情有独钟,追求执著。  相似文献   

9.
淡之美     
淡 ,是一种至美的境界。苏东坡写西湖 ,曾经有一句“淡装浓抹总相宜” ,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 ,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 ,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 ,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 ,未必多么感到兴趣的。识得西湖的人 ,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 ,在那细雨、碧水、微风 ,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 ,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 ,才是最美的西湖。水墨画 ,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在中国画中 ,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 ,…  相似文献   

10.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他喜欢这样的诗句,并用心以自己的工作去实践诗的意境。他因此荣获《半月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和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一) 1992年初,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把我国经济建设推向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这年5月2日,宋书信同志受命担任了太钢党委书记。他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既为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对空间的认识李海,张仁士一、两种不同的空间定义在我国古籍中,最早提出空间概念的是《管子·宙合》篇。“合”字作为名词指今天的盒子,《正韵》曰:“合子,盛物器。”从合子的四方形结构,形象地比喻四方上下谓“六合”,一般概括为空间。《墨经》中则将空间...  相似文献   

12.
登上西行的飞机,宽大的机舱给人一种舒适和安稳的感觉,但我们这一行人心里却惴惴不安。由艺术顾问吴祖光和团长周仲春率领的北京京剧四团将把一台完整的京剧《三打陶三春》(以下简称《三打》)带到欧洲,西方观众将做出何种反应?信手拿起报架上前一天的《光明日报》,《夕阳也是美的》一文跃然入目。文中称戏曲为“夕阳”艺术,更令人产生不安之感。  相似文献   

13.
《大雷雨》是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曾高度评价《大雷雨》主人公卡捷琳娜这一形象的思想艺术价值.称她是“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相似文献   

14.
《侨园》2004,(6)
艺术简历马生钢,笔名老骥,号守砚斋主,祖籍辽宁本溪,大学文化。现为辽宁美术家协会会员,沈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攻山水、花鸟,兼攻书法。在继承古人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取现代艺术的精华,努力使个性、气质、神韵在作品中有机结合。近几年来,创作出大量的作品,其中水彩画《太行秋色》入选辽宁省第二届写生作品展:《山花》、《秋韵》入选辽宁省首届水彩画艺术展:《猴石秋色》入选辽宁省庆祝建国50周年艺术成就展;中国画《秋水东流》、《飞瀑流泉》在“黎明服装杯中国沈阳世纪中华龙”书画大赛中获二等奖;《醉秋图》入选庆祝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沈阳美术书法作品展”;《金秋时节》在沈阳市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中获优秀奖。许多作品发表在省、市报刊杂志上。  相似文献   

15.
曾经为徐悲鸿、齐白石等大师裱画的著名裱画师刘金涛先生写的这篇质朴的短文,使我们了解到一位热爱艺术、热爱祖国的老画家周怀民的高尚品格。 在北京西海边,周怀民先生居住的一个小小的四合院里,新添了一张奖状,这就是无锡市人民政府为褒扬地将珍藏的宋元明清七十三幅古字画捐献给国家而颁发的。这批古字画中有宋人的《四喜图》、《松溪泛棹图》,元人的《圉人曳马图》、赵孟頫的《临苎亭序卷》,明董其昌的《湖山秋色图卷》、文征明的《东坡诗意图》,清石涛的《竹石图》、王原祁的《北阡草庐图》以及恽寿平的扇面山水等等,均为罕见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16.
艺术美或理想是高级形态的美,是“是美的充分的体现”,这是黑格尔《美学》著作研究的中心。什么是艺术美黑格尔的美的定义,实质上主要是艺术美的定义,所以他说“艺术即绝对理念的表现”。具体地说,在艺术中理念与它的感性表现“应该配合得彼此完全符合”。在这个意义上,艺术美是“符合理念本质而现为具体形象的现实”。为此,他对艺术美的理念与哲学理念作了明确的区分,指出后者是概念方式对绝对精神的抽象把握,而艺术美则是“化为符合现实的具体形象”的“具体理念”。从这一点出发,黑格尔对艺术美的本质和特征从“五统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丁聪  东耳 《瞭望》1988,(36)
王驾《雨晴》诗云:“雨前初见花问蕊,雨后全无中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雨骤花尽,蜂离蝶去,情致俱佳。而骤雨摧花、冷眼驱人,事虽二端,理则一焉,恐索解人不易得耳。  相似文献   

18.
她,曾因在新歌剧《白毛女》中,塑造了一个坚贞、勇敢的少女形象——喜儿而闻名遐迩;曾以一曲《南泥湾》、《我的祖国》风靡一时,曾经为年轻的共和国在国际歌坛第一个获取艺术金奖…… 她就是家喻户晓的——郭兰英。 1976年,被囚禁多年的人民艺术家郭兰英,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解放。满怀对老一辈革命家的热爱,她抱病登台,一字一泪地唱出了响彻九洲的《绣金匾》。年过半百的她,用几倍于年轻人的热情和干劲,投身到浩劫后的文化重建工作中。但她深知,人不能与艺术规律抗衡,“舞台总是青年人的天地”。于是,她告别舞台,开始重定人生座标。 那是1985年,郭兰英生病卧床,同行们来看她。问候之中,那些从事民族艺术颇有造诣的艺术家们连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的艺术瑰宝,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其美学蕴涵极其丰富。但笔者所见这方面的研究颇少,深感这是《诗经》研究之中的欠缺。为深入发掘《诗经》的美学思想,本文拟从“人化自然”美、意境美和悲剧美等几个方面试作探讨,以为引玉之砖,并就正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36)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的"自然"既有生活的真实又有艺术的真实之义,两者并不截然分立,而是相辅相成;有意境的不一定是自然的,自然的也不一定是有意境的;意境其实是艺术家本身的自然与曲境的自然的统一。追求"美"而不伤害"自然之趣",对景、情、物的观照中达到"无我",以自然求诸自然,才是通往"意境"的方式。意境的高下取决于表达的作品自然化的程度。作家艺术处理的态度和方式是"以物观物",自然本身能显示其内在的"本质力量",这是元曲意境追求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