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1964年到1980年,我国在内地的十几个省、自治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工业交通、国防科技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基本建设,称为三线建设。所谓三线,是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划分为三条线:一线指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湖南、湖北等内地地区,其中西南、西北地区(川、贵、陕、甘)俗称为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的腹地俗称小三线;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部地区。三线建设主要是指三线和二线地区的建设,也包括一线的迁移。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共投入2050余亿元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安排了几千个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2.
建国后的三次西部大开发,其历史最长要算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的三线建设.当时从战略的角度,按离紧张边界的远近,把全国布局为一、二、三线:一线指东北及沿海地区;三线指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的西部及广东北部、广西西北部等大后方;二线则指一、三线之间的广大地区.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内地的十几个省、自治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工业交通和国防科技为重点的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运动,即三线建设。所谓三线,是按照我国的地域特征,从战备角度划分的三个区域:一线指沿海地区和边疆地区;三线指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及湖南、湖北、河南等内地地区,其中西南(云、贵、川)、西北地区(陕、甘、宁、青)称为大三线;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  相似文献   

4.
<正>当代贵州:近期上映的《闯入者》依然选择了"大三线"命题,这是你第三部关于三线建设的作品,为什么如此执着?王小帅:创作离不开创作人的经历,以及他自身的成长背景和环境。我因为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贵州的三线地区生活,对三线建设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在我做的十来个片子里,其中有三部是三线的题材。当代贵州:你觉得三线建设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王小帅:一部电影不能从评价整个三线建设的角度去做,我的视角是其中的人物与情感。在那个时期,国家  相似文献   

5.
一、历史因素。贵州,自古以来就属于贫穷、落后、边远的地区。在农耕时代,由于远离中原文化区,社会发展进程缓慢;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对华贸易和资本输出主要在东部;旧中国垄断全国经济命脉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其产业布局也极少涉及贵州;解放后,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虽给贵州增加了一些重要的工业基础,但由于布局不合理,也未能很好地发挥其效益。历史的贫穷落后,使贵州经济发展缺乏应有的坚实基础。 二、区位和地缘因素。贵州处于“三不沿”(沿海、沿江、沿边)的西南内陆,属于喀斯特地貌集中连片的石山区,山地占87%,丘陵占10%,平地只占3%。由于受此硬环境约束,交  相似文献   

6.
董颖 《世纪桥》2000,(5):14-16
三线建设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加年代初期在中国三线地区开展的一场以备战为中心,以军工为主体的经济建设运动。三线地区是针对一、二线地区而言。一线指沿海地区,二线指中部地区,三线地区包括两部分:一是包括云、贵、川的全部或部分及湘西、鄂西地区的西南三线;一是包括陕、甘、宁、青四省区的全部或部分及豫西、晋西地区的西北三线。三线又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为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省  相似文献   

7.
三线建设是在20世纪60年代紧张的国际形势下,根据党中央关于加强战备、巩固国防的战略部署,在祖国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具体是指长城以南、广东省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基本属于内地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  相似文献   

8.
按照中国军事经济地理区划,我国沿海一带为第一线,中部地区为第二线,内陆地区为第三线.所谓"三线建设",就是指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西南(包括湘西、鄂西、四川、云南、贵州)和西北(包括豫西、晋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地区所进行的规模宏大的国防经济建设.这项建设,从"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964年开始酝酿决策,到70年代末基本结束,经历了15年左右的风雨历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依据当时的世界形势,作出了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利贯当代、功盖千秋,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相似文献   

9.
三线建设是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布局的一次重大调整。所谓一、二、三线是按设想的我国军事地理区域划分的,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后方地区为三线。当时的三线,最初是指西南和西北地区。70年代三线的范围有扩大。全国大三线,一般说来,是在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广大地区。具体来说,是指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北的陕西、青海和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中原、华北的部分省区。  相似文献   

10.
<正>三线建设,是我国从备战出发,以国防工业建设为中心的大后方建设,是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等老一辈政治家、军事家透彻洞见国际形势,深刻总结中华民族斗争历史经验,充分发挥西部山区优势而进行的伟大战略设计和特大工程举措,汇集了无数优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辛劳,其累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正凝化成为弥足珍贵的"三线文化"。贵州的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78年基本结束,历时15年,其建设规模之大、投入之多、时间之长、行动之快、动员之广、成效之巨,在贵州发展史上十分罕见。  相似文献   

11.
正"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60年代"三线人"吹响的三线建设号角,这是"三线人"建设贵州的铁血誓言。自此,一场持续了15年时间、涵盖13个省区、投入2000多亿元及千万人力的建设拉开了序幕。1964年7月,中共中央西南局和国家计委在四川西昌召开会议,贵州和四川被确定为西南三线建设的重点。交通闭塞、工业落后、经济贫困的贵州,进  相似文献   

12.
正贵州已具备了天时地利条件:横向看,贵州是中国国家战略布局中长江经济带与珠江经济带的中间带;纵向看,贵州是西部地区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点,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作为不沿边、不沿江、不沿海的内陆省份,近年来,贵州的开放格局正实现全方位突破。当前,贵州正加快开放通道和重大开放平台建设,推动更多企业和产品"走出去"。沿着"一带一路"方向推进更多企业走出去,既是贵州重要决策部署的需要,也是现阶段贵州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国际化经营发展壮大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3.
正"三十年前看沿海,三十年后看沿边",当《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成为我省第三个"国字号"发展战略时,面对全面深化中俄战略经济合作的新形势,这片肥沃的黑土地迎来了又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依托对俄开放的"金字招牌",实现开发、开放"双轮驱动",促进"两带一区"协调发展,国家规划为龙江描绘出一幅清晰的路线图。实施沿边  相似文献   

14.
《当代贵州》2006,(6):20-21
外贸实现新跨越 外贸,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对贵州这样不沿海、不沿江、也不沿边的内陆省份来说,外贸一直是我们下山"出海"的主渠道,且开展外贸实属不易.  相似文献   

15.
正曾经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三不沿"状态的贵州正在转变为近江、近海、近边发展优势,迎来更多的开放机遇。4月20日上午,伴随着火车鸣笛,"一带一路"南向通道贵州段测试班列(贵州贵阳—广西钦州)从贵阳南车站改貌物流基地发车,满载货物,一路向南,17小时后到达750公里外的钦州港,再通过海运将出口货物运往海外各国。  相似文献   

16.
<正>1965年,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的"三线建设"在贵州全面展开。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10万建设大军奔赴贵州高原,在贵州大地播下工业文明的种子,成为支撑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三线建设"时期,贵州建起了航空工业、航天工业、军用电子业三大科研生产基地,夯实了贵州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基石。011航空基地、061航天基地、083电子工业基地——几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50年,是贵州省从一个极为贫困的农业地区迈入工业化进程的50年。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2.1亿元,其中手工业占92%,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24.2%。到196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比1949年增长2.47倍。1964-1976年,国家进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东、中部地区一大批工业企业内迁贵州,相继建成航空、航天、电子、煤炭、电力、冶金、有色、机械、化工等  相似文献   

18.
<正>六盘水市钟山区,作为中国西南"三线建设"主战场,是50多年前"火车拉来的城市"。如今,峥嵘岁月已过,"三线"精神常存。水城河畔、国内唯一的三线建设博物馆坐落于此。通过展示、再现、体验,人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好人好马上三线,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创业激情。沿着河岸的800米街区,以极具工业感的集装箱建筑为主体,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打造富有现代韵味的"三线"文化旅游休闲小镇。  相似文献   

19.
<正>当年沿海城市依靠港口沿海沿边优势,发展外贸经济实现了腾飞。互联网时代没有港口的杭州抓住电子商务,成了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帮助贵州实现发展腾飞的风口在哪里呢?在今天互联网时代,贵州把大数据作为弯道取直的新路。今天就围绕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贵州为什么选择大数据、大数据对贵州大扶贫的助力这几个方面来和大家交流。一、什么是大数据  相似文献   

20.
书荐     
正作者:六盘水市地方志编委会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六盘水三线建设志》摘录:"三线建设"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和进行的。六盘水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对贵州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段创业史、建设史、发展史需要有翔实、真实的记录,并传之后世,以资政、存史、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