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手段残忍的杀人凶手,当地村委、乡邻百姓,没有愤慨,没有仇恨,反倒一次次地上书政法机关,联名为凶手担保,同情怜悯、正义良知的倾斜让人难以置信,个中案情曲折隐晦,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2.
德里达在《法律暴力》文中通过对正义的解读,揭示了解构成为正义的条件,法律与正义的区别。他认为,理解正义必须与特定的文化共同体的实践相联系,没有一种超越的、普遍的正义,只有特定语境中的正义。正义是一种解构的可能性,解构就是正义。解构的正义是一种方法、一种困境体验、一种绝对他性的体验。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之所以对正义提出批判,一方面在于他要同蒲鲁东的永恒正义观划清界限,另一方面在于他充分认识到了资产阶级正义观的虚假性。虽然马克思对正义提出了批判,否定从正义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历史、解释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正义理论,马克思的正义论是一种以生产方式为基石、以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为原则的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4.
休谟认为正义是一种区别于自然之德的人为之德,共同利益感是保证人们遵守诺言并履行正义原则的情感基础。维护共同利益感就是为了建立一种经济正义,它包括三个基本的原则。麦金泰尔认为在正义规则与自私本性二者之间,逻辑上的过渡是不可能的,因而休谟的同情心是虚构的哲学概念。罗尔斯对休谟正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正义的环境观念、正义相互性概念和正义的作用观。  相似文献   

5.
林春逸  刘鑫淼 《求索》2005,(6):129-131
柏拉图的正义是一种追求“和谐”的正义,正义的国家就是整体和谐的国家、正义的人就是德性和谐的人。但是,柏拉图所追求的“和谐”,不完全是正义的和谐,其正义观具有明显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正义是追求和谐的正义,其和谐是正义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鲍家志 《人民论坛》2011,(7):118-119
实体正义"优先论"或程序正义"优先论"以及两者"并重论",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动态平衡应是一种现实可行的方略。民事再审程序作为一种特殊的救济程序,在维护裁判的公信力和保障再审诉权的张力之间求得平衡,再审事由的确定应体现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赵小锁 《创造》2010,(7):106-109
民族地区基层人民法院绝大多数法官是由当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公民担任,这是我国对少数民族权益保障在法官选任制度方面非常充分的体现。民族地区法官选任制度存在法官司法资格要求如何与当地实际情况相匹配的问题。为了司法的正义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民族地区法官考核内容中应该对非当地民族成分的法官增加关于当地风俗习惯的考核事项。  相似文献   

8.
骆徽  刘雪飞 《理论月刊》2012,(6):135-138,155
秩序与正义是社会良性运转的内在要求,它们既是人们的一种理想预期,又是一种客观存在。二者并不是互不相容的,而是一对辩证统一的概念范畴。本文通过对秩序与正义的界定,探讨秩序与正义的关系,力图寻求秩序与正义关系的最佳契合点,使秩序与正义实现双赢。笔者认为,追求正义应当以个人正义中的良心、社会正义中的平等和国际正义中的善的力量,分别作用于个人、社会和国家,调节人类社会中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关系基础上建立起相对和谐的秩序。  相似文献   

9.
申林 《长江论坛》2011,(4):13-17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正义理论。它由以下内容构成: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的概念、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的关系、国家正义的实现和国家正义的维持。柏拉图正义理论的内在缺陷在于:第一,国家正义概念与个人正义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柏拉图正义理论的基础,但柏拉图的国家正义概念与个人正义概念都存在问题,而且柏拉图夸大了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的对应性,并忽视了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之间的矛盾;第二,哲学王统治是国家正义和普遍的个人正义实现的关键,但柏拉图没有意识到哲学王统治与国家正义一致的或然性以及哲学王统治本身的内在困难;第三,国家正义和普遍个人正义的维持依赖于公共教育和公有制度,但实际上它们并不能真正维持国家正义。  相似文献   

10.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真正确立,而唯物史观的确立又对马克思正义观的最终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具体来说,它促使马克思由批判"正义"到重构自身正义观的转变;由思辨正义到实践正义的转变;由思考"什么是正义"到思考"怎样才能正义"的转变。依循此路,马克思得以最终确立起历史正义观和初步完成对未来共产主义正义图景的探索与建构。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全球绿色运动中的重要一脉,环境正义是民权运动、反有毒物运动、学界推动、原住民斗争、工人运动,以及传统环境主义共同孕育下的产物。长期以来,囿于以罗尔斯为代表的传统正义论的影响,环境正义的研究范式一直被分配正义所主导。但正义之内涵远不止于分配维度,而应有更宽泛的意义和指向。学者们近些年的研究成果和现实的环境正义斗争实践表明:将正义和环境正义之“正义”内涵归约和简化为单一的分配视角是有失偏颇的。正义实际上是集分配、承认、能力和参与等四种维度于一身的统一体。基于此,对传统正义论的研究范式进行批判反思,并积极重构环境正义的理论框架就显得非常必要,对推动正义论,尤其是环境正义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阎菲丽 《传承》2011,(25):36-37,57
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正义的和谐社会,即一个完美的理想国。其正义观包括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个人正义是城邦正义的体现、是实现城邦正义的前提;城邦正义为实现个人正义提供了外在的客观条件,不断促进个人内在和谐的实现。对于柏拉图的正义思想,既要看到其局限性,也要看到其中的合理部分,如节制欲望、男女平等。崇尚集体主义等思想,这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田翠琴 《学习与实践》2007,(11):133-142
正义是社会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正义表现在正义理念、基本制度安排和具体政策制定三个层面。与此对应,正义研究也应该分为理念、制度和政策三个层面。正义与公平、平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概念。正义的核心是公平,公平、平等皆归属于正义。西方早期的正义理论有许多合理因素和借鉴价值,马克思则将正义观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科学的正义理论。中国领导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与实践探索,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公平正义建设的新内容与框架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14.
蔡军 《求索》2008,(7):141-143
刑事司法正义应当是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统一,但是现行刑事司法却在实现实质正义上存在阙如。“恢复性司法”是作为在刑事司法领域推行的一项新理念,既能弥补现行司法在实质正义上的缺陷,同时也能和形式正义相契合。基于现行刑事司法的不足和恢复性司法在实现司法正义上的优越性,我国需借鉴恢复性司法思想,重构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刑事司法公正理念。  相似文献   

15.
陈立平  李滨 《湖湘论坛》2007,20(2):53-56
康有为对社会正义做了深刻而丰富的阐述.他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使得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封建正统思想的范围,表现出一种鲜明的现代色彩.探讨康有为社会正义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中国也不无现实的借鉴意义.本文尝试从康有为的"社会结构正义观"、"经济正义观"和"政治正义观"三个方面对其社会正义思想做一粗线条的勾勒和描述.  相似文献   

16.
陈红艳 《传承》2008,(18):32-33
和谐社会正义观应以公平正义为使命,其包括经济正义、法治正义、道德正义三方面。公平和正义是一种理念原则和道义要求,它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公平正义既是人类衡量美好社会的标准,也是人们评价政治文明的尺度,更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和本质特征,是和谐社会正义观的基本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7.
自然正义是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中一个最为模糊的概念,也是理解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关键概念。自然正义是亚里士多德最高意义上的真正正义,这种最高性体现为自然正义在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理论中居于一种特殊的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18.
王源林 《求索》2015,(3):63-67
世界主义是一种"乌托邦"色彩比较浓郁的社会思潮,罗尔斯世界主义思想也不例外。罗尔斯将其精心描绘的"万民社会"明智地称作"现实乌托邦"。作为一种走向全球正义的政治总念,罗尔斯世界主义思想主张建立一种关于权利和正义的原则和准则,一种用于国际法和国际实践中的全球正义。但是,因其主要关注"人民社会"之间的正义原则问题,而不似其国内正义原则关注所有个人的利益,故而只是一种"弱式世界主义"。  相似文献   

19.
李涵 《公安学刊》2013,(6):44-47
正义是人类具有永恒意义的价值追求。西方正义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古代正义论是一种伦理学,属于应然的、观念的和道德的范畴。近代正义论以自由、平等、权利为其主旨与内涵,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道义论的公正范畴,二是功利主义视角下的正义论。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学理、政治、道德及社会背景。《正义论》实现了从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向规范理论的回归,发扬了西方自由主义传统,强调正义对于功利的优先,实现了从功利主义向"社会契约论"的回归。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在当今中国具有现实意义,其对改变我国长期以来所实行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正义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周健 《理论月刊》2013,(3):60-63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对正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在书中,他明确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的概念,并对功利主义正义观进行了批判。他通过预设一种"无知之幕"的状态,提出了关于正义的两条原则。在此基础上,他阐明了自己对不平等问题的主张以及补救原则。罗尔斯对正义理论的阐释和演绎成为政治哲学史中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