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受母亲     
人有多早懂事,就有多早感受母亲。 我最早对母亲的感受大概也就只有五六岁吧,那时候我常常问姥姥:“我妈妈是不是后妈呀?” 记忆中的母亲很少有笑脸,说话声音不大,语调也很平和,但是却有威严,凡是母亲说过的话,我们孩子是一定要照办的,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和哥哥都以为,大人和孩子的关系就是这样,张三李四家也一定是这样。突然有一天,我们家来了一对母女,是我母亲的远房表弟媳妇,她女儿和我差不多年纪,但是她不仅不听她妈妈的话,而且每天都粘在她妈妈身上,她母亲不是拉着她就是背着她。我和哥哥都傻了,  相似文献   

2.
编辑老师:您好!我这几天心里有些烦,刚刚从老家过完年回来,本应该高兴,可家里的事实在让我放心不下。我家一共有兄弟姐妹四人,我是老小,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父亲去年已去世,两个哥哥要分家,可谁也不想赡养母亲,没办法,姐姐就把母亲接到她家住去了。可家里的东西,除了留给我一间小西房,都被两个哥哥分掉了,那是我父亲一辈子攒下的钱盖的房子和购置的东西。春节时在姐姐家看到母亲伤心的样子,我心里很难受,去找大哥理论,可大哥说这是村里的规矩,长子就该多分,闺女是不给的,而母亲是“自愿”跟姐姐住的。您说,我哥哥能那样做吗?保安员…  相似文献   

3.
第132级台阶     
母亲去世后,在父亲执意要找这个比他大几岁的继母时,我的态度是比较中立的。几年以后,父亲去世后老家就剩下继母一个人,我对她的态度就更加模棱两  相似文献   

4.
我和两个哥哥在城里,只有弟弟在乡下。母亲老了,我们都叫她进城来住,母亲却说她喜欢乡下的生活。其实母亲是要在乡下帮弟弟带孩子、看家、喂鸡鸭……母亲向来特别宠爱弟弟,到老也改不了。  相似文献   

5.
杨银禄 《同舟共进》2011,(12):33-35
康生早年就认识江青?传说江青的母亲李栾氏曾给康生家当过佣人,就在那时,康生认识了江青。汀青的母亲是否给康生家当过佣人无从考证。即使当过,那也是江青五六岁的时候。1972年夏天,江青与美国女作家维特克夫人谈话时(当时我在场)说:“有一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我父亲因一件小事毒打了母亲,母亲忍无可忍,一气之下带着我离开了家门。”“我母亲要出去工作,因此我可以上学。”“诸城县一个有一妻几妾的姓孙的地主收留了我们俩。不久.母亲又找到了一份工作。这是一家‘破落地主’。”“在我只有五六岁的时候,我就试着走夜路去找我母亲。”  相似文献   

6.
母亲     
很久以来就想为母亲写点儿什么,但每每提笔劫难以落下,或许是因为母亲在我的心中太完美了,面对她,我的笔显得格外苍白笨拙。母亲是个医生,这是我一直引以为自豪的事。母亲凭着自己的学识以及热情的服务态度为病人精心治疗,不仅让偏瘫已久的老人能持杖而行,也使因中风面部抽搐的年轻人有了甜畅的笑容。有时随母亲到商店买东西,经常遇到病人或熟人与她打招呼或亲热攀谈,母亲也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话,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母亲这一辈子很苦很累。听说我出生的,因为妇产医院距家车需两个小时,而我两个哥哥需要照顾,父亲又每天加班至…  相似文献   

7.
天上掉下个子怡妹妹 我叫章子男,是章子怡的哥哥。我父亲是北京电信的经济师,母亲曾是幼儿园的老师,全家四口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有一次母亲去参加同学聚会,看到人家身边都有两个孩子,好生羡慕,回来后就与父亲商量:“咱们再生一个吧。”1979年2月小子怡出世了。母亲原想要一个女儿,心想事成,女儿来了,真是心旷神怡呀!于是给女儿取名“子怡”。母亲的同学们也都是在那一年生的第二  相似文献   

8.
说剩衣     
从小,我就是穿剩衣的,不但穿姐姐和妈妈的剩衣,而且还穿哥哥的剩裤。但我一直穿得从容不迫,从来没有为此而郁闷过,反而还很乐意,心想:“嗬,我又长高一点了,能穿上姐姐、妈妈和哥哥的衣裤啦!”  相似文献   

9.
1978年夏秋之际,我从云南边境的国营农场回城探亲,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已经退休的母亲似乎比正在上班的我的哥哥姐姐们还要忙。从早到晚,都有街坊邻居来找她。邻居们对她很尊敬,一口一个“郑代表”地叫。派出所的户籍民警也时不时来家里与她商量事情。我仔细询问了才知道,原来街道居民正在酝酿选举出席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见母亲忙碌得焦头烂额但又心甘情愿的样子,我不由得问她是不是也要当代表?母亲听了,愣了一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不是选她当代表,是选比她更先进更有能力的人当代表。我说,既然那样,你怎么比那几个要当代表的人还忙呢?还有那些邻居大妈们,怎么也不分辨清楚,事先就叫了你“郑代表”,这不是有意让你难堪吗?  相似文献   

10.
《中国残疾人》2014,(9):19-19
我们希望这是一份有温度的征文启事,能听您讲述“父亲”、“母亲”的故事。亲情,是人类情感中一个恒古不变的主题。而一个有着残障人士的家庭,会有着更多的人性瞬间。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曾描述母亲,“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相似文献   

11.
蛮娘     
江南人背地里习惯贬称继母为“蛮娘”,“蛮”就是凶蛮,蛮横,意思是后妈对继子女一般来说是不良不善的。被告人赵茂良说,他当面从不叫继母方彩妹“妈”或者“娘”,背地里叫她“蛮娘”,叫了几十年了。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幼年时 ,父母离异 ,母亲改嫁给程某 ,此后我一直随母亲和继父生活 ,在他们的抚养下 ,我考上了大学。我弟弟随生父一起生活 ,生父一直未娶。参加工作时 ,我经常去看望生父。继父去世时 ,我依法继承了他的遗产。最近生父因病去世 ,我要求以女儿的身份与弟弟共同继承生父的遗产 ,但遭到弟弟的拒绝。请问 :我还能否再继承生父的遗产 ?任萍任萍读者 :我国《婚姻法》第18条规定 :“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第21条规定 :“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 ,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继承…  相似文献   

13.
母亲的溪流     
每个人的往事中,都蜿蜒着一条有关母亲的溪流。对母亲,谁都有最基本的爱,母亲给了我们生命。但这就够了吗?我想,对母亲该有深刻的爱,这其中既有母亲拥你在怀的熨帖,又有岳母刺字般的良苦用心。我始终认为,母亲那一代人的情感硬于我这一代。这与我们灾难深重的民族有着深厚的关系。母亲蹒跚涉世的脚步不幸踏上了被日本帝国主义烧焦了的土地,中国的历史充斥着悲哀,民族的百年忧患不能不强硬那一代人的骨骼。知道母亲的童年,是“文革”降临时,母亲因为是“地主的狗崽子”,失去了工作的权利。一天,我发现母亲坐在床沿上落泪。这是…  相似文献   

14.
《干部人事月报》2011,(8):94-94
出生于乡下一个贫苦人家,从小被邻里认定为一个极淘气的坏男孩。9岁时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在向他继母介绍他时说:“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社区最坏的男孩,他可让我头疼死了,或许不到明天他就会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你完全想不到的坏事。”出乎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认真看着他,接着回头对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社区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男孩,只不过他还没有找到发泄热情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大约在十年前,家中光景不是很好,日子过得十分艰苦。为支付我和哥哥的学费,母亲在县城谋了一份体力活。我清楚地记得,每次天还没亮,母亲就得起来劈柴、做饭、喂猪,然后勿勿忙忙上城去给一家木板厂做工。  相似文献   

16.
绝情妻抛夫弃女,小矮人心伤已绝决心让女成凤 今年47岁的王国林出生在四川资阳一个偏僻的山村。1962年夏天,一名亲戚从外地带回了一种叫“印度虫菜”的蔬菜。王国林和哥哥王国金在吃了之后,腿关节就突然开始疼起来,不久,还没有满5岁的王国林无法行走了。为了治好儿子的病,母亲于是偷偷到镇上去卖血,用卖血换来的钱为儿子治病。经过两年多的治疗,王国林终于又能行走了,可是,他却和哥哥王国金一样,  相似文献   

17.
责子返金     
田稷是齐国的相,他将接受部下的百斤黄金送给母亲。母亲惊奇地问道:“儿呀,你为相三年,也没有这么多俸禄呀!这黄金是哪里来的?”田稷如实告诉母亲说:“是我接受了部广的贿赂!”母亲听了这话,非常气忿。她告诫儿子说:“常言道,为人要修身洁行才是,不正当的事情不要去做,不义之财不应当拿回家来。国君如此器重你,给你安排这么重要的职位,又给你这么丰厚的俸禄。你为臣不忠,对母亲不孝!不义之财不是我所要的,你这不孝之于,也不是我儿子!”田稷听了母亲的话,羞愧得无地自容。于是退出家门,将收受的黄金全部退还给了部下。…  相似文献   

18.
我读小学六年级时,生母病故了。由外婆介绍,父亲年内就娶了继母。我们兄弟妹几个,按祖母吩咐,叫她“阿嫂”。  相似文献   

19.
我和祖国同年生。俗说“同庚易生情”,我最爱写“祖国万岁”。 听父亲讲,我出生那天,正逢家乡全境解放。两个月后,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母亲为此特高兴,逢人便说我命好,赶上了好时代,街坊邻里都称我是“建国号”。襁褓中,母亲就常在耳边念叨: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小宝长大了要好好读书报国家,并摇着我的小手说:学写字哦,就写“祖国万岁”。开始咿呀学语了,母亲就要大哥教我用笔写“祖国万岁”,每天手把手地教,  相似文献   

20.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没吃过这种苦,哪里知道其中的辛酸。方庆元10岁开始读书,15岁开始当家。虽然当时乡下并不看重孩子读书,虽然父母都有病、家里需要壮劳力挣工分,但母亲说服父亲:“我们苦了一辈子,要让小的上学。现在共产党来了,这么好的条件……”后来哥哥考取了初中,是生产队上第一个中学生。哥哥外出求学,把家郑重地托付给方庆元。从此方庆元要负责支撑一个家,并为哥哥、妹妹和自己筹学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