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较早提出的主要形式之一。自中共十三大正式提出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概念以来,学界便开始研究社会协商问题。这些研究总体上可以划分为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21世纪以来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这些成果对社会协商的内涵和实现路径进行了理论分析。今后,社会协商研究应更加紧密跟进实践状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更好服务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作为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社会组织具有整合、协调、维稳、治理的功能,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效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不足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发挥社会组织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关键在于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其中,推进社会组织统战工作是前提,完善社会组织发展环境是基础,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是保障。  相似文献   

3.
社会组织协商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必要一环,在推进政治建设、社会治理和民生改善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协调政府与群众的关系上更是不可替代的。社会组织的发展为社会组织协商提供了主体条件,各类制度化平台的搭建为社会组织协商提供了实现机制。目前妨碍社会组织协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政治协商与社会协商方面,推进社会组织协商需要拓宽协商参与的领域,完善政策和制度设计,提升社会组织协商能力。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选举民主的补充形式,协商民主在西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回顾中国共产党争取民主、实现民主和发展民主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在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中,其实早已诞生了协商民主的思想因子和自觉不自觉的政治实践,具有丰富的协商民主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公共管理创新和公民政治自治的实践中,协商民主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对协商民主的社会整合功能做一探讨,并就建立协商民主的长效机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理创新作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国家治理思路和方式的重大转变。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统一战线的协商民主功能在此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彰显,发挥着协商、参与和监督等作用。在社会治理进程中,协商民主进一步获得了制度化、规范化与实效性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统一战线与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衔接,积极推动着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6.
发展网络协商民主是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体现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体现参与主体的平等性,体现协商民主的即时性和互动性。网络协商民主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应用广泛:通过网络舆情监测了解民意,确定协商议题,实现源头治理;通过网络互动功能开放协商、平等协商,实现动态管理;通过网络探索专题协商、界别协商,实现突发事件的有效应急处置。发展网络协商民主也有一定的风险,需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有序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对选举民主的补充和完善。基层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形式。在当前社会阶层结构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和思想认识多元化的社会态势下,发展基层协商民主,对于达成共识,化解矛盾,形成合力,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基层协商民主研究应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架构视野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构建思路下,重点关注什么是基层协商民主基层协商民主应该在什么范围、以什么形式有序、有效和规范化发展等基本问题。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在执政党和学界长期的理论思考中,逐步获得相应的理论定位。在当前,基层协商民主可以被定位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架构中社会协商的一个层级,以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协商层级。我国的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经历了自在和自为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分别形成了温岭民主恳谈会模式和成都社会协商模式两种实践典型。基层协商民主的典型实践模式蕴含着共有的规律与经验。完善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应着重构建统一的基层协商民主工作机制、统一的基层社会全覆盖的基层协商民主平台、多层次系统化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以政治协商和社会协商为架构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  相似文献   

9.
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变革和发展,推动了新媒体的发展与繁荣。新媒体因其强大的信息扩散能力、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和独特传播效应,创造出全新的公共协商空间,并日益被大众所接受。新媒体已然成为公共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体的出现构建出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内容的互动化的良好平台,也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新媒体的发展不仅营造了协商民主的商谈空间,也推动传播了协商民主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0.
推进社会管理的强化和创新,其目的是通过不断创新和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来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终建立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稳定有序的社会。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进一步提出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当代中国协商民主的具体实践中,参政党是实践协商民主的重要主体,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参政党实践协商民主有利于社会管理决策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1.
共青团十七大对增强团的自身建设、提升团的活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团组织活力的着力点是狠抓基层、贯彻“工作到支部,全团抓落实”的方针.当今特别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密切联系青年、竭诚服务青年;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活动:为青年提供鲜活的学习榜样;增强团干部具有亲和感的人格魅力.我们必须坚持党建带团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切实增强引领青年跟党走的凝聚力、青年对党的向心力、共青团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完善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必须完善需求评估机制,在传统方法基础上,采用素质模型的方法;完善目标管理机制,以自我控制为主,注重工作成果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完善工作实施机制和工作评估机制,进一步推动团的工作和建设。  相似文献   

13.
论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的战略意蕴和基本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在全团开展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是共青团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具有深厚的战略意蕴。开展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必须坚持党建带团建、理论学习与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正面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主、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等基本原则,从而增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教园区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及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探索多种共青团工作进学生公寓的模式及有效的工作载体,开创了学生团建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一大批新老团干部走上中央和地方的领导岗位,共青团出干部的话题迅速发酵。在对共青团为党和国家发现、培养、锻炼、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干部而感到欣喜、赞许、期待声中,不少人表示了对共青团干部成长过快、素质不齐的担忧。当前,某些团干部身上确实存在一些作风问题,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政绩观、权力观的缺失。要切实抓好共青团干部的作风建设应当在提高意识、以情感人、求真务实、正确用权四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2002年5月15日在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新世纪共青团与时俱进从理论上指明了方向。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共青团肩负的历史使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确定了新世纪团结教育引导青年的基本原则,增强了全团的光荣感和责任心,明确了继续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愤青”指网络舆论中对外表现为网络民族主义,对内表现为网络批判现实主义的青年群体。从社会认同理论角度看,“愤青”所具有的对外网络民族主义、对内网络现实批判主义的倾向,是社会认同作用的结果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青年回乡创业社会适应性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的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青年回乡创业面临着价值观念冲突、就业理念矛盾、管理方式欠缺、教育学〉-j断层等四个方面的适应性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现行的二元社会政策,以及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青年自身在知识结构、观念、经济基础等方面的欠缺。要提升农村青年回乡创业的适应性,需要改革修订显失公平的政策制度,针对性地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和家庭障碍,并对青年加强教育,提高可持续发展素质。  相似文献   

19.
志愿服务是青年群体进行现代社会参与的一种有效方式,青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不仅满足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能够强烈、有效地作用于全社会。青年群体通过志愿行动产生社会行为引领效应;青年群体倡导志愿精神产生社会价值引领效应;青年群体传播志愿文化产生社会风尚引领效应。如今,青年群体在参与志愿服务中产生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精神正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诉求,引领和推动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共青团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充当青年与其他社会要素之间形成和谐关系的媒介,主要包括执政党与青年之间的媒介、青年人群互相之间的媒介、青年与社会之间的媒介、以及青年与和谐社会合格主体之间角色转换的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