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伟大的民族,总有伟大的民族精神。翻开史册,中华文明不仅点燃人类文明的星火,而且始终传承发展,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的国家。  相似文献   

2.
从主体间性出发理解认识论问题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识论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的可能性问题。而认识要想成为可能 ,其前提条件就是要有一个自我与对象相互通达的生存境遇。因而 ,认识论必须建立在生存论基础之上 ,只有从人的生存状况出发才能真正解决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自我与对象、理论与实践内在同一的可能性问题。主体间性所凸显的正是人的原本的主客未分、自我与对象相互通达的生存境域 ,是一切自我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真理与价值等的生发之所。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相似文献   

4.
张福运 《唯实》2005,(9):93-95
高校农民工的生存状态既体现出群体共性,也凸显了特殊生存环境下的个性;其生存空间在改革浪潮中逐步扩大,但同时受到传统体制的制约,从中映射出中国高校改革的缓慢、艰难历程.而两者之互动关系,又反映出其间相容与相斥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5.
《唯实》2005,(Z1)
高校农民工的生存状态既体现出群体共性,也凸显了特殊生存环境下的个性;其生存空间在改革浪潮中逐步扩大,但同时受到传统体制的制约,从中映射出中国高校改革的缓慢、艰难历程。而两者之互动关系,又反映出其间相容与相斥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6.
张福运 《唯实》2005,(8):93-95
高校农民工的生存状态既体现出群体共性,也凸显了特殊生存环境下的个性;其生存空间在改革浪潮中逐步扩大,但同时受到传统体制的制约,从中映射出中国高校改革的缓慢、艰难历程.而两者之互动关系,又反映出其间相容与相斥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7.
周晓瑜 《理论学刊》2006,(2):98-101
马周是唐朝贞观年间著名的政治家。他针对贞观时期出现的诸多重大问题,多次上书建言,为唐太宗指点迷津,对“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马周的政论虽然是围绕特定时期的具体情况而展开的,但他所阐发的许多观点,却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和价值,因而得到了后世历代开明统治者的重视,甚至成为此后一千多年当政者处理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思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马周的某些观点和主张,仍然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庞跃辉 《探索》2005,2(3):88-91
邓小平美学思想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其精髓主要体现为:继承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鉴别和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是正确处理审美共性与审美差异的关系,建立正确审美标准的重要前提;大力建设“两个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培养“四有”新人,是积极开展审美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必须将文艺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把握文艺独特的创作规律和表现形式,才能积极发挥文艺的审美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梁秋 《世纪桥》2012,(13):29-30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是其超验现象学的核心内容。生活世界问题的提出源于他对欧洲的科学危机、哲学危机和人性危机深刻的反思。他指出,生活世界是前科学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的基础。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j仑就是为了科学寻找前提,解决人的生存困境。他认为,通向生活世界即向现象学迈进,其手段是通过终止判断的方式,即现象学悬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的农民生存状态正面临着新的危机与挑战,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如何推动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的进步、政治权利的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构,全面实现农村的小康。  相似文献   

11.
韦伯通过改造近代哲学的理性概念,提出了合理化概念,阐述了社会发展的合理化逻辑,并据此考察和分析资本主义的精神实质、动力机制和根本特征。资本主义合理化过程所导致的人的非理性的生存状态,形成了异质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另一种经典的资本主义理解范式,对社会理论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黄榦的学术理论在阐扬朱熹学说的同时,多所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人格美学思想,他将朱子的宇宙本体论进一步伦理化,将伦理与人格审美相结合,强调去人欲私利的重要性,形成了以尽心精神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人格养成论,他渐进式的、踏实严肃的为学与做人风格对后来学者、对闽学的传扬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雨甸 《前线》1961,(11)
自一九五六年以来,报刊上发表了许多关于美学问题的文章,讨论的问题,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是什么首先一个问题是,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在讨论中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主张,美是客观的,不是人的主观产物,人类的社会实践创造了美的对象,也创造了有审美能力的人。认为物的形象不依赖鉴赏的人而存在,物的形象的美也不依赖鉴赏的人而存在。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在于这事物的本  相似文献   

14.
在祝贺刘纲纪先生八十华诞之际回顾中国当前的美学研究,自然会以刘先生的学术历程和理论建树为借鉴而面临下列问题:当前的中国美学研究究竟是走向了兴旺还是走向了没落?究竟应当如何进行美学研究?美学研究又能够为当今的社会实践和理论建设发挥什么实实在在的作用?实际上,只有真正充分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及其分量,进而认真对待并解决这些问题,美学研究者才有可能在对自身、对作为哲学分支学科的美学,乃至对美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深入的批判反思和学术定位的基础上,逐步达到学术研究的自觉,从而以扎实的和富有建设性的美学研究方式,通过逐步摸索和建立既具有现实针对性,又具有理论解释力的美学理论体系,使先生对后学的殷切希望真正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5.
哲学诠释学美学的元问题来自于它的哲学取向,而它的哲学取向是在现象学运动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基础上形成的。传统构成了此在的世界,这一构成同样构成了此在的有限性,而对自我有限性的理解是诠释学循环的基础。美就是站立在世界之中的经验,也是此在同自身存在和谐的经验,艺术经验构成了美的基础。艺术的本质、此在遭遇艺术作品的方式、艺术作品吸引此在的力量,构成了哲学诠释学美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寇鹏程 《唯实》2003,3(1):90-93
潘知常教授等人极力倡导的生命美学 ,除了人们通常已经指出的“生命”这个概念太笼统、太宽泛 ,因而没有真正意义以外 ,我认为它在三个方面的论述仍然是有疑问的 ,是尚待深入研究来完善的。一、中国美学并非就是生命美学生命美学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我们的美学研究都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1 ] ,这种错误主要是指传统美学固执地坚持从主客关系的角度出发去思考美学问题 ,这导致对美的一种符合论的知识追求。这种“错误”的研究方式使得我们虽然总在辛勤地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 ,但却总是收获极少 ,他们由此提出“从超主客关系出发去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刘旭 《世纪桥》2009,(18):41-42
究竟什么是美?仅仅是美丽的女子吗?我们看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看大漠孤烟,看小桥流水,这些难道不美吗?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言。”那人类的创造呢?有着永恒微笑的《蒙娜丽莎》不美吗?贝多芬的音乐不美吗?美,是一个永远的神话,我们要用整个生命来感受美,创造美。艺术创造中也存在着很多的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18.
流动民工的边缘化问题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闫文秀 《求实》2005,(2):85-87
随着“新二元社会结构”形态的日益明显和分化 ,农民工成了城市里的弱势群体 ,成为处境艰难的城市“边缘人” ,他们的生存状态日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刘旭 《世纪桥》2009,(17):41-42
究竟什么是美?仅仅是美丽的女子吗?我们看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看大漠孤烟,看小桥流水,这些难道不美吗?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言。”那人类的创造呢?有着永恒微笑的《蒙娜丽莎》不美吗?贝多芬的音乐不美吗?美,是一个永远的神话,我们要用整个生命来感受美,创造美。艺术创造中也存在着很多的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全世界善良的人们都欢欢乐乐的迈入2000年,祈盼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时候,日本右翼分子获准于1月23日麇集大阪国际和平中心举行了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活动。他们上演的这一出令人生厌的丑剧,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有良知人民的鄙视和愤怒。日本右翼组织在这个时候、这个地点、这个问题上干出这种不得人心的事,不是偶然的,也是极不寻常的。第一,这是日本政治右倾化迈出的更大、更危险的一步。自80年代以来,日本右翼分子的公开篡改历史、否认侵略罪行、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行和制造的事端接连不断,愈演愈烈。此前,它无论是修改教科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