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刘崇亮 《河北法学》2012,30(9):15-22
我国传统刑罚执行理论中关于对惩罚与改造关系的认识存在着理论缺陷,监狱惩罚作为手段违背了行刑本质机能与次生机能的逻辑关系,并会造成刑罚目的的异化.惩罚机能和改造机能存在着本来的冲突,惩罚机能强调共性,改造机能强调个性,两者在制度的支撑上也存在着冲突.但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惩罚机能与改造机能又可以高度融合,因为两者在目标与生成社会性基础上具有统一性.惩罚与改造的最终目标都在于使罪犯顺利重返社会,惩罚的内化需求和改造的外化动力为当代监狱的社会功能需求奠定了深刻的社会性生成基础.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刑罚学中关于惩罚的研究范式仅囿于"惩罚为了什么",实际上,应该对惩罚的本体即"惩罚是什么"作出深入分析。惩罚是国家基于报应主义或功利主义的立场,对被判定为有罪的人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痛苦的一种方式。当人类进入到近现代社会后,惩罚则由一种方式转变为一种机制时,监狱惩罚便由此承担了其历史赋予的重任。监狱惩罚是对惩罚的现实兑现,是通过时间、空间和制度等安排实现对惩罚的物化。监狱惩罚的法律属性从历史和逻辑出发都可以定性为监狱的本质机能,而改造机能只能为次生机能。  相似文献   

3.
惩罚的合理性--福柯对人道主义的批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惩罚合理性”涉及惩罚在社会中何以能够存在,何以被人容忍乃至接受,何以长期有效运行。福柯通过考察西方近代以来的人道主义惩罚变革,对惩罚合理性和人道主义作了一种批判分析。福柯试图表明,作为人道主义惩罚变革出发点的“人”实际上只是真实的人的副本,是现代哲学基于人的有限认知而对人的一种知识建构;人道主义惩罚变革主要不是出于人类的道德情感,而是出于惩罚权力技术的需要;人道主义惩罚变革导致了身体规训和监控加强的消极后果。福柯有关“惩罚合理性”和人道主义的批判分析促使现代社会反思作为人道主义出发点的“人”观念,反思权力循着理性和人道之名对人的统治。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刑事诉讼法总则,检察院自侦部门在查办贪贿、渎职案件中如何应对刑诉法辩护制度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如何在查办案件的过程中做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相互平衡将成为自侦部门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教育惩罚作为一种手段,对维护课堂秩序和促进教育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试图从教师自身素质,实施惩罚的原则以及一些注意事项等视角,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教育惩罚手段,发挥其功效。  相似文献   

6.
监狱是我国刑罚执行机关,依法履行"惩罚和改造罪犯"的本质职能.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如何依法实施惩罚职能,是当前监狱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文章有针对性地通过分析当前监狱惩罚职能特点、问题和原因,结合实际提出了形成政策与法律合力、监狱与社会合力、体制与机制合力、民警与罪犯合力,确保监狱惩罚职能依法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绑架罪是一种必须给予极其严厉的惩罚同时具有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和极大的社会危害性的侵犯公民民主权利和人身权利的刑事犯罪。如何认定与其他犯罪行为发生交叉或牵连时的罪数问题是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较大的争议问题,笔者针对此疑难问题做了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8.
在希腊传说中,宙斯为了惩罚普罗米修斯给人类盗取圣火,便命令自己的儿子火神和炼冶之神,用泥巴制造了一个叫“潘多拉”的美丽女人。潘多拉有一个威力无比的魔匣子,里面藏着各种灾难、疾病和祸害。本文的主人公陈果便把一个在福州迪厅认识,并让他的生活从此充斥着痛苦和灾难的女孩叫作“潘多拉”,而那些蓝色小药丸就是潘多拉的盒子里带给陈果不幸的礼物。  相似文献   

9.
刑罚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用以惩罚犯罪的强制方法。为了论证其产生与存在的合理性 ,刑法学者们提出了同态复仇说、契约说、社会防卫说、惩罚需要说等众多学说 ,阐述了其各自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这些学说的相继提出 ,体现其所处的时代精神 ,反映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逐渐迈向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报应主义与功利主义为惩罚提供了道德正当性证成,但在民主的价值多元社会,道德的正当性是一回事,如何促成政治实践是另外一回事。因此,在惩罚的道德证成之外,有必要开辟惩罚的政治证成道路。近代社会契约论者提供了不同的政治证成进路,当代契约论者罗尔斯提出自由主义的正当性原则。根据罗尔斯方案,国家惩罚制度的合理性在于公民的理性而非某个道德原则,应该保留犯罪者的公民身份,合理限制犯罪者的权利,死刑是不可证的。  相似文献   

11.
论国际航空法中的或引渡或起诉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犯罪往往要涉及两个以上的国家,因此仅仅依靠单个国家的国内法来有效地惩治罪犯从而达到惩罚罪犯和威慑性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有些罪犯逃往他国,以政治犯不引渡这一理由来逃避惩罚。在1970年和1971年海牙/蒙特利尔公约将或引渡或起诉原则引入了国际航空法当中。这一在国际刑法领域历史悠久而又运用广泛的重要原则在国际航空法领域是如何构架的,其在国际航空法领域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有着哪些意义,都是以下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犯罪行为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程度最高,所以人类最早产生的法律制度就是以对犯罪行为的控制与惩罚作为主要目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生活的地域性特征变化等,犯罪行为的种类增多、危害性程度加深,于是如何预防犯罪成为最为重要的法律任务和社会任务,而犯罪空间防控是有效与便于执行的应对策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就成为了法学家与法律家的重要担当。  相似文献   

13.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它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它不仅破坏了我国的资源环境,而且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本文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对地方政府环境管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就如何突破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樊文 《法学研究》2011,(3):112-137
1979年以来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忽视或遗忘了刑法的特征与内在价值,高估了刑法影响人的行为的可能性,刑法一直保持着在功能化方向上的惯性,刑罚结构和刑罚适用面临着重刑主义的突出问题。我国的犯罪控制存在着惩罚主义的结构特征,然而惩罚主义的意愿和努力,并没能有效遏制犯罪规模和犯罪的总体严重程度迅猛发展的势头。在刑事政策和刑罚体系的主导思想没有做出重大调整前,刑罚轻缓化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论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不特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分则专章规定了危害公共安全罪,为正确地定罪量刑,惩罚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犯罪分子提供了法律依据.近年来,我国刑法学界对危害公共安全罪作了不少的探讨,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具体问题.其中,如何正确地把握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不特定性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本文拟就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不特定性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6.
刘冰  王玮  张蕾 《河北法学》2004,22(12):153-156
死刑,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刑种。我国死刑的执行方式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则经历了由野蛮、残酷的报复性惩罚,到文明、人道的人文性惩罚的发展阶段。随着死刑执行方式的不断演变,死刑执行的准确率也由最初的迷信、残暴,进展到如今执行的准确无误。  相似文献   

17.
法律的宽容     
代表人类正义的法律制度不能建立在仇恨报复的人性基础之上,这种报复惩罚的法律逻辑使人类在沉浸于过去仇恨的同时,忽视了面对真正未来的生活。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工作使得宽容的宗教价值兀立于法律世界的中央,人类未来的法律制度也应当依此构建。文章基于报复论的反思,意图阐述一种宽容的法律制度运作,以图真正化解纠纷,人类携手面向共同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学界通常认为康德是一个极端报应论者,但实际上康德并不否认惩罚的功利价值,只是主张公正是惩罚正当性的首要根据,认为惩罚是国家的完全义务,与罪行相适应的惩罚是比例惩罚,被惩罚的主体应是责任主体。康德对赦免权利、死刑、善良违法和比例惩罚等问题的认识有自相矛盾之嫌。鉴于经验的复杂性,康德没有构建一个惩罚理论。马克思对康德的惩罚思想进行了批判,康德报应论的症结在于片面追求惩罚的形式正义,忽视了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19.
刑罚是指国家对犯罪人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刑罚惩罚的结果不仅会使犯罪人的某种权利和利益被剥夺或者被限制,而且同时也是以国家的名义表明对犯罪人及其犯罪行为的谴责和否定评价。〔1〕人类文化的进步、司法文明的提高、执法观念的人性化,促使以原始同态复仇为主的刑罚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刑罚的目的由以惩罚为主的报应主义转向以预防为主的功利主义,惩罚性已不再是刑罚的唯一目的,预防犯罪为主、惩罚犯罪为辅的刑罚理念己成为当今世界立法、司法、执法的主流。同时,刑罚的方式由野蛮走向文明,由以剥夺人的生命权为主的死刑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非法证据所引发的惩罚犯罪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价值取向的激烈争论进行了评述,并以原则排除说为指导,对如何构建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