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章士钊,字行严,1881年生,湖南长沙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多才多艺、独立特性的他。活跃于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终其一生,无党无派,亦官亦士,一生交游甚广,是20世纪富有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孙中山曾说“行严矫矫如云中之鹤。苍苍如山上之松,革命得此人,可谓万山皆响”,中国共产党许多领导人也与其结有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有一位民主人士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一个很有见地的提案,受到毛泽东同志的重视,并被采纳,收到十分明显的成效。这位民主人士叫李鼎铭,他的著名提案就是“精兵简政”。那么,这个“提案”是怎样提出来的呢?  相似文献   

3.
五十年代一次没有成功的国共谈判章士钊,湖南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长。从50年代起,章士钊就做了很多有益于国家统一的工作。当他看到了《人民日报》刊载的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中说:“中国政府愿意在可能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王开林 《同舟共进》2012,(10):45-50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章士钊以“负性戆直,好扎硬寨,打死仗”而著名,这不足为怪,外省人多半喜欢这样评价“湖南蛮子”。章士钊脑袋里装的“一半是花岗岩,一半是神仙土”,但大体上说,他是个性情中人,是个不断打破自我、重塑自我的书生,虽然他身上也有顽固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5.
方晨 《人民政坛》2006,(1):43-43
每年一次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主要形式。但是,近年来,不少地方的人代会代表审议六个工作报告的效率不高,效果不理想.不时出现“说套话”、“跑题”、“冷场”等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有的代表认为,审议发言是“说了白说”,说完了也就没了,意见无从落实;有的代表认为是“自说自听”.提意见的是代表,听意见的也是代表;有的代表认为反正可说可不说,“乐得清闲”。不如让一些“领导代表”去说。  相似文献   

6.
备课卡片     
在一次研究、讨论话剧剧本《屈原》时,周恩来总理根据自己阅读过的新剧本及有关资料,详尽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历史剧创作的几个原则问题作了深刻阐述。他讲完话后,笑着问身边的一位同志:“你的意见?”那位同志不加考虑地回答:“没有意见,同意您说的。”周恩来总理听后很不高兴,严肃地对他说:“一个共产党员,怎么可以没有意见呢?遇到问题,你不思  相似文献   

7.
2008年1月23日上午,列席广东省人代会分组讨论的全国人大代表李永忠在审议“两院”报告时,直言司法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其间,他的发言屡次被打断。同组的一名省人大代表打断他的话:“这话可是你说的,不代表我们的意见。”该代表接话说:“这话只有全国人大代表可以说,省人大代表不能说。我们都听不见。”现场另外一位代表随即补了一句:“全国代表也只能在这里说。”那名最初打断李永忠发言的代表后来又一次打断李永忠的话:“这不是我们组的意见,是你个人的。”  相似文献   

8.
章士钊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民主人士。他一生饱经世事,学贯中西,形成了独特的"有容"、"尚异"的政治思想、民主宪政的制宪主张和自由主义的司法平等观念。  相似文献   

9.
父亲严信民(1902一1988)辞世已10年了。他一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毫不动摇,可谓“寸心至死如丹”。在父亲的生平中,中央统战部报经中共中央同意,特加进这样一段评语:严信民同志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一位可敬的领导人,是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忠诚朋友。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风云变幻中,走过了一个优秀知识分子所走的道路,默默地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辛勤工作,对祖国对人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天,回忆他一生走过的革命道路,仍对我具…  相似文献   

10.
读者平台     
说特别,是因为这位泰国华侨读者已有77岁高龄,老先生以77岁高龄,一笔一划,一写意洋洋洒洒千言。此举令编辑部所有成员肃然起敬,并感强烈震撼。 老先生在这封千言信件中说,“对于《今日中国》月刊之征求读者意见一事,在先前曾由中国国际书店代转数次,均未见有何大改变,原不欲再提起。自订《中国建设》(本刊原名─—编辑部注)至今十年二十年,固然进步不小,但仍有些意见,不言心情不安,故略表一些。”接下来,老先生就本刊的广告、英文盲文版、全彩印刷、定价以及发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他建议本刊“多收有益之广告…  相似文献   

11.
王春华 《现代领导》2008,(12):39-39
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湖南长沙人,著名党外民主人士。他参加了辛亥革命和反袁斗争,反对封建帝制,但又出任过段棋瑞政府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馆馆长等职。1973年春,经毛泽东、周恩来特批,以探亲名义赴香港做统战、对台工作,同年7月病逝于香港。  相似文献   

12.
知识窗     
新中国首届“内阁”中的民主人士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同全国各民主党派及一切爱国民主人士一道参加了民主联合政府,共同担负起管理国家事务的重任。在毛泽东、周恩来等精心安排下,各民主党派的...  相似文献   

13.
王浩雷 《前进》2002,(7):16-18
1945年,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在访问延安时,曾问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而要真正做到人民来监督政府,人民来参加国家的管理,须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应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50年前,我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秘书办公室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办公室工作,对筹备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所见闻,至今记忆犹新。新中国国名的提出与确定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民主人士写文章、演讲,大多都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来称谓将来建立的新国家。1949年6月21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会议上,涉及新中国名称时,有人主张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民主人士张奚若先生提出不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召开…  相似文献   

15.
1945年,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曾与毛泽东讨论历史上改朝换代的周期率问题。他说,历朝历代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然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放松了,控制力也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跳不出这种由盛而衰的周期率。他尖锐地问毛泽东,中共诸君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吗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  相似文献   

16.
蛇年春夏之交,笔者在北京中华文化学院专访了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我先提出了一个问题:“王先生您对十二木卡姆音乐了解吗?您对新疆的印象如何?”“十二木卡姆音乐我听过一些,但没有专门研究过,毫无疑问新疆的民族音乐是个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我相信哪一个中国人都会对新疆有好的印象的。”他说着脱口哼了几句王洛宾的歌。“胆大妄为”梦红楼王立平先生说,我这一辈子做了一件胆大妄为的事,就是为《红楼梦》作曲。自清朝以后流行一句话:“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有了…  相似文献   

17.
可圈可点     
《时代潮》2005,(6)
省委书记拒绝为“摆设”签意见据人民日报报道:近日,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济南市委书记姜大明就“征求意见”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现在征求意见,听真话,并不是那么容易。很多“意见”其实都是说的漂亮话,都是摆设。前几天,省委办公厅征求市委办公厅意见。填完后,让他签字,一看,都是些漂亮话。他签了意见:要写几条真正的意见和建议。◆点评:向“媚上”者说“不”!四川行贿档案录入第一人据人民日报报道:四川行贿档案录入第一人:刚被录入“黑名单”的成都某建筑公司原项目经理冯某所犯行贿罪情况一目了然。他被判刑一年并永久限制进入建筑行业…  相似文献   

18.
章士钊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新中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也选择了他做中共诤友的无悔人生。1949年春,毛泽东对即将到来的国民党和谈代表团并不抱太大希望,他清楚地知道,这是国民党的惯用伎俩,打不过就谈,并不真谈,而是拖延时间,胡搅蛮缠。但他对代表团的到来还是十分高兴的,因为这个代表团中,许多人已经是中共的老朋友了,其中就有自己的湖南同乡老友章士钊。  相似文献   

19.
一全国解放初期,我调到了北京中国作家协会工作,曾有机会接触过一些高层次的民主人士。1950年8月间,为了庆祝朝鲜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周年庆典,中国派了一个代表团赴平壤祝贺。团长是郭沫若,副团长是李立三。这是一个阵容庞大的代表团,包括了党、政、军以及工、农、青、妇、文等各界代表,其中就有一些各民主党派以及非党派的高层民主人士,如: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十九路军的指挥官蔡廷楷将军,“民盟”的负责人高崇明,“九三学社”负责人许德珩,“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等。我是以青年作家的身份被吸收…  相似文献   

20.
合浦籍的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陈铭枢是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他参加了反清、讨袁(世凯)、讨陆(荣廷)、东征、南征、北伐等革命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又曾参加新军阀混战和“剿共”。但这位深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的老同盟会员,顺应历史潮流,思想与时俱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力主团结抗战,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敢于向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挑战,积极支持十九路军抗击日军。其后,他坚持抗日反蒋的立场,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加入新民主主义革命营垒,成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陈铭枢字真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