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汪精卫27岁时刺杀摄政王载沣,虽然暗杀失利,身陷大狱,却因此闻名天下。张学良也早就想一睹他的风采。1921年,为了联合反直,奉粤之间往来频繁,汪精卫作为孙中山的使者,曾6次来奉天,张学良与汪精卫有了初步接触。每次汪精卫到奉,张学良都登门拜访,促膝相谈。多年后,张学良回忆说:"年轻时候我最佩服汪精卫!"客观地说,汪精卫对张学良民主爱国政治思想的形成曾起过积极的影响。此后,张学良一路攀升,最终荣登"中  相似文献   

2.
贾晓明 《黄埔》2013,(5):86-87
1925年10月7日,苏联顾问鲍罗廷在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第66次会议上,正式宣布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筹建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建立,同时建议国共两党迅速选派学生赴该校学习。根据他的建议,广东国民政府成立了由汪精卫、谭延闾、古应芬组成的选拔委员会,鲍罗廷任选拔委员会顾问,并立即着手在广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地选拔学生赴莫斯科学习。  相似文献   

3.
《春秋》1994,(1)
近年的一些出版物,提到汪精卫的职务时,说他曾任过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值得商榷。众所周知,孙中山先生在世时,国民党最高领导人为总理。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的《中国国民党总章》专设“总理”一章,规定“本党以创行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之孙先生为总理”。“总理为全国代表大会之主席”、“中央执行委员会之主席”。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即是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这时的汪精卫仅为中央  相似文献   

4.
汪精卫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大的汉奸头目",这个结论早已板上钉钉,尽管海内外有不少学者为他鸣冤、翻案.青年时期,汪精卫以贯虹之侠气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未遂);中年时期,汪精卫以凌云之健笔为国父孙中山起草临终遗嘱(成文);再加上他的伟词雄辩、英风俊貌堪称一世无几,"卿本佳人,奈何作贼",这些都是令世人痛惜其落水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春秋》2001,(5)
孙中山先生由于长期为中国革命奔波,积劳成疾,身患肝病。冯玉祥北京政变成功后,孙中山先生应邀北上共商大计,途中肝病复发。进京后,病情危重,住进协和医院。1925年2月24日,汪精卫、孔祥熙、孙科等人来到孙中山榻前,面请总理指示数语。孙中山沉默良久,始张目谕曰:“我看你们是很危险的。我如果是死了,敌人是一定要来  相似文献   

6.
《前进论坛》2014,(1):64-64
<正>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所形成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在联共与反共的大是大非面前,邓演达坚决反对与共产党分裂。宋庆龄发表严正声明,宣布退出武汉政府,公开与汪精卫决裂。为了坚持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  相似文献   

7.
吴宗明 《研究与交流》2005,(4):15-16,19
何香凝是廖钟恺夫人,近代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国民党左派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的挚友。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汪精卫1927年相继叛变,发动反革命政变,疯狂地屠杀共产党员和工农革命群众,何香凝极为愤慨,就毅然抛弃国民党反动派加给她的一切职务,与国民党反动派决裂。  相似文献   

8.
刘超 《同舟共进》2014,(2):50-55
在上世纪的中国,有这样一个人,他曾经大红大紫、万众瞩目,旋即又声名狼藉、千夫所指;他曾是民国首批留洋博士、北大名牌教授,是颇有建树的哲学家、美学家、性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曾是南北议和的首席秘书,是与孙中山、汪精卫、陈铭枢、蔡元培、张静江等要人密切往返的政治红人。  相似文献   

9.
<正>被孙中山誉为"秦中杰士"的辛亥革命老人焦易堂,在上世纪30年代任国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长、最高法院院长期间,恰值中医存废大辩论,他力挺中医,并主张中西医结合,与主张废除中医的汪精卫反复较量。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的公案纷纷扰扰,多不胜数。汪精卫为孙中山起草的《总理遗嘱》是否有违背中山先生本意之处,就是其中一件。美藉华人学者唐德刚先生在谈中山先生的《民权初步》时,则毫不含糊地认为,《总理遗嘱》“漏列”《民权初步》,就是由于汪氏认为这种“小道”不能与《总理遗嘱》的经典并列所致。其实,视《民权初步》为“小道”者,又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的公案纷纷扰扰 ,多不胜数。汪精卫为孙中山起草的《总理遗嘱》是否有违背中山先生本意之处 ,就是其中一件。美藉华人学者唐德刚先生在谈中山先生的《民权初步》时 ,则毫不含糊地认为 ,《总理遗嘱》“漏列”《民权初步》 ,就是由于汪氏认为这种“小道”不能与《总理遗嘱》的经典并列所致。其实 ,视《民权初步》为“小道”者 ,又岂止汪精卫一人 ?不仅解放前大有人在 ,就是建国后也不乏其人。国内学界至20世纪90年代末承认 ,“《民权初步 (社会建设 )》是一个被疏忽的研究对象 ,多年来研究者涉及甚少”。那么 ,《民权初步》真如汪精卫…  相似文献   

12.
张意愿 《前进论坛》2013,(12):35-36
江董琴(1888—1933),出生于福建省永定县高头乡的一个贫农家庭。早年考进漳州省立简易师范学校,毕业后任职于永定县烟酒公卖局,后因和县长不睦而弃职。他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影响,参加意图推翻满清王朝革命活动,1910年,因事泄而逃亡南洋,在槟榔屿定居,以教书为业。1911年,槟城华侨富商、同盟会会长吴世荣介绍江董琴加入同盟会,并请他专事同盟会做发展会务的工作。从此一直到回国,江董琴都在吴世荣的领导下从事同盟会的会务工作。其间,他参与接待了到槟榔屿演讲的孙中山先生,并结识了胡汉民、汪精卫、戴季陶等人。  相似文献   

13.
南昌起义他们又走在一起1927年7月,掌控国民党中央大权的汪精卫公开暴露他的反革命面目,与蒋介石联手镇压革命,彻底毁坏孙中山确立的国共合作,大革命至此彻底失败了。7月14日,彭泽民在最后一次参加汪精卫主持、排除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主席团的“分共会议”上,坚决反对“清党方案”未果,终因势单力薄被汪为首的右派强行通过。父亲愤然离开会场并从此与汪精卫彻底决裂。父亲含着悲愤离开会场时,他首先想到反革命就要在明晨动手屠杀了,于是不顾个人安危,连夜赶往共产党人吴玉章、林伯渠等人住处通告“分共会议”情况,催促他们及早应对准备。…  相似文献   

14.
略论汪精卫投敌叛国与蒋介石之对策朱荣庭汪精卫投敌叛国已过去五十多年,但许多问题,诸如汪精卫怎能逃出重庆?这个名噪一时的革命党人,怎会堕落到这种地步?蒋介石在汪精卫叛逃后,又采取了哪些对策?是否包庇了汉奸?都是很值得探讨的。一、汪精卫是怎样逃出重庆潜赴...  相似文献   

15.
吴昌华 《黄埔》2006,(3):42-45
第七章虎落华阳 陈赓冒死救校长 蒋介石借“廖案”替汪精卫清除“代帅”胡汉民,又得到汪默许,礼送许崇智出境,汪蒋之间关系更加密切。1925年9月14日,由汪精卫继廖仲恺出任黄埔军校党代表。从此汪蒋在党、政、军方面进入最高权力决策阶层,他俩的话一言九鼎,连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张继也不得不让三分。  相似文献   

16.
许多台湾人都误认为孙中山是国民党带到台湾的,其实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就同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只身三次到台湾,在那里留下了革命的踪影,现在的“逸仙公园”即“孙中山台湾史迹纪念馆”,就是由孙中山先生第二次赴台时居住过的“梅屋敷”旅馆改建而成的。孙中山先生对台湾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先生与香港□杨汉卿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开始的”。而香港则是这位伟人迈向世界门户和踏进社会的舞台。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和香港有着密切而独特的关系。一、革命思想的发源地1883年7月,孙中山由檀...  相似文献   

18.
苑生 《黄埔》2007,(1):13-13
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日前夕,由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同学会共同主办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孙中山与中国的未来”高峰论坛于11月4日在中山大学怀士堂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9.
同志们:  今天,我们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农工民主党成立七十周年。我谨代表农工党中央向全体党员表示热烈的节日的祝贺。向参加纪念大会的中共中央领导和各兄弟党派的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在世纪之交,回顾我党走过的历程,对于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把中国农工民主党建设成面向新世纪的参政党,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多贡献,有重要意义。  1927年,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所形成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失败,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等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教,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自1930年8月9日成立以来,走过了从爱国主义到新民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道路,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深厚情谊和亲密合作关系。中共中央对农工党的历史高度评价。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立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国共合作开创的大革命失败。1927年5月间,宋庆龄同邓演达、陈友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