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马克思的货币需求量等于商品价格总额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理论曹新马克思关于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理论,对于当前我国加强宏观调控,抑制通货膨胀,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只从马克思的货币需求量等于商品价格总额这一角度,...  相似文献   

2.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是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国家计划规定的,必须通过国家计划调控,才能引导国民经济朝着战略目标稳定地发展,从而保证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是国家计划调控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毋庸置疑,当前我国的物价形势是极其严峻的。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出现了持续的超出“温和”范围的通货膨胀。为了抑制被诊断为由于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而造成的通货膨胀,国家采取了财政和货币总量双紧政策,这样的确可以压缩总需求,却又使经济增长大幅度下降,1989年初的双紧政策使全民所有制工业在1——2月仅比去年同期增长2.9%。而物价上涨幅度,由于年初消费基金增长幅度过大和几年来结余购  相似文献   

4.
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1997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之一,也是贯彻整个“九五”时期的政策。所谓从紧的财政政策,是指抑制或压缩社会总需求,以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为目标的一种政策行为。通常是在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经济结构失调、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所采  相似文献   

5.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是宏观经济运行与管理中的两个最重要的总量指标。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既取决于需求方面,也取决于供给方面。若需求不足,难以形成实现了产品价值的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若没有高效益的有效供给,也不可能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这就要求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作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我们对去年以来到今年一季度的经济走势进行观察,宏观经济环境已明显趋好,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供求总量归于平衡并呈现供略大于求的状态。在警惕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同时,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经济结构升级的条件已经成熟,积极主动抓住这一关键有利的时机,将引领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经济总量处于 供求平衡, 供略大于求的状态 1996年我国经济实现了“软着陆”之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自1993年以来需求快速扩张、供求缺口加大、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双威胁的隐忧.利用宏观经济学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分析,在总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总供给的质量不高最终会导致总供给的数量下降,从而使我国经济面临短期通货膨胀--中期通货紧缩的可能.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成功转变,总供给质量的提高是根本.  相似文献   

8.
记者:治理整顿已经进行一年多了,你如何评价实施这一方针以来所取得的成效? 董辅礽:治理整顿的目标概括地说,就是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整顿秩序、提高效益、转换机制,最终是要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用这标准衡量,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治理整顿已取得了成效。具体表现在社会需求得到明显控制,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1988年总供给比总需求相  相似文献   

9.
治理整顿以来,我国的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1990年农业获得了大丰收,工业生产逐月回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得到控制,物价上涨幅度明显下降…….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这些好转主要是靠强化行政手段,通过紧缩信贷和货币投放,控制了过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过热的经济增长速度,增加财政补贴,降低了通货膨胀率而取得的.它虽然缓解了一些矛盾,但深层的矛盾却更加突出出来: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仍然严重存在的情况下,却出现了市场疲软的现象;工业生产虽逐  相似文献   

10.
1986年企业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与宏观经济政策变动有关,而且是经济发展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它与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以及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转变的历史阶段有关。经济发展的短期波动不会改变经济发展的这一历史趋势,反过来,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中固有的矛盾和缺陷则会加剧经济波动的振荡。 1986年经济发展情况表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已经弱化,供需结构性矛盾取代总量矛盾成为当  相似文献   

11.
十年来,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整个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当前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这突出地表现在社会总需求远远超过社会总供给,现有国力和社会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2.
马俊红  张安礼 《学理论》2012,(17):61-62
货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产物,是充当一切商品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里,它往往又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秦朝的圜形方孔“半两”钱币除具备一般货币的功能外,它还包含着一定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继续扩大内需是保持增长的关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淮 《瞭望》2000,(50)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2001年仍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可以说,这个判断实际上提出了 2001年我国经济政策的核心要点。其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强调。 首先,扩大内需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时的长期战略。 在经济学中,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总是短期政策关注的对象。但中央在部署 2001年的经济工作时使用了“战略方针”的说法。战略是什么?战略是中长期发展规划。扩大内需上升为战略,这意味着我国短期宏观调控政策所依据的基本形势判断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1998年年初时,人们对国民经…  相似文献   

14.
当人们一度忧心中国经济会不会出现“泡沫”时,切身感受过“泡沫经济”打击的海南在重新确定发展方向后的奋起,多少会给人留下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要害,可以归结为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它既刺激了物价上涨,又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中央最近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关键也就是压缩社会总需求.总需求膨胀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过去所以屡压不缩,上面的原因主要是手软,抓的不实,怕动真格.下面的原因主要是本位主义作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在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这两条教训不能再重复了,真压真砍是一个关键. 社会总需求,主要由基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部分组成.我们讲真压真砍,就要把不必要的非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它的形成不仅有其经济根源,而且有其理论和政治的根源.因此,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综合分析,为治理通货膨胀这一顽症,促进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使国民经济走上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提供一条可资参考的思路. 一、通货膨胀的经济根源分析 1、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的矛盾,是通货膨胀的主要经济根源. 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之间的平衡,是保持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只有生产与需要相适应,商品才能脱离流通而进入消费,再生  相似文献   

17.
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日益金融化的今天,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成为经济金融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倍加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货币政策的运用明显增强,货币供给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为确保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快速发展,有越要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特别是M2)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经济不仅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总量上严重失衡,而且由于产业结构扭曲变形引起总供给和总需求在结构上严重失衡.二者交互作用,使我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而被迫又一次进行调整,同时在追求表面繁荣的短期行为压迫下严重削弱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后劲.因此,加强基础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已经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途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很好,工农业生产发展趋于正常,农轻重的比例比较协调,市场购销两旺,人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经济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突出的有,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有所缓解,但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国民收入超额分配的现象有所抑制,但尚未完全消除;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基建战线拉得太长的问题仍然存在;建设和经济生活中讲排场、比阔气的现象还在蔓延。如此等等,都是经济建设和  相似文献   

20.
“认钱不认人”的社会观念,是与商品交换、货币流通相伴而生的。在没有商品和货币的原始社会及不需要商品和货币的共产主义社会里,显然不会有“认钱不认人”的现象。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笼统地否定“认钱不认人”是不适当的。买东西付款,乘车、看电影买票,洗澡、理发交费,这既是一种社会常识,也是一种社会公德,资本主义如此,社会主义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