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德育模式是在音乐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根据音乐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主体及客体的需要所形成的有利于提高客体音乐艺术素养和道德水平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一种音乐艺术教育的新理念,一种德育教育的新视角,更是高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一条新路径。文章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视域下,论证了高校构建音乐德育模式的可行性和意义,阐明了高校音乐德育模式的构建策略与方法,以期为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提供新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2.
情境德育是指德育者根据德育目的和受德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贴近受德育者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他们融入其中,鼓励受德育者自主选择道德行为方式,并在情境中加以训练与体验,以促进受德育者道德品质内化和道德习惯的形成。这是一种在情境之中充分利用情境功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的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3.
音乐德育模式是在音乐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根据音乐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主体及客体的需要所形成的有利于提高客体音乐艺术素养和道德水平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一种音乐艺术教育的新理念,一种德育教育的新视角,更是高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一条新路径。文章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视域下,论证了高校构建音乐德育模式的可行性和意义,阐明了高校音乐德育模式的构建策略与方法,以期为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提供新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4.
创设与构架:交往德育主体间意义关系之情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文忠  彭未名 《求实》2004,1(5):82-85
有效的德育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人格精神的相遇、意义关系的建立来实现的。德育主体间的交往是意义的交流 ;意义是相对性和多元性的统一 ,是物质和精神发生关系的产物。意义关系的情境作为一种典型情境 ,是一种适于师生交互主体性发展的自主性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5.
企业是高职院校学生成长的重要社会环境.企业道德文化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对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综合道德素质具有战略性的实践意义.它是和谐德育体系的构建要素;是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推动力;是促使学生道德"知行合一"的催化剂;也是增强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的新途径.充分发挥企业道德文化的德育作用,必须加强企业道德文化建设、增强校企整体德育的意识,创设校企联动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证调研可知,新媒体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具有较大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道德认知偏差、道德情感淡薄,道德意志脆弱、道德行为失范等不良后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中进行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育,需着力构建开放性德育模式,培养大学生道德认知;创设虚拟道德情境,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营造健康氛围,锻造大学生道德意志;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强化大学生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7.
王晓静 《党史博采》2013,(7):48-49,57
德育回归生活已经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但随着改革的推进,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从理性走向非理性的极端,抹杀了德育的超越性;使学生陷入道德困惑,放弃道德理想;忽视对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回归生活的德育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注重学生理性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引导学生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过有意义、有道德的生活,从而使得德育过程成为生活主体的个体德性之自主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转型期的道德认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道德认同是指道德主体在原有道德图式的基础上不断同化社会道德规范于自身的道德结构,同时又不断改变自身的道德结构以顺应社会道德发展的过程.它是社会成员对社会道德所采取的自觉接受,自愿遵循的态度.道德认同是社会与个体互动的道德交流和深层次的精神渗透.作为一种道德互动,道德认同的实现,取决于道德主体、道德客体(社会道德)、道德环境的有机互动.道德认同的发生和实现,首先依赖于道德主体即认同者的主观条件.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认同者内在的道德图式.所谓道德图式,是指个体意识中具有稳定性的道德观念结构和道德信念系统.它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道德图式一旦确立,就不仅对个体的道德认知发生影响,也对个体的道德行为发生影响.道德图式往往作为一种主观的内在尺度,引导个体对周围的道德现象进行感知、评价和选择.在道德认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特有的逼真、自治、开放和符号性等特点,使得网络环境蕴含着巨大的德育价值,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共享德育信息资源,而且拓展了道德社会化主体的内容,为“自主型”道德的发展和现代观念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互联网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了德育在网络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催生了一种新型的虚拟德育范式,促进了应用伦理学科的向前发展。为了有效地实现网络的德育价值,笔者认为,针对互联网环境本身而言可以采取四个策略:加强对网络信息的道德管理、加强对网络文化的道德管理、加强对网络德育环境的塑造和信息技术手段的道德应用。  相似文献   

10.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和实现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良好的人格,是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主要内容。目前高校的德育不注重引导大学生将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等内容经过内化而接受,德育工作往往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特别是作为德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1.
学校德育的对象--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考虑人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体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更新德育内容;调整德育目标;改善德育方式;建立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构建道德行为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2.
对当前高校德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莉群 《探索》2007,(2):132-134
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总体情况较好,但一些问题也突出存在:大学生道德主体迷失;大学生对高校德育课程淡漠;高校德育队伍建设存在偏差等。相应的对策:加强高校德育实践活动,找回迷失的道德主体;构建合理的高校德育课程,唤起大学生对德育课程的热爱;优化高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为德育高质量实施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沈全 《党史文苑》2011,(14):78-80
服务性学习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法,是一种在行动和反思过程中进行的经验性学习。服务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实践,提倡"在做中学",既重视结果也注重学习过程,这与德育的实践要求和方式,与个体道德的发展和道德意识的培育是一致的。服务性学习是德育的有效载体之一,具有显著的德育功能,服务性学习过程也就是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德育活动中的立美构成主要体现在主体对德育内容、德育形式、德育作品的立美创造和不断追求上。因此,这里着重就德育内容美、德育形式美和德育作品美的构成加以论析。从德育的角度来看。其立美的实质是创造人类活动中真与善的统一,并向道德实践主体“许诺自由”或“施展自由”的中介结构形式。显然,  相似文献   

15.
交往方式的变革与网络主体的伦理倾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社会的网络化引发了人类交往方式的革命。从哲学的层面来考量,网络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工具,其本质是中性的,并无善恶之分。然而,由于互联网络这种交往工具的特殊性,其对道德主体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规范的形成和改变具有普遍而深刻的路径依赖作用。本文试图从网络交往的特点、网络主体的特征入手,探析网络主体伦理倾向的成因以及网络主体在网络交往中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使网络成为提升主体道德境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当代道德教育中存在这样一种认识:提高人的道德觉悟、思想水平重要的在于找到人的本质、人的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实现对人一劳永逸的把握。这是一种本质主义的德育。它的产生主要是受实体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本质主义由于本身存在的流弊,无法解决道德教育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与问题。反思和批判本质主义德育,实践思维和德育叙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道德提示即道德规范、道德评价信息对人们道德行为的诱导性提醒与示意。它作为一种助导、促进行为者道德意识与意志实现稳定与强化的作用,在促进与提高人们道德行为及其质量方面具有重要功能与意义。本文专门提出道德提示问题,并加以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道德被马克思称之为"实践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如果道德不能进入人的实践领域,化为人的具体实践,它的价值和意义就无从谈起.基于道德的这个属性,如果德育不能实现"知"与"行"的互动,仅仅是停留在让受教育者知德的水平上,那么毋庸置疑,德育的最终产品将会是一群有道德知识而无实际道德品质的人,德育的价值和意义也将无从谈起.德育贵在知行统一,只有将道德贯彻到人们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去,德育的价值才能够充分实现.然而,当前道德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知行脱节的现象,却不得不让我们对德育中的几个问题予以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19.
梁梅华  朱爱连 《世纪桥》2009,(23):49-50
张载认为人性是二分的,有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的区别,而德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那本然为善的天地之性。建立在人性二分基础上的德育思想主要涉及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对教育者而言,他们应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注重教育的技巧和阶段性。  相似文献   

20.
论高校主体性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主体性德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结果,是人本主义思想在高校德育观念、德育功能和德育目标上的反映。高校主体性德育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