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6-1997德国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郭小沙内容提要本文扼要论述了德国经济现状及今后一年的发展前景,认为96德国经济喜忧参半。增长乏力,失业巨增是德国经济内在矛盾的结果,解决失业问题和改善投资环境是应着重解决的问题,不然会形成恶性循环;税收、福利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归纳为四个方面:一、维护私有制;二"经济自由化";三、反对垄断,保护竞争;四、实行"经济人道主义",同时对这四项基本原则在德国的特殊含义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对德国经济与社会的影响以及德国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丁纯  瞿黔超 《德国研究》2009,24(2):17-24
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德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在发达国家中,德国属于受冲击程度中等的国家。具体表现为:相较于关英,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重于金融;对投资的冲击先于消费;出口和制造业受累较重;总体经济受冲击的程度低于美英,但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加深。这是德国的制度安排、经济结构、社会发展、改革和欧盟的影响等因素所造成的。本文在就危机对德冲击的路径、影响表现以及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德国政府的应对举措和思路,并对危机背景下德国经济的复苏前景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4.
德国统一以来,德国出现了低增长和高失业率的困惑。文章从经济增长与投资支出;宏观政策;货币政策与对外贸易等方面分析了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及德国政府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日本为参照系,从日德比较的角度,对德国公有企业的民营化进程及其特点从以下三个阶段进行了考察和分析。这三个阶段即(1)80年代开始的在原西德范围内展开的公有企业民营化;(2)1990年~1994年在原东德地区进行的国有企业民营化;(3)目前在整个德国境内的邮电和国有铁路这两个领域内所开展的民营化进程。德国的公有企业原先不仅在邮政、铁路等公用事业领域、而且在矿产制造业方面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其在战后德国的复兴阶段中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进入70年代末期以后,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适应这一变化并保持德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公有企业的民营化便是一个时代的趋势,而其所谓民营化,并非简单地复归为私有化,而是更多地以公有与民有相结合的形态出现,在其具体运作上,则更多地导入了民营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欧盟与德国的外国人政策——现状、异同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分别阐述了欧盟及德国近期制定的外国人政策;分析了上述外国人政策产生的政治、经济及国际合作关系发展变化的背景;对欧盟与德国外国人政策的异同作了对比研究,并对其可能产生的变化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德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走向及其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兴华 《德国研究》2009,24(4):51-56
近年来,德国实行以刺激经济增长为核心的赤字财政政策,由于未达欧盟公共财政标准,德国于2006年出台“税收改革法”,年度财政转而基本趋于平衡;2008年,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德国重拾具有扩张色彩的财政政策,其财政政策经历了由赤字到平衡、再重返赤字的过程。在此期间,德国中央银行则主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利率杠杆的调整,实施由紧缩向扩张转变的货币政策。德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双松”组合符合“丁伯根法则”,未来可能出现“强财政、弱货币”的调控方式,同时面临遵守欧盟财政标准与自由运用财政政策的艰难选择。  相似文献   

8.
史世伟 《德国研究》2008,23(1):42-46
本文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政策的一般原则出发,通过两个实例对德国政府的产业政策进行了审视。在对德国鲁尔区的结构转型和大型民用飞机“空中客车”研制的产业支持过程中,德国政府坚持立法,注意资金等扶助措施同市场经济秩序的一致性,将结构政策与区域发展政策相结合并利用特定的条件和国际环境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从而取得了成功。目前,我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东北等老工业区由于产业过于集中和资源枯竭,需要进行结构转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则要求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创新方面来。在这一进程中,发达工业国德国的产业政策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西部持续衰退为特征的德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东部经济体制转轨困难可能延长衰退期以及德国经济衰退期滞后。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1.刺激投资和放松银根的趋向;2.在增加工资、刺激消费、增加税收之间作出选择;3.由于失业而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1994年将是检验德国经济政策调节功效关键的一年。  相似文献   

10.
德国经济走势综述及重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继平 《德国研究》2008,23(3):36-41
迈入2008年,在全球经济普遍下滑的背景下,德国经济走势也出现了波动和新特点。文章在概括德国经济总体走势的基础上,探讨了其背后的重要影响因素及与之相关联的作用关系。除了直接的短期因素组合之外,作者还特别分析了影响德国经济长期走势的一些根本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述了1978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中德关系史研究所取得的广泛成果,并指出其特点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我国中德关系史的研究有着三个明显变化:1、以往仅多注重政治与经济关系史,现在关于文化交流史的成果明显增多;2、以往多研究德国对中国的影响,现在有不少论著研究中国文化对德国的影响;3、以往某些论著的观点时有流于片面、偏激,现在则趋向于全面、公允  相似文献   

12.
黄萌萌 《德国研究》2023,(1):32-60+149-150
近年来,德国安全政策呈现新态势,俄乌冲突进一步凸显了这一新态势,促进了德国安全政策转型。在国家层面,德国突破“军事禁忌”,援乌武器,提升国防;在欧洲层面,德国促进了北约与欧盟防务嵌合;在国际层面,德国加强了对印太地缘政治与安全事务的参与。德国安全政策新态势形成的原因既是基于外部危机触发的“威胁认知”,也源于德国外交角色与安全观变迁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德国对“国际责任”与“权力政治”的自我认知发生了变化,盟友的期待也随之不断上升,德国外交角色从“文明力量”演变为“建构力量”,其中既有规范性力量底色,也有权力政治逻辑。然而,克制文化的遗存作用、政治精英的权力分配、经济成本高昂以及军事资源短板仍制约着德国安全政策转型的幅度与进度。中国应客观评估德国安全政策新态势在对华政策上的影响,在中美俄欧四方互动中,更加审慎地塑造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读家     
《新民周刊》2015,(1):25-25
俄罗斯发生金融危机;汕价下滑和强势美元;硅谷掀起新的淘金热和美国经济复苏;德国和日本经济疲软;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的货币持续贬值;白宫的民主党危机四伏。这是在预测2015年还是存回顾20世纪90年代未的景象?  相似文献   

14.
德国统一近五年来,德国东部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一直是德国、欧洲乃至世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大量的数据,从国民生产总值、国家消费增长、资金投入、内外贸易、劳动力及失业率等方面分析了东部经济发展的成就与问题,指出:德国东部经济目前正是回升之势,它已不再是限制德国经济发展的因素,而成为德国经济增长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联邦德国的货币政策的基础是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抑制通货膨胀;文章还分析了国际经济形势对德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并认为除了在欧共体内部扩大自由贸易之外,也应减少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障碍,最佳的贸易共同体应该是整个世界。政治应该促进这种世界性的自由贸易。  相似文献   

16.
德国生态税收改革启动至今已一年有余,本文介绍了德国生态税收 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了生态税收改革的特点,预测其对德国经济、社会可能产 生的影响,同时也简略分析了改革方案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浅谈德国的生态税收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宇方 《德国研究》2000,15(3):11-15
德国生态税收改革启动至今已一年有余,本文介绍了德国生态税收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了生态税收改革的特点,预测其对德国经济、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也简略分析了改革方案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浅析德国经济增长乏力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析德国经济增长乏力的原因苏惠民论对外贸易,德国排在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按国内生产总值,德国紧随美、日之后,世界排行第三。在欧洲,德国一向是无可争议的“巨富”,国内生产总值几乎等于法国和英国之和。自从1948年艾哈德推行货币改革以来,德国经济实力不...  相似文献   

19.
德国的经济政策与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孙晓青德国统一突然插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给西欧带来强烈的震荡。国际舆论将1992年秋以来出现的欧洲货币危机主要归结于德国的高利率政策。在德国统一进入第四年之际,统一后的经济后遗症、经济衰退和多年的结构性问题交织在一起,国...  相似文献   

20.
原联邦德国一直被称为欧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但两德统一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这种说法遭到了怀疑。本文综合考察了德国东部重建和德国对前苏联、东欧采取的经济政策所取得的客观效果,从德国经济调整已经完成并步入增长的轨道、统一的德国减缓和推迟了西欧经济的衰退、德国的"东进政策"对中东欧经济转轨的作用三个方面证明,统一的德国仍是欧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