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阳敏  姚洋 《南风窗》2007,(15):52-56
1979年4月,《读书》创刊。其后28年,这本小小的杂志不时掀动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风云,无论是创刊号上的名文《读书无禁区》,还是10年来讨论诸种中国问题乃至重构世界图景。在它努力为社会发展拓清思想道路的同时,自身也成为了思想与知识界种种纷争的活化石。2007年7月,负责《读书》长达10年之久的汪晖、黄平卸任。一月以来,种种不同渠道的声音和消息四处传播。当本不该是"新闻"的正常内部人事调整不期然成为知识界人人关注的"新闻事件"时,《读书》再一次显示出它在当代中国思想版图上的重要位置。而在本刊记者试图避免纠缠于单位人事纷争与知识界派系纠葛,努力通过多元视角,还原10年以来《读书》与中国思想界流变之关系时,却发现"《读书》事件"之为"新闻",它的价值可能正在钱理群先生提出的问题:"我们所有的知识分子,不管我们原来是什么派,现在都共同面临着体制的扩张和官僚化,这是对我们的自由空间的挑战,我们要共同来面对!"《读书》随着陈原、沈昌文、汪晖3位主编所处的时代变迁而变。无论今后《读书》往何处去,陈原先生"解放思想,开动机器"的办刊宗旨,乃至"切中时弊"的刊文理念,都当是所有曾受益于《读书》的读者最真实的期待。  相似文献   

2.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才成长的基石。我们要用知识武装头脑、提高修养、提升技术,让读书学习成为终身的事业!"这是在今年4月份迎来的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之际,中华全国总工会启动"争当学习型职工读书行动",向全国职工发出倡议,号召职工从读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此,本刊记者多路探访,寻找职工在工作之余读书的各宗原因,以及读书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乐趣?  相似文献   

3.
正日前,在第四届"书香三八"读书活动颁奖典礼暨第五届"书香三八"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建一局安装公司《铿锵玫瑰》微视频作品荣获全国"书香三八"读书活动表演阅读作品三等奖,作者杨江英上台领奖。此外,中建一局三公司杨红征文作品《培育好家风》荣获全国"书香三八"读书活动征文三等奖,五公司何素飞书法作品临《兰亭集序》荣获全国"书香三八"读书活动书画阅读作品优秀奖。  相似文献   

4.
正开展读书活动,既可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职工素质,又能通过积极引导在职工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读书活动是一种普遍的职工文化活动,要想让这种"老生常谈"的"家常菜"吊起大家的胃口,新颖独特的形式还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怎样的读书活动更能吸引职工参与的兴趣?在此,本刊邀请了7位来自不同行业的一线职工,请他们为读书活动来支支招儿。  相似文献   

5.
正"孩子,别哭,有什么困难跟我说。"在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的校门口,一名女学生依偎在校长张桂梅怀里哭泣。这位女孩是华坪女高毕业生吕娜的妹妹,目前在当地一所初中读书。张桂梅在家访时认识了她,并一直支持帮助她上学读书。但女孩因为思念去世的父亲,好几天没有上学。"想爸爸了就到坟上跟他说说话,要好好读书,不能让爸爸失望。"  相似文献   

6.
读书无禁区 《读书》之所以是《读书》的故事要 从我们历史上那个最荒唐的年代讲起。那 时我国3位著名的出版家正在干校里被监 督劳动,他们号称"陈范集团",其中有 两陈一范,两陈是陈翰伯、陈原,一范是 范用,这几位出版界的"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当时的头衔是"出版界的资产阶 级代理人"。年逾八旬的范用老先生回忆, 就是在下放期间,他们几个聚在一起商 量,"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有机会咱们还 得办杂志。"几个老伙计终于盼来了这一  相似文献   

7.
正四月,又称读书月,因为有两个世界性的读书日活动均在四月里,一个是4月2日的国际儿童读书日,一个是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读书有益于育德、励志、启智、明史,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第八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的发展蓝图。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步入快节奏的日常生活,静下来读读书仿佛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第1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略低于2018年的4.67本。  相似文献   

8.
正为了提高公司女职工魅力,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读书氛围,使广大女职工通过阅读和写作,品味丰富多彩的生活,感悟人生真谛,石家庄铁建公司女工委举办了"智慧女性、品味生活、感悟人生"主题  相似文献   

9.
正"晨诵,晨起而诵,我们用声音唤醒诗歌,我们用诗歌唤醒生命,我们用饱满的热情,迎接一个新的黎明。每天早上,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都会从六年一班传出。从一年级开始,每个清晨他们都在朗诵,每天都在和好诗相遇,每天都在练功。在郭丽萍的"向日葵班",孩子们是一朵朵小葵花。在葵园中,花开朵朵,长势喜人。他们积极、乐观、向阳,他们热衷于文学创作,每学期末的庆典上共演一幕剧,《丑小鸭》《青鸟》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北京地铁公司工会在运营二分公司八通线乘务中心"模范职工小家"召开了"五一送关爱读书助成才"员工倾听座谈会。来自公司所属各单位11个"模范职工小家"的分会主席参加了此次活动。会上,分会主席们结合各自单位的实际情况,就基层员工喜欢图书的类型、阅读方式、员工需求,开展过的读书活动以及怎样调动员工阅读积极性,培养员工读书良好习惯等内容进行了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11.
正"以读书活动为引导,既可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职工素质,又能培养复合型人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北京住总集团市政道桥工程总承包部工会举办"我为道桥添书香"职工读书活动的初衷。至今,它已开展了7年,成为了品牌活动。让好书成为职工的引领者书海浩瀚,选择读什么书至关重要。在工会的引导下,这里的读  相似文献   

12.
<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近日,观音寺街道总工会组织100余名在职职工,在街道五楼会议室召开了"畅游书海,塑完美人生"首届职工读书分享会。目的就是要营造广大职工读书的氛围,引导干部职工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大家在阅读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不断的丰富精神世界,增强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国学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在五千年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悠悠的岁月长河中,流芳千古的风流人物,留下的一个个小故事,都彰显着国学的魅力,孔融让梨、岳飞精忠报国、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总理的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都是兼爱、爱国等国学文化思想的一种体现,至今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曾几何时,我们似乎淡忘了自己的文化,摒弃了支撑  相似文献   

14.
正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战略部署,有效地克服本领恐慌、能力恐慌,日前,中铁建工集团路桥公司工会以提升全员能力素质为出发点,以强化学习型组织建设为抓手,以"每天读书一小时、每月精读一本书"为载体,在全体职工中开展全员读书活动。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读书学习,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这些重要论述,既是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也应该成为每个国人的遵循指南。  相似文献   

16.
<正>日前,住总集团金第公司悦读会在公司大会议室举办了"朗读者"读书交流活动,16名悦读会会员及公司感兴趣员工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此次活动。金第悦读会自成立以来,吸引了金第公司29名读书爱好者的加入。为促进大家阅读交流,以文化人,让读书之习在公司蔚然成风,活动中,薛薇、于迎房、尹亚辉、陈英、张立梅、张霞6名悦读者声情并茂地依次朗读了《目  相似文献   

17.
正关于书、读书以及重要性,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多如牛毛,不胜繁举。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而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更是灿若星海,数不胜数,连幼童小儿都会脱口而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苦海无涯苦做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等。于是我们从少年开始便以苦为乐,  相似文献   

18.
来信     
周彪 《南风窗》2014,(14):10-10
<正>1"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对于以写作为生的作家而言,写作也具有同样的功效:让亢奋浮躁的人们认清社会和人生的残酷冷漠,让见惯世态炎凉的心灵还相信善良美好。多年前认真读过张欣的《深喉》,那时候只被书中跌宕曲折的小说情节和荡气回肠的爱情  相似文献   

19.
正出版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白云遮蔽的仙山胜境之中,隐藏的是纷繁多元的历史变动。《"山中"的六朝史》正是将山岳这一地理空间,置于政治、社会、时代变迁的中心。作者在研究中广泛应用了长期以来被正统史家边缘化的碑铭、石刻和祠寺志等材料,  相似文献   

20.
《南风窗》2016,(16)
正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一名言对高等教育现代化之初的中国大学进行了精辟解构,对建基于理想信念的"象牙塔"进行了建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人们的利益诉求不断彰显,功利主义思潮不断侵蚀建筑在"象牙塔"周围的"理想外墙",日渐迷茫的"天之骄子"光环不再,"功利读书者"的特质逐渐凸显。《南风窗》关于"我的大学"的系列报道,探讨了大学生功利性读书、大学教师功利性科研、大学功利性变迁等问题,集中呈现了今天的大学、大学生、大学教师行为与思想的图景,引发了对于大学中理想与功利二者关系的思辨。传承大学的理想主义与以职业为导向的"功利性读书"是否完全对立,毫无耦合之可能呢?细细分析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