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欺负是儿童间尤其是中小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对双方,尤其是受欺负者的社会适应和身心健康有着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和危害。经常受欺负的儿童,不仅会导致压抑、焦虑、自尊心和自信心下降等内部心理问题。在极度压抑的状态下,甚至导致学生自杀。而且,还会出现一些外部行为问题,造成社会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2.
石勇 《南风窗》2012,(24):14-14
无论社会心理机制是诱使一个人向内攻击,还是向外攻击,都表明它不适合人们在心理上的生存。因此,防止自杀和暴力,被还原到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这一命题上。即使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活到现在,大概也无法对现在中国一些人的自杀作出解释—比如不时出现的"自杀秀"、"直播自杀"。这些自杀并不符合"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反常自杀"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1995年5月6日。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由中华慈善总会组织的以“人人拥有健康的心灵”为目的的“健心活动月片拉开了帷幕。当天进行的是活动月的第一项活动:“大型义务心理咨询”. 近9000人参与了该项活动,人数超出平时游园人数的好几倍。实际咨询超过1200人次。现代科学研究表明.30一75%的病人的疾病与心理因素、生活境遇有关.“百病从心生”,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们健康的影响比以往我们所想象的更广泛更复杂。心理障碍警钟长鸣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自杀已成为人类非正常死亡的前三位原因之一。目前,国内的自杀率为万分之十二,每天至少有400人死于自杀,而自杀未遂者是这个数字的10倍。在这些自杀者中,以20~24岁的青年人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多。另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学生的自杀率已占整个自杀人群的1/4左右。其中又以中学生居多,大学生次之。总体都因心理承受力脆弱所致。心理医生在心理咨询中发现,当今人们最大的心理困扰来自人际关系。国人的大部分心理能量都被消耗在人际关系的调和处理当中。另外,从自杀调查中发现,在自杀诱因中,人际冲突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杭州市对在校学生的一份调查表明,目前,中小学生患各种心理疾病的比例已达16.n纬。同时发现,有教师使用“心理虐待”方式对待学生。  相似文献   

4.
《心心心》     
《南风窗》1991,(4)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忽然离开了人世,自己结束了自己曾经十分热爱的生命,留给人们震惊、惋惜和不解。人的情绪和行为是内心体验的外化。三毛以自己特有的阅历、学识、声望、性格以及她的情感反应方式,使她因对接踵而来的心理冲突产生的极度的忧郁而自杀。我不感到意外。丧偶后的悲切孤独,苦苦追寻爱恋却依然空寞,《滚滚红尘》改编成电影,造就别人的成功与自己的失败,躯体疾病的威胁,青春渐逝之后的更年期失落心理,感情敏感丰富,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过高期望,结果使内心脆弱的三毛精神彻底崩溃了。三毛是名人,她的自杀引起强烈震动和惊叹。但,由于难以承受  相似文献   

5.
王纪锋 《法制博览》2013,(10):65-66
社会上各种犯罪人群都有,而共同犯罪的人群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共同犯罪现象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现象,相对于单独犯罪而言,共同犯罪的犯罪情况更为严重,犯罪率更高。多数人一起参与的行为相对于单独的个人来说更加的胆大妄为,因此,共同犯罪更具有社会危害力。不同的国家针对该国犯罪事件有独立于其他国家的一套刑法,因此,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在刑法上对共同犯罪有不一样的规定,现代刑法理论不能达成一致共识,导致共同犯罪问题成为了一个社会潜在的危险现象,成为了一个世界难题。  相似文献   

6.
《南风窗》2014,(12)
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统计,2013年中国共有79例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中小学生的自杀并不是个体单纯的心理脆弱,而是高度的学习压力导致的普遍心理崩溃,根本原因在于高度应试的教育制度。建议尽快改革分数至上的评价体系,建立以个体能力为核心的个性化、多样化评价。  相似文献   

7.
张学刚 《工会博览》2011,(10):354-354
在安全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在安全生产中“管、卡、压”太多,而工人的“自由”太少,违章似乎有其“合理性”。之所以如此,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种是确实因为不自由而引发的行为上的反抗,由于对自由的片面认识而导致的行为上的异常。这里就有个对安全生产中自由的如何理解和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2014,(12):22-22
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统计,2013年中国共有79例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中小学生的自杀并不是个体单纯的心理脆弱,而是高度的学习压力导致的普遍心理崩溃,根本原因在于高度应试的教育制度。建议尽快改革分数至上的评价体系,建立以个体能力为核心的个性化、多样化评价。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特点是:亲属集团在"心理社会均衡"模式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由于亲属集团成员的资格具有恒定、自动和不可转换的特点,个体生活在一个高度稳定、较容易得到心理社会均衡的亲密圈子中。与之相联系的两个层面的心理文化取向是"人伦中心"和"人与人之间的彻底和谐"。这些特点不仅反映在中国人的日常行为上,也反映在中国这个行为体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和行为上。当今中国提出的"和谐"理念的心理文化基础有消极和积极两种含义,消极意义的和谐是指伦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具有较高的均衡度,行为体的行为较趋于静态、消极、内敛;积极意义的和谐是指在伦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下,人们有一种把人际关系的和谐作为最值得追求的东西而加以提倡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将行为导向追求和谐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认识和掌握犯罪行为实施之前的行为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能为更好地制定犯罪预防政策提供理论和经验依据。研究发现:犯罪人的行为决策与其“顾面子”的社会心理特征紧密相关。表面上看,追求面子是个体为了避免由于他人讥笑和轻视所产生的羞辱;实际上,更是为了维护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威,维护一种基于“面子”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等级秩序。据此,犯罪行为决策是一种行为经济、也是一种认知心理,更是一种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1.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指导是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品质,顽强的意志和改善适应环境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一定条件下,由心理性原因引起的行为问题可以导致品德性问题,而品德性行为中也含有情绪性格异常等心理因素,两者互相交错、渗透,有时难以严格区分。如果学校德育工作中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忽视对青少年人格素质的整体培养,把思想品德教育同心理健康指导割裂开来,那么就会影响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使之流于形式。 据报道,某市5万名学生中18%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和心理疾病。某地大、中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部分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具体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上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学习,影响身体,甚至成为学生逃学、出走、死亡、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如果仅仅依靠通常意义上的思想品德教育,收效是不大的。  相似文献   

12.
石勇 《南风窗》2014,(3):2-2
<正>贫穷的背后只要有社会不平等的刺激,富贵的背后只要有特权在支撑,都容易扭曲人性。它们的区别只是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不同——贫穷的人遭受到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剥夺,心理畸变,人性被破坏;有钱、有权的人,在既定的制度环境下,则往往要先压抑自我,付出人性的代价才能获得权力、金钱这些稀缺资源。人性被破坏后,其后果就是人们会倾向干"报复",在心理上、行为上都对自己、他人、制度、社会具有破坏性。穷人因其生活环境和实施条件,破坏可能是指向自己(极端是自杀),也可能是指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遇到"心理挫折"现象在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交汇和沉积的时期是难以避免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当代青少年对社会适应性反应的一种结果.只是这种心理现象在当代青少年的各种社会生活中日趋多发且恶化,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对形成当代青少年"心理挫折"的诸多主客观因素及其恶性反映,有分析、有例证地充分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犯罪发展轨迹及其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考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展轨迹及其心理生成机制,采用回溯调查、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281名未成年犯进行施测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展轨迹可以“离校或辍学(14.2岁)”为分界点将其行为发展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概述为:校园违规(12.81岁)——游离社会(13.92岁)——违法犯罪(15.22岁);(2)未成年人在离校前大概两年的时间内,出现较多的劣迹行为;在离校后两年左右因犯罪进入未管所;(3)致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因素有:学习状况不良、同伴劣迹活动、家庭关系不佳、偷盗撒谎行为;(4)其内在心理机制,主要体现在爱与归属、自尊需求得不到满足上,这两种需要无法满足而导致需要结构偏差和行为的负性转移,即积极寻求具有同类行为的同伴安慰,并以偷盗撒谎、同伴劣迹等行为表现出来,程度越发加深,最终导致犯罪。  相似文献   

15.
正近期,多起因师生关系导致学生自杀的案件公之于众,引发了社会公众的热切讨论,进而引发社会对师风师德问题的重视和关注。我国重视师风师德建设由来已久,但是总有部分教师品行不端,轻则导致学生权利受损,重则导致学生自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  相似文献   

16.
(一)变态心理及变态心理犯罪的概念 变态心理又称病态心理,是指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属于一种精神障碍,或称为心理障碍。广义的变态心理,包括精神病在内;狭义的变态心理,专指病态人格。这里我们运用狭义的概念。变态心理犯罪就是指行为人由于变态心理的驱使而导致的犯罪行为。 (二)变态心理犯罪预防的重要性 变态心理犯罪预防是犯罪心理预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犯罪心理预防的核心是大力提高公民的心理素质,锻炼培养公民的健全人格。公民心理素质的提高不是孤立的,它既依赖于公民的自我修养来不断完善人格,又依赖于社会环境条件的优化和人际关系的协调。两者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优化社会环境,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公民心理素质的提高,消除犯罪和犯罪人心理形成的各种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今年2月,一批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和社会学家,还有部分中小学生,聚集在洛杉矶开会,讨论和研究一个越来越使人不安的问题——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自杀问题。会议还未结束,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就在离开会地点不远的一部小汽车里,18岁的托马斯倒在驾驶盘上,旁边是19岁的里奥,后排的座位上是两姐妹:17岁的切丽和15岁的丽莎,4人均已死亡。经证实是自杀。更为可怕的是,这4人同时自杀的消息由新闻界一下子传遍整个美国,在随后的5天里,竟然又有6个14至19岁的  相似文献   

18.
狄马 《南风窗》2011,(16):8
南方朔先生在《精英阶层要有该有的样子》一文中强调"当个统治阶级,在言行举止和道德标准上就要有个统治阶级的样子",这当然没错。可问题是,如果他们"没有样子"怎么办?南先生说让他们"自杀谢罪";可如果他们不自杀呢?不但不自杀,而且还洋洋得意地  相似文献   

19.
张铁志 《南风窗》2011,(16):8-8
南方朔先生在《精英阶层要有该有的样子》一文中强调"当个统治阶级,在言行举止和道德标准上就要有个统治阶级的样子",这当然没错。可问题是,如果他们"没有样子"怎么办?南先生说让他们"自杀谢罪";可如果他们不自杀呢?不但不自杀,而且还洋洋得意地  相似文献   

20.
朱锐 《法制博览》2022,(12):129-131
股权变更登记实质是指公司因股权状况而发生的登记行为,其具体涵盖了股权协议转让变更登记、增资减资变更登记等,而股权变更登记制度则对于股权转让协议效力、股权变更时点等内容有着重要意义.由于我国当前在立法上未科学清晰明确股权变更登记的法律效力,从而容易导致引发各种股权转让纠纷矛盾问题,不利于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本文将进一步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